人教版八上语文《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反思模板

文章 2019-07-10 03:26:45 1个回答   ()人看过

十月份我参加了管局组织的语文教师说讲评大赛,我与学生共同学习了鲁迅先生的散文《阿长与山海经》。整节课我设计了三个主要的教学环节,阿长与《山海经》,我与《山海经》,阿长与《山海经》与我,整节课按照预设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但是,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虽然上完了,却给我留下了深深地思考和反思。

关键词一:理念

在秦老师的精道深邃的点评下,我茅塞顿开,只能说自己之前对语文课程的理解,对一节好课的理解真是肤浅之极,本节课给了我最好的启示,那就是真正的语文高效课堂,是要看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学会了什么,怎么学会的,什么叫“高效”?不是看教师如何卖力的表演,不是教室里学生的表面繁华,而是学生在本节课里得到了哪些东西,教师就是想方设法让他们得到,所以,我上的这节课,在这一点上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在三个主问题引领下,学生体会到了作者鲁迅对阿长的情真意切的怀念,以及为什么怀念,但是反观本节课,学生学到了什么?我又交给他们了什么?是一种欲扬先抑的手法,还是鲁迅先生描写人物的方法,还是本文在选材上的独特之处?很遗憾,本节课如果有亮点的话,那就是给学生一个主动思考、想象的空间。如在提问中:阿长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她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她买到书后心理是怎样的?这些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他们觉得有话说、有意思。所以,我觉得,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定是有先进的理念指导,一定要懂得如何教,教给学生什么?所以,用秦老师的话说,没用的课上多少节都没用,不如留时间上几节好课就行了。

关键词二:文本细读

今天的我们该怎样教语文,讲多了,学生听着乏味,我们自己都觉得腻烦,好端端的文章被我们分析得支离破碎。越是优美的文章越是感到无从下手,其实只要我们留心那些让我们感觉良好的课堂,不难发现,那些课堂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我们对文本已经进行了深入透彻的研究,老子有言“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一堂好课必定是建立在教师对文本的正确解读、深切的感受基础之上,否则再好的教学方法也难有挥洒自如的感觉。在讲授《阿长与山海经》之前,我对鲁迅的相关作品,以及对文章的解读,进行了阅读搜集和整理,确定了课文的主问题,《阿长与山海经》篇幅较长,文中对阿长的描写比较复杂,得到《山海经》是鲁迅最为感动,终身不忘的事,文章感情变化的转折点就是这本书,可以说,《山海经》的得到就是颂扬长妈妈善良,真诚、关爱孩子的伟大,所以,阿长买书才是切入口,至于阿长身上的缺点,不必引导学生过分深究,三个主问题引导学生走向文本深处,正确理解人物形象,虽然如此,本节课还有很多不足,文章还有很多点值得教师深入挖掘。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粗浅认识和体会,我相信,不断地反思会促进我更好的成长。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