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有天才之前教学反思范文

文章 2019-07-10 07:50:06 1个回答   ()人看过

从直接的感受来说,课没有上完,我讲了太多话,给学生的思考时间少,我喜欢以不同的方式重复问题,最后导致学生可能搞不清楚究竟要他们思考什么问题,类似于这样的一些课堂教学问题,毫无疑问是重要的,尤其对于我这个虽然不是明知故犯,却绝对算得上屡教不改的人来说,我觉得这些问题是值得关注并应该努力改正的。

从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来说,就课堂呈现的学生真正的习得过程来看,因为我还是在以上课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和我之间的知识传授为中心,所以对于他们的学习经历关注得肯定不够,甚至一上起来就可能完全忽视了。但是关于学习经历,我有些疑惑,在某节课上,自然应该关注学习经历,但是任何一个学科的学习经历应该不只是落在某节课上的,比如,我们可以问这样一个问题,一个高三学生应该有怎样的语文学习经历,换言之,一个高三学生面对类似于《未有天才之前》这样的文本,在没有老师教过之前,他们能读到什么水平。我们自然不能没有限定地说,每个人的差异很大,我们至少应该给出一个这样的答案,就是所谓的高三学生正常水平,但是我好奇的恰恰就是这正常水平,一篇这样的文本,学生已有的学习经历,究竟读到什么水平,能够开始按照高三的要求教了呢?在没有一个真正的符合语文教学逻辑的教学序列诞生之前,我们的关注学生学习经历会不会不小心成为重复劳动。理想状态下,学生确实是在每节课上都有了学习经历,但是一个高一学生看不懂的东西,我们真的能保证高三学生就能看懂了吗?我们有多少课,在高三做的事其实和在高一是没区别的,甚而是和初中没区别的。比如我们说段落大意,从小就教的段落大意,但是教过高三的老师可能都有感受,学生们就是概括不来,那么难道我们就教十二年的段落大意怎么概括吗?当然问题并不完全如我所说的这样,能影响阅读的因素实在不少,我只是想说,如果我们有一个对十二年学习经历的关注,我们才可能真正关注每节课的学习经历。与这个问题相关的就是,学生的学习经历如何有连贯性,说得通俗点,就是我这节课上的学习经历,会对于我下节课有什么帮助吗?虽然语文学科不能如此简单地处理,但是如果某节课上的学习经历,出了这堂课,要一个月以后才会碰到,作为语文老师有什么信心,觉得这样的学习经历是真的能对于学生产生影响的呢?看看我们的教材,它就不是按照学习经历的要求编的,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确实产生了学习经历,但是短期之内再也用不到了,那么这样的学习经历真的会渗透到他的整个语文学习中吗,他真的会练就一种语文能力吗?

这堂课的中心其实是落在学生对于结构的深化理解上,那么深化理解的前提是他们曾经对于结构已有的了解,但是对于结构已有的了解的前提又是他们对于这篇文章基本内容的熟悉,这熟悉包括能很好地概括段落大意,然后问题就出来了。曾经有一年,我就是教这篇文章怎么概括段落大意,当时有老师提出过疑问,为什么要到高三教段落大意,但是实际情形是,段落大意概括起来一点不容易(这就恰恰构成了一个语文学习的特点,看似简单的能力有时候就是因为文本本身的难度或者其他因素,而成了学生的瓶颈,但是我们倒更应该问的是,文本怎么会难的,这其实和学习经历密切相关)。如果一篇文本学生本来阅读起来就有困难,解决困难自然是重要的,但是如果解决困难的学习经历恰恰又不属于这个学段应该有的,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很多时候就会成为重复劳动。就是你一直在教一个他们本该早就会,但是却从来不会的东西。这就是低效。

我的课本身问题百出,所以也就当作一个病例,但是我觉得要治好病,首先,当然是我自己的毛病要好好改起,另外我觉得比起要求学生整体把握一篇文章更重要更迫切的要求其实是,我们要整体把握学生的整体语文学习经历。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