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故事《傻气的二黄毛》

文章 2019-07-10 09:34:21 1个回答   ()人看过

一个小山村,隐士般蛰伏于青黛的山下,荒芜的风撩乱贫瘠的炊烟。鸡鸣犬吠,是淳朴的乡村古调,思绪般飘渺着幽幽之情。

这是个无名的小山村,村子里有个外号叫二黄毛的小孩子,村里人都叫他二黄毛,至于他的真名,倒像沦落于时光风尘里,没人去遮挽。

二黄毛长得壮壮实实的,很是有一股子蛮力,村子里的小孩与他角力,都不是他的对手。小小年纪,就能下地帮大人干活了。他对捕鱼、抠黄鳝、捉泥鳅很拿手。像那很腻滑的泥鳅黄鳝,二黄毛不费什么劲轻易地就能捉住,而其他小孩又是掐又是夹又是捧的,弄得个手忙脚乱的,也无法制服那泥鳅黄鳝。因此小伙伴们都很佩服他。

二黄毛长有宽宽的狮子鼻,好似被人打塌了似的。那两个鼻孔,像两个“龙洞”,里面住着两条“白龙”,时时跑出来,看看那白龙要掉下去了,二黄毛“吸溜”一声吆喝,那两条白龙像被触碰到的蜗牛,立马就缩了回去。等一会儿,那俩条“白龙”又跑出来,好像是跟二黄毛躲迷藏,不多久,又被二黄毛“吸溜”回去了。村子里的有些大人还说那是粉条,称二黄毛是粉匠师傅,说他家里面吃粉条不用去买了。村里的小孩看到二黄毛鼻内的“白龙”或“粉条”,都很腻烦,甚至感到恶心,就不大愿意和二黄毛玩。二黄毛知道大家嫌弃他,就用捕的鱼,抠的黄鳝,捉的泥鳅去讨好小伙伴,以便能扎进小伙伴堆里,同大家一齐玩耍,而不至于一个人成为孤家寡人。

二黄毛别的都还行,就是读书不行,好像他天生就不是读书的料。都在村子里上学了,还连一只手几个指头都说不上来。村里人都说他傻。

有一次,老师“弄不成”(本名冯百成,因为他干什么事都办不成,村里给他取了这个外号),这是个为人忠厚却没本事的人。他抽二黄毛起来读“一”字。二黄毛在读时,嗡声嗡气地,特别是他没读准音,把“一”读成了“鱼”。“弄不成”纠正道:“一,一二三四的一。”然后再叫二黄毛读,谁知二黄毛还是读成“鱼”。“弄不成”再纠正了两三次后,见二黄毛始终改不过来,就发了火,对二黄毛大声吼叫道:“鱼,鱼,乌棒(乌鱼)!”二黄毛一听,随口答道:“快拿笱子(竹制捕鱼工具)来接!”二黄毛这么一回话,引得哄堂大笑。课没法上了。气得“弄不成”在讲台上吹胡子瞪眼睛。

这时,不知是哪位学生带来的狗在教室外汪汪地叫,“弄不成”便夸那狗比二黄毛聪明,比二黄毛会念书。

其实二黄毛并不傻,只是心眼有点儿死,凡是他认定了的事,就转不过弯来的。

抗日战争爆发后,二黄毛听说日本鬼子跑到我们中国来烧杀抢掠,气得是牙齿都要咬碎了,他发誓要到战场上去,把这些日本鬼子撵回他们的老家去。

二黄毛说到做到,他果真跑去参加了抗日的军队。

二黄毛在打仗时特别英勇,一点儿都不怕死。每次冲锋,他都冲在最前面。在和日本鬼子拚刺刀时,他那气势就能把日本鬼子给吓倒了。拚完刺刀下来,他整个人都成了血人了。

后来,他回到村子,大家问他为什么会不怕死。他说,作为一个军人,为了国家和人民,决不能做缩头乌龟,哪怕是死,也要往前倒的!想不到这二黄毛在战场上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后,懂得了许多事理了。村子里的人便很敬重他,都把他当作了抗日英雄。

村子里的人还都说二黄毛是员“福将”。因为他经历了那么多次战斗后,只负了几回伤,那伤都不是很严重的。

抗日战争胜利后,二黄毛回了村子里,他跟村子里的人说,他不愿中国人打中国人。

二黄毛是前几年去世的,他的一生,受到了乡里几代人的尊敬。


相关文章阅读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