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薄的记忆心情日记

文章 2019-07-10 11:25:45 1个回答   ()人看过

这么些年了,我一直还是习惯在纸上写东西,虽然拇指短信代替书信往来,键盘鼠标取缔文房四宝。可我的大脑就是不争气,键盘一敲动思维就短路,我知道这是习惯惹的。从小结识的汉字都是印在纸上的,学习写字也都是用的纸。纸为我承载了不少陌生的文字与知识,慢慢地我也学会在纸上天马行空。8岁开始行走,一走就是27年,这27年的习惯真的很难割舍。由纸而来的记忆碎片无数,有些早先浓厚的记忆,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变的清淡了许多。这些年生活平淡了,记忆也变得淡薄,薄得像一张纸,透过纸背或明或暗依稀呈现……

当许多人习惯看电视,我却没有改变习惯看书;当许多人已经习惯发表网络文学,我却仍然钟情于在纸质媒体上发表豆腐干;当许多人已经习惯于用短信爱情代替海枯石烂,我却无法忘怀逝去的笔友情愫。

电视从无线到有线再到数字,节目也从几个到几百、几千个,到现在丰富极了。我还是习惯坚持一有时间就抱着一本书,我看书的类型也比较杂,文学类、专业类都要看。而且一定坚持每个月至少读一本20万字左右的书,翻阅10到15本杂志。书是精读,杂志大部分都是翻一翻,挑感兴趣的文章或图片看一看。书大部分是在上海书城买的,有一部分是山东人民广播电台做文化节目的主持人金小凤给推荐寄来的,在此顺便谢谢小凤。杂志有六七份都是我每年必订的,还有几本是因为工作关系,杂志社给免费赠阅的,在此也谢谢免费赠阅杂志的杂志社。

书看得多了,就有写的冲动,在纸上写得多了,就有发表的冲动。读书的时候喜欢写诗,偶尔也有发表,就这样带着诗人的梦想走进了大学。念中文系大一班的时候,我和教外国文学的老师冯君蓉相处甚悦。他喜欢诗,但他不写诗。他看到我这么执著地为诗而活着,深深地被感动了,后来赞助我出了一本折叠诗丛《竹林情韵》,由《诗神》出版社出版。我总觉得我不适合写诗,因为我读不懂诗。后来就弃诗从文了,写散文了。

写散文一直持续到大学毕业以后,因为生计问题不得不放弃,因为写文章养活不了我作为外地人在常熟。可我还是愿意自费将这段散记印刷成书,书名叫《灌河弄潮》,散记我就业之初闯荡江湖的点点滴滴,颇有90年代末文学愤青的作风。

至今,我成为一名营销、广告人刚刚满10个年头。十年一路走过来,一直没有抛弃在纸上涂抹的习惯。客户提案也好、营销心得也好、广告文案也罢,这些都未能从我的笔下滑过。我的作品已结集成书正式出版,如《品牌成长的非常6+1》、《飞跃:从产品到畅销品》、《商务沟通的城市秘笈》、《青荷居视觉》等,现在看来这些所谓成书的东西,或已成为公众的知识、或已流传开来。留在我记忆里的仍有一些未公诸于世的东西。

记得初中二年级的时候,第一次给梦中女友写情书,被退了。被退情书上有女友批示:情感不够真实、文笔不够流畅。我幼小的恋爱心灵受到一次强烈的撞击。从此,发奋在情书世界里闯出一片江湖。苦练情感真实性,把形容词和修饰语都拿掉,句子追求多押韵或排比以求流畅。若干年以后才发现女人只有三个字永远不会讨厌:“我爱你”。

上大学了,读中文系,依然习惯泡在教室或图书馆里写情书。后来同学们混熟了,都知道我的特长是写“情感真实、文笔流畅”的情书。出了名以后,理工类专业的同学经常来找我写情书,酬劳是一张电影票或一张舞票,若女友成功到手,则饭局一顿。慢慢地我写情书的名气越来越大,找的人也越来越多。为了能够满足大家的批量需求,我研究了几类女大学生的性格,写了几套固定的模版。谁要请我写,就让他描述一下那女生的性格特征,然后我就照着模版抄一篇给他,效率一下提高了许多。大二的时候,学校调整宿舍,外语系四个班的女生合并重分。有两个原来不同班级的女生碰到一起,交流她们的男朋友情书写得如何之真实、感人。两个人都说,都快被感动得终身相许了,激动之余拿出各自的情书相互欣赏,看着、看着,两个人惊讶声、尖叫声不断:怎么像一个模子里出来的……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