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口若悬河的成语故事

文章 2019-07-10 12:11:59 1个回答   ()人看过

司马炎篡位之后灭蜀吞吴,一统天下,在洛阳定都建立晋朝,史称西晋。

西晋初年,当时的文坛上活跃着许多有作为的作家和学者,其中被称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向秀就生活在这个时代。

向秀在思想上推崇老庄,行为也极其相似。他不追求名利,不受当世礼节的约束,十分崇尚自然。

平时他总与思想情趣一致的好友饮酒作诗,游山玩水,而很少与高官显贵来往。到西晋时期,为《庄子》一书作注的人很多,据说已不少于十几家。但向秀读了这些着作以后,都不大满意,认为这些都远远没有阐发出庄子思想的精髓。

向秀觉得,这些着作只是在语言、章句上作了一些皮毛论述。于是向秀有心从思想、韵味上弘扬庄子的学说。

一次,向秀将自己的这一想法向当时的另一位大学者稽康说了,征求稽康对他这一想法的意见,稽康明确地表示,他并不同意向秀的做法,他对向秀说:“这部书不需要注解,你的做法会影响读者领略书中的奥妙。”

向秀没有采纳稽康的意见,依然埋头注释《庄子》。

向秀的注释将庄子的思想表述得非常出色,他将以往人们没有发现的妙思奇趣发挥得淋漓酣畅。以致在当时引起一股阅读《庄子》的热潮。

可惜的是,向秀的这项工作还没有来得及完成,便不幸逝世了。向秀病殁之后,他的儿子尚幼,不能继承父志,向秀的成果便被郭象窃取了。

郭象年轻时很好学,他也聪明,所以早早就因学问好而小有名气。他最让人看不起的是他的人品。

郭象发现向秀对《庄子》一书的注释,还有“秋水”和“至乐”两篇没有完成,而“马蹄”一篇没有写好。于是,郭象将全部书稿拿来,重新整理了一遍,又以自己的名义抄出,这使郭象的声名越发响亮。

靠这种手段,郭象名气更响,下一步就应去争取一个合适的官职了。

当时还不曾实行科举制度,谁要想做官,除非有高贵的出身,再有就是贵亲举荐。这两条路不走好,这一辈子就做官无望了。

郭象有了名气,便有州县官员来征郭象做官。郭象一看,征他做官的都只是些州县一级的官员,便嫌职务低,不肯应征,并作出清高的姿态,每天只是读读书,评论以往碑文的得失。

这种做法还真有作用,迷惑了不少人,甚至连太尉王衍那样的大官也被他的假象蒙蔽了。

一次,郭象与王衍闲聊,他们无所不谈,什么天文地理,诸子百家,行兵布阵,治乱兴亡,郭象说得头头是道。

王衍本来口才也很好,又是当时一流的学者,听了郭象的谈话也禁不住赞叹说:“听郭象说话,就像瀑布奔泻,永不枯竭(听象言,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

1、释义

(1)若:好像。

(2)悬河:指流在高[1] 处的河流,后来也指高出地面的河。此处指讲起话来滔滔不绝,像瀑布一样奔流倾泻不止。

讲起话来滔滔不绝,像瀑布不停地奔流倾泻。形容能说会辨,说起话来没完没了。

2、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 :“郭子玄语议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

【出处辨析】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郭子玄语议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

南朝·齐·王僧虔《诫子书》:“郭象言类悬河,不自劳苦,何由至此。”

南朝·陈·徐陵《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滴海未尽其书,悬河不穷其义。”

北魏(公元386-557年)郦道元(公元约470-527年)《水经注·清水》[2] :“瀑布乘岩,悬河注壑,二十余丈,雷赴之声,震动山谷。”

注:南朝顺序为宋、齐、梁、陈,刘义庆为公元403-444年人,为南朝宋时宋武帝刘裕侄子,《世说新语》成书于公元439-440年,早于北魏的郦道元《水经注》,但《世说新语》传世本皆为唐以后版本;句中提到的郭子玄即郭象。

《北史·裴蕴传》:“蕴亦机辩,所论法理,言若悬河,或重或轻,皆由其口,剖析明敏,......"《北史》为唐朝李延寿所著。

唐 房玄龄《晋书 郭象传》 :“太尉王衍每云,听象语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

注:《晋书 王衍传》有(王衍(256年—311年),字夷甫,西晋清谈家)“义理有所不安,随即更改,世号口中雌黄”,雌黄即鸡冠石,当时用于涂改在黄纸上写的错字。此段与《世说新语》重复,可视为对《世说新语》记载的转述。

唐·牟融《邵公母》诗:“搔首惊闻楚些歌,拂衣归去泪悬河。”

《新唐书·文艺传上·王勃》:“ 盈川文如悬河,酌之不竭。”

明·李东阳《哭舍弟东山》诗之三:“我心方抱棘,汝泪复悬河。”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假使苏秦、张仪、陆贾、郦生复出,口似悬河,......“

清·唐孙华《赠赵松一》诗:“辩如悬河注,目如巖电烂。”

苏曼殊《碎簪记》:“ 莲佩至此,忽停其悬河之口。”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