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种桃花源智慧故事

文章 2019-07-10 13:05:53 1个回答   ()人看过

俄亚村位于川滇交界的峡谷深处,傍山而建,美丽的龙达河绕村而过,居住在此的纳西人世代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农牧生活。因此,俄亚村被人们称为“桃花源”。就在这“桃花源”里有一所特别的小学。

早晨,俄亚小学的老师央章和学生们在操场举行升旗仪式。薄薄的晨雾迷漫在山谷中,俄亚村如同披上了一件白色轻纱。雄壮的乐曲及鲜艳的五星红旗给寂静的峡谷平添了几分肃穆与庄严。升旗完毕,央章带着学生去上课,这是一堂奇特的课,上课的地点不是在教室,而是在龙达河畔。选择好一块平坦的地方,央章招呼孩子们坐下,自己也席地而坐。

“同学们,大家跟着我念‘现在我们在哪里?’”

“现在我们在哪里?”

“我们背后是什么?”

“田地。”

“地里种的是什么?”

“麦子。”

“我们的脚下是什么?”

“水。”

“水在干什么呢?”

“水在流。”

央章满意地点点头,说:“大家回答得很好,还记得吗?‘流’是这样写的。”央章随手拾起一块小石头,在地面上写下汉字“流”,接着说:“‘流’的左边是三点水……”

学生们聚精会神地听着。山谷里,小鸟婉转的歌声、村民们相互问好的口哨声,袅袅传来。这样的户外课,是央章的独创,每隔一段日子,他就会带着学生走出教室,以大自然为课堂,近距离感受汉语的生动与优美。

纳西人有自己的语言及象形文字,刚走进校门的学生们根本听不懂老师说的普通话,而许多新来的老师也听不懂纳西话,因此学生与老师之间,语言障碍是一个大问题。俄亚小学的老师来了一批,又走了一批,如飞入峡谷的蝴蝶,翩然来去。语言不通、交通不便、闭塞落后,是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但央章是个例外。

曾经有人问央章:“为什么这么多年你一直坚守在这儿?”央章淡淡一笑说:“说实话,谁不向往繁华的都市生活?但在俄亚小学,既懂汉语又会说纳西话的教师为数不多,对一个教师来说,这是教育俄亚村孩子得天独厚的条件,正好我精通这两种语言。我非常爱自己的职业,爱这些纳西孩子,看到那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我舍不得弃他们而去。”

朋友开玩笑地说:“央章,你不会是羡慕纳西人的‘伙婚’,也想在这里娶三妻四妾吧?”纳西人有一夫多妻、一妻多夫的“伙婚”习俗。但央章知道,这样的习俗更多的是缘于村民们从家境方面考虑,如不愿分割家产等。央章无奈地说:“其实,坚贞专一的爱情,是人人都憧憬的,为此,我能做的就是教好自己的学生,让他们学到知识,走到山外,去看看山外更精彩的世界。”

由于家境贫困,还有一部分纳西孩子不能进入校门读书,央章希望每一个喜欢读书的孩子都能坐在教室里,听自己讲课。唯有知识,才能让未来的他们更好地传承东巴文化的精髓,让俄亚这个“桃花源”永远美丽。

每一座山脉、每一段河流、每一丛树林、每一块包谷地,都会被央章因地制宜地当成临时课堂。他就像一个播种者,在俄亚坚持不懈地播种知识、播种文明、播种希望。他坚信,自己播下的种子,终会在学生们的心里萌芽、开花,结出累累硕果。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