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福鼎白牡丹的起源与传说故事

文章 2019-07-10 15:39:17 1个回答   ()人看过

福鼎白牡丹的由来与传说

福建省福鼎县盛产白牡丹茶(十大名茶之一)。

传说在西汉时期,有位名叫毛义的太守,因看不惯贪官当道,于是弃官随母去深山老林归隐。母子俩来到一座青山前,只觉得异香扑鼻,经探问一位老者得知香味来自莲花池畔的十八棵白牡丹。母子俩见此处似仙境一般,便留了下来。

一天,母亲因年老加之劳累,病倒了。毛义四处寻药。

一天毛义梦见了白发银须的仙翁,仙翁告诉他:“治你母亲的病须用鲤鱼配新茶,缺一不可。”毛义认为定是仙人的指点。这时正值寒冬季节,毛义到池塘里踊冰捉到了鲤鱼,但冬天到哪里去采新茶呢?正在为难之时,那十八棵牡丹竟变成了十八仙茶,树上长满嫩绿的新芽叶。毛义立即采下晒干,白毛茸茸的茶叶竟像是朵朵白牡丹花。毛义立即用新茶煮鲤鱼给母亲吃,母亲的病果然好了。

后来就把这一带产的名茶叫做“白牡丹茶”。

漳州茶叶的历史

唐朝武后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陈元光经奏准在泉、潮二州之间设置漳州。自此,“漳州茶叶”得以走进历史记录之中。

据传,唐宋时期漳浦盘陀岭顶(旧称“黑归岭”,海拔800m)有一间庙宇,面积30平方米,庙宇内住着两个和尚,一个和尚叫黑和尚(漳浦杜浔人),另一个叫大面和尚(云霄人)。他俩在庙旁种茶六亩左右,至今还保留三株。庙内有一口井,井旁有两块石,至今还保留尚好。传说当时进京考试的书生,均要经过此路,在那间庙宇休息。两和尚将井水泡茶请书生饮用,为旅途中疲惫的考生解乏消暑,调整心境。

由于漳州自宋代才开始修地方志,而漳州地区各县的县志从明代才开始修纂的,因此,宋代以来有关漳州茶叶的文字记载日见丰富。宋淳熙五年(1178年)的《临漳志序》提及漳州物产就有“其所以衣食给用者则入有粮、棉……茗之类”。漳州通判王炜在《清州十咏》风土中记述:“麦收正月尽,茶摘上元前,绿笋供春撰,黄焦入厦筵”。此外如周必大(1126—1204)的《次王少府送焦坑茶韵》、李纶的《临漳志》等均有种茶饮茶的文字记载。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宋时中国茶叶发展重心南移,唐时茶叶生产还不曾发展的闽南一带,明显地活跃和发展了起来。

在中国第一部茶叶专著——唐朝陆羽的《茶经》中,对我国南方南部各地的产茶情况,只提到“思(今贵州省务川一带)、播(今贵州省遵义市、县和桐梓等县地)、费(今贵州省德江一带)、夷(今贵州省绥阳一带)、鄂(今湖北武汉市长江以南部分、黄石市和咸宁地区)、袁(今江西萍乡市和新余以西的袁水流域)、吉(今江西新干、泰和间的赣江流域及安福、永新等县地)、福(今福州尤溪口以东的闽江流域和洞宫山以东地区)、建(今福建南平市以上的闽江流域,沙溪中上游除外)、韶(今广东韶关市、曲江、乐昌、仁化、南雄、翁源等县地)、象(今广西象县一带)十一州。”陆羽对这些州茶叶质量的情况也不怎么清楚,仅称“往往得之,其味极佳”。至于这些州邻近或更南的其他州的情况,无论是《茶经》还是其他史籍,都没有或很少提到了。但是入宋以后,情况就明显两样了。如《太平寰宇记》(乐史撰,约公元987年)对中国南方产茶的记载,就比唐朝要详细和丰富得多。其“江南东道”载:“福州土产茶……漳州土产腊茶。”

“腊茶”是腊面茶的简称,即团茶、饼茶焙干以后,用蜡状的粥液结面保存,实际上即团茶或饼茶。据元朝中期刊印的《王祯农书》解释:时茶叶有“茗茶”、“末茶”和“腊茶”三种。所谓“茗茶”,即有些史籍所说的芽茶或叶茶;“末茶”是“先焙芽令燥,入磨细碾”而成。这三种茶,以“腊茶最贵”,制作最“不凡”,所以“此品惟充贡茶,民间罕见之”。

由于在宋之前均未能见到相关漳州茶叶的文字记载。因此从时间上来看,乐史的《太平寰宇记》文中有关漳州茶叶的记载,应为漳州最早的茶叶文字记载。

茶史——茶的传播(二)

(2)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成为茶业中心(三国西晋)

秦汉统一中国后,茶业随巴蜀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而增强。尤其是茶的加工、种植,首先向东部南部传播。如湖南茶陵的命名,就很能说明问题。茶陵是西汉时设的一个县,以其地出茶而名。茶陵邻近江西、广东边界,表明西汉时期茶的生产已经传到了湘、粤、赣毗邻地区。

三国、西晋阶段,随荆楚茶业和茶叶文化在全国传播的日益发展,也由于地理上的有利条件,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在中国茶文化传播上的地位,逐渐取代巴蜀而明显重要起来。

三国时,孙吴据有现在苏、皖、赣、鄂、湘、桂一部分和广东、福建、浙江全部陆地的东南半壁江山,这一地区,也是这时我国茶业传播和发展的主要区域。此时,南方栽种茶树的规模和范围有很大的发展,而已茶的饮用,也流传到了北方高门豪族。

西晋时长江中游茶业的发展,还可从西晋时期《荆州土记》得到佐证。其载曰“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说明荆汉地区茶业的明显发展,巴蜀独冠全国的优势,似已不复存在。

(3)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茶业的发展(东晋南朝)

西晋南渡之后,北方豪门过江侨居,建康(南京)成为我国南方的政治中心。这一时期,由于上层社会崇茶之风盛行,使得南方尤其是江东饮茶和茶叶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我国茶业向东南推进。这一时期,我国东南植茶,由浙西进而扩展到了现今温州、宁波沿海一线。不仅如此,如《桐君录》所载,“西阳、武昌、晋陵皆出好茗”,晋陵即常州,其茶出宜兴。表明东晋和南朝时,长江下游宜兴一带的茶业,也著名起来。

三国两晋之后,茶业重心东移的趋势,更加明显化了。

望海茶的茶叶产地与历史

望海茶产自望海岗,茶场海拔高度931米,四季云雾缭绕,基地面积5000亩。

望海茶历史悠久,成品外形条索略扁,细紧挺秀,色泽翠绿,峰毫显露。

1995年,望海茶获得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

1998年荣获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

望府银毫对质量管理十分严格,茶场从不施化肥、农药,对病虫草害则采取生物防治等综合技术。

1998年,望府茶场获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有机食品原料生产证书,成为有机茶生产基地。

1999年,该公司经国际有机食品检查员严格检测,又取得欧盟国际I—M0有机茶颁证。出口欧盟210吨茶叶。

望海茶创制于1980年,时间不长,却发展很快。刚开始望海茶名不见经传,少为人知。

由于其快速发展,有人把望海茶称为茶界的“黑马”。

截至2005年,望海茶生产规模从1999年前的200亩扩张到全县范围4万亩,产量410吨,产值4128万元,并建立了高标准有机茶生产基地7500亩,望海茶生产基地也被认定为浙江省首批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宁波市绿色农产品基地和绿色农产品称号。

姜埰与敬亭绿雪

清初着名文学家汪琬,是苏州人,所写诗歌,吟咏苏州名胜古迹或文人故居的颇多,有一首题为《再题姜氏艺圃》七律:

隔断城西市语薛,幽栖绝似野人家。

屋头枣结离离实,池面萍浮艳艳花。

架几只摊淳化贴,雪瓯频试敬亭茶。

与君企脚挥谈虐,杨柳阴中日渐斜。

“频试敬亭茶”的姜氏又是谁呢?是苏州的骚人墨客吗?不是。说来话长,牵涉到明末崇祯甲申年的一些史实。

山东莱阳人姜墚,字如农,是一个疾恶如仇、知无不言的书生,当时在北京,任礼科给事中,眼见朝政混乱,于短短五个月内,上了三十几次奏疏,引起了皇帝与内阁辅臣的反感,与熊开元同时罢官下狱。最后决定,杖一百,谪戍宣州卫。充军了,地点是宣城。

姜蜾之弟姜垓上疏请代兄服刑,正听候朝廷发落时,李自成已攻破北京,崇祯皇帝吊死煤山。天下大乱,再无人追究此案。但弘光小朝廷的阮大铖却十分仇视姜垛、姜垓兄弟,于是他们就在苏州隐姓埋名地住下来了。

南明很快就被清所灭,姜墚看中了苏州闾门文衙弄内一处小型的园林,那原是名士文震孟经营的“药圃”。姜垛重新作了布置。十分有趣的是姜垛充军宣州卫虽时间不长,他对宣城的敬亭山却颇具好感,而且很欣赏敬亭山上出产的名茶--敬亭绿雪。因此,他把这座小型园林命名为敬亭山房。居住其中,以品评敬亭绿雪为最主要的赏心乐事。魏禧曾为之写了《明遗臣姜公传》与《敬亭山房记》。

姜垛逝世,其子姜时节把园林改称为“艺圃”。但是,文坛耆老汪琬仍牢记当年姜琛的传奇人生,所以在诗中仍津津乐道姜蜾的风流韵事。

明末清初之际,对敬亭绿雪最钟情者首推施愚山,施愚山是在敬亭山下长大的宣城人,他这种感情,大家很能理解,而姜垛却是山东莱阳人,而且宣城是他被发配充军的地方,再说他在宣城服刑时间很短,他对敬亭山和敬亭绿雪却也如此一往情深,可以说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奇人奇事。

林确斋与林茶

林确斋并不是十分知名的人物,清初江西有一个以《大铁锥传》作者巍禧为首的明代遗民群体,共有九人,皆通《易经》,因此被称为“易堂九子”。林确斋为其中之一,巍禧传世诗文中提到林确斋之处不少,并为之专门写了一篇传记。说来颇为离奇,这篇传记却名

为《朱中尉传》。原来林确斋的身世显赫,乃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后裔也。朱元璋第十六子朱权,协助朱棣登上了皇位,他自己的宁王府位于南昌,子孙自然也基本上在江西居住。朱中尉并没有仗势而横行不法,而是“四方豪杰多从之游”。又拜名师,习经义学术。

甲申,李自成破北京,乙酉,金声桓攻人南昌,朱中尉偕彭士望到宁都,与魏禧相晤,成为生死之交。也就在此时,他决心隐去皇族身世,改称林时益,号却斋。俨然一介寒儒也。

易堂九子过的是隐居生活,既不做清廷的官吏,也不参加清廷举办的各级考试,因为住在宁都城里的话,免不了官府的侵扰,所以九个成员的家庭都全部搬迁到了远离市集的翠微峰中。这九个家庭虽然生活很简朴,但人口众多,日子一长久,经济上也困难重重。

好在林确斋不仅能诗能文,而且精通种茶、制茶、品茶的艺术,当初作为休闲,或者说一种生

君山银针的传说

湖南省洞庭湖的君山,一千多年前就产银针名茶,茶芽细嫩,满披茸毛,很早就成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据说君山茶的第一颗种子还是四千多年前娥皇、女英播下的。从五代的时候起,银针就被作为"贡茶",年年向皇帝进贡。

后唐的第二个皇帝明宗李嗣源,第一回上朝的时候,侍臣为他捧杯沏茶,开水向杯里一倒,马上看到一团白雾腾空而起,慢慢地出现了一只白鹤。这只白鹤对明宗点了三下头,便朝蓝天翩翩飞去了。再往杯子里看,杯中的茶叶都齐崭崭地悬空竖了起来,就像一群破土而出的春笋。过了一会,又慢慢下沉,就像是雪花坠落一般。明宗感到很奇怪,就问侍臣是什么原因。侍臣回答说:"这是君山的白鹤泉(即柳毅井)水,泡黄翎毛(即银针茶)的缘故。白鹤点头飞入青天,是表示万岁洪福齐天;翎毛竖起,是表示对万岁的敬仰;黄翎缓坠,是表示对万岁的诚服。"明宗听了,心里十分高兴,立即下旨把君山银针定为贡茶。上述侍臣的一翻话自是讨好皇上,事实上,细嫩的君山银针茶,冲泡时,确有棵棵茶芽竖立悬于杯中,上下沉浮,倒是极为美观的。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