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黄山毛峰的典故传说故事

文章 2019-07-10 15:49:45 1个回答   ()人看过

黄山毛峰的典故传说

黄山毛峰是我国的十大名茶之一,同时也是我国的历史名茶,产于风景优美的安徽黄山之间,成品茶外形细嫩卷曲,茶叶多毫,味醇甘甜,冲泡后香气四溢。其最早是创制于清朝的光绪年间。

不过黄山茶最早可以的时期应该是在宋朝时期,当时的僧人们就有将喝茶用来提神用,因此他们就在黄山上自己种植上茶树然后自己采摘自己制作,然后泡茶来饮用,使得在打坐的过程中不会感到困。

对于黄山毛峰来说也存在着这么一个传说,当时有个县官去黄山游玩迷路了,然后碰到一个老和尚,被带回寺中。老和尚请他喝茶,县官被该差说吸引,茶叶舒展,外形细嫩,香味四溢,喝起来滋味甜醇,老和尚告诉他是黄山毛峰。县官走后还带了一些茶回去,之后经过一番过程被皇帝叫去表演冲泡茶艺,皇帝看后很高兴,封他做大官,不过县官没有接受确跑到该寺院中当和尚去了。这就是有关黄山毛峰的传说了。

最早的茶历史典故

在古代史料中,有关茶的名称很多,到了中唐时,茶的音、形、义已趋于统一,后来,又因陆羽《茶经》的广为流传,“茶”的字形进一步得到确立,直至今天。下面就最早的茶历史典故做一详细介绍。

神农,也就是远古三皇之一的炎帝,相传在公元前2700多年以前的神农时代。神农为了给人治病,经常到深山野岭去采集草药,他不仅要走很多路,而且还要对采集的草药亲口尝试,体会、鉴别草药的功能。 有一天,神农在采药中尝到了一种有毒的草,顿时感到口干舌麻,头晕目眩,他赶紧找一棵大树背靠着坐下,闭目休息。这时,一阵风吹来,树上落下几片绿油油的带着清香的叶子,神农随后拣了两片放在嘴里咀嚼,没想到一股清香油然而生,顿时感觉舌底生津,精神振奋,刚才的不适一扫而空。他感到好奇怪,于是,再拾起几片叶子细细观察,他发现这种树叶的叶形、叶脉、叶缘均与一般的树木不同。神农便采集了一些带回去细细研究。后来,就把它命名为"茶"。这就可能是历史上最早的茶了吧。

1、孙皓赐茶代酒

据《三国志·吴志·韦曜传》载:吴国的第四代国君孙皓,嗜好饮酒,每次设宴,来客至少饮酒七升。但是他对博学多闻而酒量不大的朝臣韦曜甚为器重,常常破例。每当韦曜难以下台时,他便"密赐茶荈以代酒"。

2、陆纳杖侄

曾任吴兴太守,累迁尚书令,有"恪勤贞固,始终勿渝",的口碑,是一个以俭德著称的人。有一次,卫将军谢安要去拜访陆纳,陆纳的侄子陆俶对叔父招待之品仅仅为茶果而不满。陆纳便自作主张,暗暗备下丰盛的菜肴。待谢安来了,陆俶便献上了这桌丰筵。客人走后,陆纳愤责陆俶"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秽吾素业"。并打了侄子四十大板,狠狠教训了一顿。事见陆羽《茶经》转引晋《中兴书》。

3、单道开饮茶苏

陆羽《茶经七之事》引《艺术传》曰:"敦煌人单道开,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药有松、桂、蜜之气,所饮茶苏而已。"单道开,姓孟,晋代人。好隐栖,修行辟谷,七年后,他逐渐达到冬能自暖,夏能自凉,昼夜不卧,一日可行七百余里。后来移居河南临漳县昭德寺,设禅室坐禅,以饮茶驱睡。后入广东罗浮山百余岁而卒。所谓"茶苏",是一种用茶和紫苏调剂的饮料。

以上就是关于最早的茶历史典故的介绍,茶的广泛普及 但是也可以考证,茶在社会中各阶层被广泛普及品饮,大致还是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传世以后。所以宋代有诗云“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也就是说,茶发现以后,有一千年以上的时间并不为大众所熟知。

白芽奇兰与铁观音的得名由来

众所周知不同的茶名字不同,得名方式不同,但各种茶的得名都有其特殊的含义,有的茶因其产地得名,有的因神话传说或者历史典故得名,有的因茶叶形状得名,有的因茶叶颜色得名等等。但是我们知道,由于传说或者典故得名的茶都能让我去细细品读其中的典故或者传说,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吧。

明成化年间,开漳圣王陈元光第28代嫡孙陈元和游居平和崎岭彭溪水井边时,发现有一株茶树,枝稠叶茂,其芽梢呈白绿色,叶片青翠欲滴,茶叶发出自然茶香,气味似兰,清沁心脾,遂采其芯叶精心炒焙。不想制出的茶叶清香浓郁,冲泡后香气徐发,飘散出兰花的芬芳,抿上一口,满口清香,片刻即感清甘醇爽。因芽梢呈白绿色,带有兰花香气,故人们取名为白芽奇兰。

相传, 1720年前后,安溪尧阳松岩村(又名松林头村)有个老茶农魏荫(1703-1775),勤于种茶,又笃信佛教,敬奉观音。每天早晚一定在观音佛前敬奉一杯清茶,儿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有一天晚上,他睡熟了,朦胧中梦见自己扛着锄头走出家门,他来到一条溪涧旁边,在石缝中忽然发现一株茶树,枝壮叶茂,芳香诱人,跟自己所见过的茶树不同……第二天早晨,他顺着昨夜梦中的道路寻找,果然在观音仑打石坑的石隙问,找到梦中的条树。仔细观看,只见茶叶椭圆,叶肉肥厚,嫩芽紫红,青翠欲滴:魏荫十分高兴,将这株条树挖回种在家小一口铁鼎里,悉心培育。因这茶是观音托梦得到的,取名“铁观音”。

看了上面的几则典故是否觉得茶名的由来真是特别呢?其实还有很多茶的名字也是由于典故而来的,中国茶品种繁多,中国又有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其中的神话传说典故故事很多,因此与茶有关的也会有的。

武夷山茶与宗教因缘深长

由于茶被佛教界视为“神物”,饮茶之风传遍大小寺庙,种茶、制茶成为僧侣一业。武夷山茶自门世以来,从药用、禅饮、品茗:茶宴、斗茶推向社会。佛教对促进茶业的发展,茶叶的传播也起了一定的作用,所以自古以来茶与佛的因缘深长,就有“茶禅一味”与“茶佛一味”的说法。

武夷山佛教禅宗僧侣,对茶甚为讲究。寺中置有专门的“茶堂”或“茶寮”,即住持行礼之处,也叫方丈。方丈是供寺僧讨论佛法义礼,招待施主,接待文人品饮香茗的地方。在寺庙演说佛法、皈戒的佛殿和法堂中,都设有种、鼓,常常钟鼓长鸣。庙中一般在左种右鼓,如果增设“茶鼓”,应在西北角,一种用木头雕成鱼状,体内凿空,击敲有声的木鼓,是召集僧人饮“普茶”之用。诗人林逋诗云:“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茶鼓是佛教崇尚茶叶的一种信据。

武夷禅寺仪规:殿主晨起必须在佛祖前“奠茶”即敬供茶汤,僧侣每日早起盥洗之后,先饮茶再礼佛,然后坐香习禅。习禅分为六个阶段,每一阶段一支香毕开静,僧人要饮茶以提神益思,寺庙监值都要“打茶”,行茶四五匝,借以清心提神,古代早已成为寺院的定规。明代诗们陆容诗云:“江南风致说僧家,石上清泉竹里茶。法藏名僧知更好,香烟茶荤满袈裟”。诗人把僧侣爱饮茶描写得淋漓尽致。

寺院仪规中还有“茶汤”一项。每当新任住持晋山升座时,有特定的点茶,点汤礼节。有的寺庙在佛的圣诞日盛曲,专人以汤沐浴佛身叫“洗佛茶”,供香客取饮,祈求消灾延年。较大的寺院的茶汤开筵,俗称茶会,也有谓之“茶宴”。这种茶汤会的举办,到后来范围更广泛,既有寺庙多设在峻岭之顶,沿山路设有茶亭供饮茶歇息。寺庙众僧中有“种茶僧”、“制茶僧”,专司茶众管理和制茶,庙内设有“茶头,专门负责烧汤烹茶,门前配有“施茶僧”,为施主、香客、游人惠施茶水等。

林凤池赶考得香茗

据说台湾冻顶乌龙茶是一位叫林凤池的台湾人从福建武夷山把茶苗带到台湾种植而发展起来的。林凤池祖籍福建。

相传,清咸丰五年(公元一八五五年),林凤池听说福建要举行科举考试,心想去参加,可是家穷没路费。乡亲们纷纷捐款。临行时,乡亲们对他说:“你到了福建,可要向咱祖家的乡亲们问好呀,说咱们台湾乡亲十分怀念他们。”林凤池考中了举人,几年后,决定要回台湾探亲,顺便带了36棵乌龙茶苗回台湾,种在了南投鹿谷乡的冻顶山上。经过精心培育繁殖,建成了一片茶园,所采制之茶清香可口。后来林凤池奉旨进京,他把这种茶献给了道光皇帝,皇帝饮后称赞好茶。因这茶是台湾冻顶山采制的,就叫作冻顶茶。从此台湾乌龙茶也叫“冻顶乌龙茶”。

相关链接:

时隔二百五十二年后,“游子”回乡,问祖寻根。2007年9月19日晚,首届武夷山国际禅茶文化节“和之夜”晚会上,取自台湾南投县鹿谷乡的山泉水与汲自福建武夷山的山泉水交融一处,共同冲泡由台湾冻顶乌龙与福建武夷山大红袍拼配而成的乌龙茶,再续茶缘。两种茶叶水乳相融,其高香醇厚弥漫现场,令人难忘。

福建武夷山是乌龙茶的发源地,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则是大红袍的祖庭,而台湾名茶冻顶乌龙就源自该处。台南人林凤池来闽考试,携苗而归后,在台湾冻顶山引种成功,并逐渐被移苗广植,成为今日的冻顶名茶,武夷茶也就成为台湾名茶冻顶乌龙的“祖先”。

在当晚首届武夷山国际禅茶文化节“和之夜”晚会上,在梵音禅唱的背景音乐中,经过一道道禅茶的程序,冲泡出一杯杯汤色金黄、色泽鲜亮的茶汤敬献给在场嘉宾,大家饮后回味无穷,连声称好,台湾“慈航菩萨圣像护送团”名誉副团长真华长老则细品慢啜,不舍放下这凝聚两岸茶情的杯盏。参加文化节的四百多名两岸僧侣共同见证了这一茶情、茶缘。

勐腊易武贡茶的典故传说

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讲说讲说勐腊易武贡茶的传说。这还要说道勐腊的茶叶兴盛时期。回到清朝当时雍正当道第二年。大量的茶叶传流进了易武,形成茶林查寨相连的格局。当时的茶山上祸事不断以至于官方严禁客商入山做茶,直到雍正上位第十三年的才开始恢复茶商引茶的现象。

当时的官员们将名满天下的普洱茶仙进了宫中。备受皇亲们的喜爱至此被列为贡品之一。乾隆上位第九年的时候普洱茶正式被列为入了贡茶的案册当中。

易武对于贡茶极为有考究。在当时的茶农民间就流传这这么一句话:采办贡茶是最大的事情,但自己的事情再怎么忙也要放弃。以采办贡茶为主要。也只有贡茶的事情做完后,老百姓们才能开始上市卖茶。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