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的验算教学反思三篇

文章 2019-07-10 15:55:19 1个回答   ()人看过

篇一:《加法的验算》教学反思

这堂课让我认识到小学数学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虽然我们一堂课只是讲授一个很小的运算方法,但要让学生乐于接受、容易接受十分不易。教学不是为教而教,教师倾尽所有的心血都是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正确的方法。 这节课给学生法发言的时间和空间有点少,课上在怎样才能检验自己的结果是否正确这个环节上,首先是给了10分钟让学生自主探究验算方法,然后是汇报方法,可举手的没几位同学,大部分学生不能确定自己的算法,此时我有点着急,接着我就让学生先说出加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及之间的关系,得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和不变,后来他们思维活跃了很多,马上根据这个关系亮出自己的验算方法。但是如果我能让学生发言完之后再让学生来归纳验算的方法,学生在有了前面得出算式的基础上,应该能顺利得到三种加数验算的方法。 还有在评价学生方面我也应该注意多给学生鼓励,教师要充分的给学生发言的机会,自主探索的时间。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大胆放手,把自主还给他们。 我想只有将“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经验,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富有个性的创新性”作为学生学习的支点,让学生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再发现”“再创造”,学生才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才能真正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积极生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整节课下来我觉得应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提高自己专业素质。存在缺憾不可怕,正是有了这些缺憾,才让我深刻反思自己的课堂,让我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走的更远,走的更踏实。

篇二:加法的验算教学反思

在学习了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后,我开始教学《加减法的验算》这部分内容,本节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的验算方法,培养检验的意识和习惯。开始我就思考,为什么没有把验算这部分内容放在加减法学习的时候就体现出来,而是采用加减法验算中集中编排?我想可能是为了让学生学习“终身受益”的数学,时刻记住检验。

为了能让学生意识到检验的必要性,在创设情境时,我根据教材主题图给出的生活情境(妈妈买一套运动服138元和一双运动鞋48元,一共要多少钱?学生能够很快地列出算式,这时我让一名同学上前板书,其他同学做在练习本上,这时出现了一个问题,上前板书的同学忘记了写上单位和答语,底下的同学就开始窃窃私语,甚至有的同学开始嚷出声来,而那位板书的同学已经回到了座位,这时他显得有些尴尬。此时我突然想到说道:“因为姜浩同学是一名非常聪明的孩子。”此时班级安静了下来,我接着说道:“姜浩同学注意到要掏出钱去了,他非常聪明,没有算完就去直接交钱,他还要再次验算一下才能确定呢!”这是有的同学点了点头,表示认可,我趁机引出课题《加法的验算》,并继续引导学生“看谁最聪明,能够找到加法验算的方法,可不要把钱白白给别人哦,那多可惜啊,我们可以用那些钱买很多好吃的呢!”同学们都笑了,并且认真思考了起来,尤其姜浩同学也不那么尴尬了。他们在小组讨论的时候也很热烈,把所有的的

方法都想到了。并且每当他们说出来的时候,我还跟他们开了句玩笑:“真会认真思考,看来可以让你掌管你们家的钱了。”他们都显得很得意。

通过这节课,大部分同学都能较好的掌握加法的验算方法,更重要的是能意识到验算的重要性,能自觉的去检验。但我还是反了一个曾经犯下的错误,就是计算的格式强调的不够,所以在一班教学本部分内容时我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我先在二班讲的课),一班的学生计算格式就比较标准了。

以后的教学中,要多因势利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做题习惯,因为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人生。”

篇三:加法的验算教学反思

新课改实施多年,我也从教十多年,但对于本套教材,我还是首次进行系统教学,所以对整套教材的编排特点等,都还不甚了解。每一单元,每一节课的教学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感觉如履薄冰,唯恐出现这样那样的失误,误人子弟。

《加法、减法的验算》在之前的省编义务教材中,它是随加法和减法分别进行教学的。现行的新教材,在学习三位数加减三位数后,将教学内容置于具体的情境中,采取集中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的。我想这样编排,会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起来会比较主动,学习兴趣也会比老教材高。另外,由于学生在学习加减法的验算之前,相继学会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这样就会经常对自己的计算结果产生疑问:“算得对不对呢?”从而产生了验算的要求,使加法的验算对于学生来,就有了强烈的学习必要性,从而自觉的去探索、掌握加减法的验算方法。

细探加法的验算方法,“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其实在一、二年级的教材中早有孕伏。

如:

1、 口算。

78+( )=92 93-( )=25 76-( )=37 58+( )=94

( )+27=84 ( )-35=28 ( )-48=29 ( )+26=75

2、快速算出这些算式的得数:

25+8= 8+25=

33-8= 33-25=

(1)全班一起说得数。

(2)观察这四道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3)生汇报师板书:

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②、和减去其中一个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

以上两题学生的思考依据就是加数与和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加法与减法的“互逆”关系,只是其理论依据没有系统点明罢了。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先安排了“复习准备”这一环节。“根据130+45=175你还能想到那个加法算式?”,“观察这两个加法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对“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规律自然是水到渠成。“根据130+45=175你还能想到那几个减法算式?”,“比较加减法的算式你又发现了什么?”,同样对于“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的规律,学生自然是了然于胸了。这样设计就为学生学习加法的验算方法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有机结合。教学设计时,我尝试另创教学情境,但都比不了教材中的主题图。教材设计了两幅有联系的买东西付款图,既为本节课服务,又为学习减法的验算提供素材,言简意赅,意味深长。教学时,我就充分利用了主题图。“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知道: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多少元?怎样列式?”,引出例题,指名计算后,“你觉得××同学算的对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怎样检验呢?”,激发学生探索加法验算方法的激情。验算虽然是第一次接触,但由于有了“复习准备”的铺垫,所以我就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动手算一算,动脑想一想,目的是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独立创新的能力。然后再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自己的验算方法,取长补短,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想法。这样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不仅仅摘到了自己想要的“苹果”,同时也发展了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我觉得,让学生参与学习,自己提出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为自己的方法找理由和根据。在这样的开放的、动态的学习活动中,学生不仅仅是获得了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了数学是思想方法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但在教学处理中,我也发现了其中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如没有充分估计后小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加强旧知与新知的联系,以至于使他们在探索验算方法时,出现了脱节想象,跟不上学习节奏;在验算的书写格式上,

也没有充分加以重视,只是一笔带过,以至于作业中出现了许多的错误。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务必要扎扎实实地备学生,扎扎实实地备教材,认认真真地设计教学方案,勤勤恳恳地进行课堂教学,以免误人子弟。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