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自己读书心得

文章 2019-07-10 19:54:03 1个回答   ()人看过

《重新认识你自己》是2004年群言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图书,作者是克里希那穆提。图书讲述我们应该理性地正确认识自己,及时的自我把握。有关读书心得,欢迎大家一起来借鉴一下!

重新认识自己读书心得1

摘要:这本书收录印度著名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的演讲以及谈话集,全篇以人为本位,破除各种宗师,热门哲学的思想,强调要想接近真理,获得真相,必须在没有任何向导的前提下认识自我,继而觉察自己,付出全力和专注力去觉察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行,同时保持赤子之心,在这种觉察中,也许那扇真理的窗户会打开,吹进使你革新的风,让我们体会顿悟、大爱、至美等等,于是在空灵的境界中,我们认识自我,得到自由,并与真理相遇。

关键词:认识自我 克里希那穆提 自由

一. 没有任何向导,避免成为“二手货”人类

人类总是寻求真理而不得,在于传统的探求模式是“由外围向内包抄,通过世间、修炼和压离,逐渐才能开花结果,才能培育内在的美及爱。 然而事实上,这样反而使人变得更加狭隘、琐碎而低劣,就像剥春笋般一片一片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也许明年,也许下辈子才能看到结果”,所以要摒弃形式主义,宗教家既定的模式等等,要想真正改变,必须抛开昨日种种,探寻无向导,而不是“总是满足于他人的描述……活得即肤浅又虚空,我们充其量只是二手货人类。”如此这般才能真正走上接近真理的道路。也就是说没有任何的理念权威能指导你自己, 克氏也不能,能做的是提醒你,帮助你。

二. 大部分人的现状

书中有关于恐惧,暴力与愤怒,人际冲突,烦恼,昨日重担的独立篇章,每一章都是可以单独成为主题的演说,我暂且理解为这是大部分人的现状。对现状有深入的了解能帮助我们回归本心,走到认识自我的道路上来。在这里选取部分阐述如何认识这些局限的现状。“恐惧、暴力、愤怒”是由念头引发的,只有思想停止活动,我们才能看见他们的全貌,要想超越暴力,既不能压抑它,也不该拒绝它。我必须正视它,研究它,跟它亲近——观察、觉察。”笔者的理解在于并不是观察恐惧,暴力,愤怒本身,因为这些是无形的,我们也很难做到真正观察他们,并且我们观察到的大多是令我们产生这些的对象,我们应当观察自身的感受,例如呼吸,体会心绪和源头,或者这样内观的方法来的有效。

三.观察真相,觉察自己,认识自我

在书中提到认识自我应当没有向导,既然没有什么可以做我们的向导,那我们究竟如何去真正认识到自我,可以说这是克里希那穆提希望帮助众生的核心,首先要做的是观察真相。在文章中,克氏提到“时间最难的事之一,就是单纯地去看一件是。我指的是那种毫无恐惧、直截了当地看一件事的单纯。我们要好不扭曲地看到自己的真相,我们说谎是,就承认自己在说话,既不掩饰,也不逃避 ”,我们必须成为自己的导师与徒弟,正视自己,这种认识需要谦卑的态度,同时正视当下,时刻保持敏锐的心思觉察“活生生的是你的本来面目—你的愤怒、你的残忍、你的凶残、绝望、痛苦和悲伤。能认清这些就是真理。只有学会如何去观察生活中的这些真相,你才可能了解真理。你是无法透过空想、文字障、期望或恐惧的得到它的。 ”一如作者杰德.麦克纳在《开悟不是你想的那样》阐述的观点:开悟是由自身观察,不分好坏判断的心,以澄清空灵的心境观照,自然完整地得到的。我想这种开悟即观察真相,觉察自己。

四.认识自我得到自由境界

自由究竟是什么,随心所欲?让我们看看克氏是如何解读的:“自由乃是一种心智状态,它不是某种东西挣脱的自由,而是一种自由的意识,一种可以怀疑和追问一切的自助游,它强烈、活跃而富有生气,能清楚各式各样的依赖、奴役、臣服及逆来顺受的阴影。这种自由意味着彻底的孤独……你从来不曾孤独过,因为你充满了记忆、限制、昨日的怨言和牢骚,你的心从未好好清理过这些垃圾,也唯有死于昨日的种种,才可能独处。内心享有独处的空间是十分重要的,因为那意味着存在的自由、行动的自由以及任意翱翔的自由。”自由是向内的,是自我充盈的圆满状态,停止对外的追求,是一种灵与肉合二为一,心灵上的平静与和谐。

总结

克氏的书中提到“我们心智从出生到死亡,一直在不断的接受某种文化的定型,然后形成一个狭隘的自我。多少世纪以来,我们一直受到国籍、阶级、类型、宗教、传统、语言、教育、文化、艺术、风俗习惯及各种政治宣传、经济压力、所吃的食物、所处的气候、家庭、朋友、经验等等各种事物的影响。”我想这本书就是可以治这些影响的良药,他如同一位激进又不乏温柔的智者,帮助读者一步步走进自己,通过如何认识自我,认识人的现状:什么是快感、恐惧、暴力、人际冲突,最后达到什么状态来阐述,使我们了解自身局限所在,促使我们静思,冥想,进行自我发现之旅,真相就在你心中,亟待你自己去探索。另外他对人性种种卑劣的展现始终是抱着不排斥不压抑的态度,而是转成空无,以清明澄静的状态达到真正认识自我,并与真理相遇。读克氏的书有如枯草遇见醴泉,通读下来无疑是畅快,大有裨益的。

重新认识自己读书心得2

克里希那穆提的《重新认识你自己》至少有如下两点缺陷:

1. 或许因为此书是演说合集,所以某些地方的条理不是很清晰明了。有时长篇累牍在重复同一个话题,推进很慢;有时却又语焉不详,不甚了了。甚至还有跑题、替换概念之处,例如,讨论生理死亡带给人的困扰,最后却在谈心理的死亡(清空)。

2. 克氏对现代心理学,尤其是精神分析的潜意识理论有明显的误解与偏见。

然而,瑕不掩瑜,此书依然为“认识自我”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

- 人生的真理、实相在哪里?(既无挣扎又超越时间的境界)

不在宗教里!不在传统、权威里!

在认识自己里!能认清自己的本来面目,就了解真理了。认识自己是智慧的开端。

- 途径:

只有靠你自己——你和他人,以及你和世界的关系。

因为生活是由关系构成的,所以坐在一个角落里冥想是无济于事的。只有通过观察我与外在人、事及内心种种活动的关系,我才开始认识自己。你是无法透过空想、文字障、期望或恐惧而得到它的。

- 方法:

Do

- 观察,极大的觉察力,对自己内心活动的觉察力

- 觉察整体意识,全观(attention)而不是专注(concentration)

- 注视着它

- 单纯地、如实地去看,谦卑

- 若想开启那扇门,我们必须每天都保持全观而且充满觉察力,觉察自己的每一个思想和言行。

- 正视你的恐惧、暴力、愤怒、欲望……

- 惟有这种观察才能看到真相,当心智看到全貌时,自由就来到了。

- 与真实的自我相处,既不接受它,也不排斥它。既不消沉,也不得意,而只是如实地观照。

Don't

- 你只是觉察,不去纠正,也不指示它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 不要逃避

- 不比较

- 尽量观察它,不要为它定型设限,也不要设定立场。既不反对,也不同意,更不批评谴责。观察而不带任何拣择之心。

- 毫不逃避、辩解、谴责、或压抑地正视它(恐惧)。既不加以判断,也不干预。不去设法解决它,或提起勇气克服它。

- 不要思考,只是单纯地观察

- 不加好恶地正视它,既不想去除它,也无意从中解脱,只是观察而已。

大部分人的现状与真相:

- 我们大多数人都反对暴君式的专制政体,内心却接受了别人的权威或专断,允许他们来扭曲我们的心智和生活。

- 空虚、迟钝、愚蠢、丑陋、内疚、焦虑不安、二手货

- 局限的、自我受限制的、被干扰的(表现在对问题、挑战的不当反应)

-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想象的或理想的自我,就是那个自我形象彻底蒙蔽了我们的真面目。

- 逃避(eg. 参加球赛、寺庙、教堂、娱乐……)

- 只照着成长的环境教给我们的那一套,不假思索地反应着。

- 分裂:你某一部分的看法和作风跟另一部分好似各自为政。自以为情感丰富,实则相当无情。容易得意,也容易感到无聊。

- 痛苦、贪婪、嫉妒、怨恨、挣扎、绝望

快感(而不是喜悦、喜乐):

快感是形成社会的基本结构。寻求快感乃是生活的基本需求。然而,快感必定带来痛苦、沮丧、忧伤及恐惧,并由恐惧而滋生暴力。(理解:快感与喜悦、喜乐的区别在于执着,执着会带来不可避免的痛苦。而执着来自于念头、记忆,即思想。所以获得喜悦而不是快感的方法是“当下直接的感受”,不要去思考。你一去想它,喜悦就转为快感了。在这里,思想是有害的!)所谓“活在当下”,就是在刹那间领会其中的美及喜悦,而不眷恋它所带来的快感。

恐惧:

是生活中最大的问题之一。恐惧是由念头(思想)引发的。(作者的重点是:思想既造成了快感,又造成了恐惧。)只有思想停止活动,我们的心智才能看见恐惧(快感)的完整面貌。面对恐惧本身,正视它,观察它;不逃避,不压抑,不去设法解决或克服。与恐惧共存,人心存活于当下,恐惧才无从生起。

暴力、愤怒:

要想超越暴力,既不能压抑它,也不该拒绝它。我必须正视它,研究它,跟它亲近——观察、觉察。如果你正视它,深入它,它就会消失。

(补充:葛印卡的内观开示对此有更细致、实用的阐述。有些智者的教导是,在愤怒的时候观察“愤怒”,这样它会自然消失。这个方法没错,但很难真正做到。原因在于,愤怒是无色无味无形的,它只是一种情绪。当你在观察愤怒的时候,你只会观察到让你愤怒的对象(某某人、某某事),然后你甚至会更加愤怒!那么应该怎么做?不要观察愤怒,取而代之的是观察你的呼吸和身上的感受。因为愤怒与你的呼吸、身上感受的变化是一个硬币的正反面,是密切相关,直接联系的。而正因为呼吸、身体的感受是可以直接观察到的,所以更加直接有效。这就是内观的基本原理。)

- 恐惧、快感、悲伤、思想及暴力,全都是密切相关的。

- 人际冲突:人际关系时常是建立在塑造的假象(image)与防卫机制上的。

比较:这种不断与某人或某事较量的习惯,是冲突的主要原因。尽管你早有应该成为怎样的人以及应该如何待人处事的概念,事实上,你却活得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总想与理想中的自己一样,是形成矛盾、困惑与冲突的主因之一。

另一个原因是欲望:欲望本身就是一种矛盾,我们时常想要的,总是与事实相反的东西。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毁掉欲望,或者压抑、控制、升华它。我们只需要单纯地正视欲望的本质,而不是它的对象。我们的内心就是因为这些追逐快感和逃避痛苦的欲望,才不断陷入矛盾之中。

与真实的自我相处:

- 彻底的自由:如果你说,你已经从某个东西中解脱了,那也只是一种反应而已,其实它根本与自由无关。反抗也并不是自由,而只是一种反应(reactive,已经受制于对方,而不是主动、自发、自主的)。因为你跳出这个模式,又会陷入那个模式之中。自由乃是一种心智状态,它不是从某种东西挣脱的自由,而是一种自由的意识,一种可以怀疑和追问一切的自由。它强烈、活跃而富有生气,因而能清除依赖、奴役、臣服、逆来顺受的阴影。这种自由意味着彻底的孤独。

- 孤独是清理记忆、限制、昨日的怨言和牢骚这种种垃圾,孤独是丢开别人的看法,与真实的自我和平共存。

- 如实观照自己的内心感受(焦虑、嫉妒……),而不要习以为常。我们能不能既不接受它,也不排斥它,既不消沉,也不得意,而只是如实地观照?

时间:

- 心理上的时间,它就是观念(思想)与行动之间的空隙。

(理解:所谓的时间其实是不存在的,没有实体,只是一个概念。真正存在的仅仅是当下这一刻。时间并不是像水那样的实物,一点一滴地在流失。只有当下这一刻和行动,才是实相。行动是当下直接的表现,既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它必定属于现在。但由于行动常常带来吉凶难卜的后果,于是我们常去设想(思考过去、盘算未来),期待它能带给我们一些安全感。思想是永远不会安于当下的,它要么在过去,要么在未来。于是思想就这样创造出时间这个空隙,而引发悲伤、痛苦、希望、懊悔、恐惧……如果思想能安住于当下,或者思想完全不活动,这些困扰便可消除——对死亡的恐惧,也同样来源于思想。)

心理上的死亡:

- 如果你不能时时刻刻经验心理活动的死亡,就不可能真实地生活。如果你真的想要彻底活出崭新美好的一天,就必须死于昨日的种种,否则你只能像机器一般运转度日。这种像机器一般的心智,是永远无法了解“爱”和“自由”的。

爱:

- 爱不是:崇拜(上帝)、依赖他人滋养、快感、欲望、臣服、干涉对方、占有控制、比较、义务、责任、悲伤、恐惧、嫉妒、自叹自怜。爱不是思想的产物。练习无法得到爱。

没有任何动机的热情。

只有在彻底舍弃自我中,爱才能出现。

不再寻找、不再渴望、不再追求了。中心点一消失,爱就出现了。

如果你的心能注视一棵树、天上的星星或闪耀的河水直到完全忘我的地步,你就能体会什么是美了。在我们真正看见的那一刹那,我们就浸淫在爱中了。

时空隔阂:

- 如果你能全神贯注于一件事情,观察者就消失了,只剩下那股专注力,也就是最高形式的智慧。问题都来自时间,换句话说,我们没有全神贯注。(理解:观察者,我,所拥有的记忆、观念、印象、概念……所有的心理活动,因为都是来自于过去的累积,所以在当下成为了障碍。这种先入为主的印象,阻隔了我去体会了解真正的美,真正的爱!)

思想:

- 在日常生活中,思想非常重要。在另一种层次上,它却一点价值也没有。

- 思想维系和延续着昨日的快感,同时也维系着快感的反面(恐惧和痛苦)。

- 思想不但引发了内心的矛盾与对立,它还将数不尽的快感及痛苦的记忆累积下来,再从这些记忆中复活。

- 当你完全而彻底专注时,这个观察者、思想者、中心点和自我感觉都会一并消失,在那份专注中,连思想也无影无踪了。

- 根本就没有安全感这种东西存在。因为没有一件事情是永恒不变的,因此,没有任何关系能带给人安全感。

- 你可能在幻觉中享受一段美好时光,你也难免在自己的局限中看到一些幻象,例如基督、佛陀或任何你所信仰的对象。信得愈诚,那信心所投射出来的幻觉就愈为清晰,这些都不过是你自己内在的需求和冲动的向外投射。

冥想:

- 对于实相或真相,一旦我们声称认出它,就表示我们早已从心中投射了一个假象,所以它仍然是思想及时间的产物,而不是真相。凡是思想所能想出来的实相,绝不可能是真的实相。

- 冥想和专心是两回事。念头跑来跑去并不是问题,让自己觉察每个念头的动向,才是关键所在。

- 冥想不是控制思想,因为思想一旦受制,就会引发内心的冲突。

- 冥想就是觉察每个念头和每个感受,绝不加以是非判断,而只是观察。随着它律动,从这份觉察中你会认清思想及感受的所有活动,寂静就会在这份觉察中出现。

- 如果你学着观察自己,观察自己走路的姿态,吃东西的方式,谈话的内容,如何闲聊、憎恨、嫉妒等,如果你能觉察这所有的一切,而不加拣择,那就是冥想了。(冥想 = 觉察,而不加判断)

彻底革新:

- 道心之中就是空寂,它不是来自思想,而是来自觉察。

- 已经不能再奋斗力争的心,就是道心。在这种心智状态中,你才可能巧遇所谓的真理、实相、大乐、美或爱。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