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锥的体积》教学案例与反思

文章 2019-07-11 00:00:34 1个回答   ()人看过

苏立西教育改革期待教育的创新。需要变革传统的学习方式,因为它太强调接受与掌握,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学生学习成了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催残人的学习兴趣。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去发现、去体验。使他们能够积极自主、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平等地交流各自的数学理解,在相互合作去解决面临的问题。

[案例]

一、师生交流

师:你觉得圆锥体积的大小与它的什么有关?

生:圆锥的底面积和高。

师:你认为圆锥的体积和什么图形和体积联系最密切?

生:圆柱的体积。

师:你们所说的圆锥和圆柱又有什么关系呢?

生:等底等高。

(课件显示长方形、直角三角形旋转一周的过程。)

师:看了刚才旋转的过程,请同学们大胆猜测圆锥体积和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可能会说是1/2、1/3等)

二、实验

师:请各组拿出实验材枓。(圆柱、圆锥容器及水、沙土)装沙或装水由各小组自由选择。

介绍实验方法:先在圆锥内装满沙(水),装沙时圆锥口抺平,然后将沙(水)倒入圆柱内,看看几次将圆柱倒满。

提出实验要求:(课件出示)

(1)实验材料中,圆锥的底面和圆柱的底面有什么关系?它们的高有什么关系?你是怎么知道的?

(2)圆锥的体积和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

(3)圆锥的体积怎样算?计算公式是什么?

师:现在,我们来分组实验,同学们边实验边讨论实际的要求。(学生做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倾听)

[反思]

一、在“交流”中激发参与欲望

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信念、动机、需要等。是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本课一开始,教师并没有像传统的教学那样,直接拿出等底等高圆柱和圆锥容器的教具,让学生观察倒沙实验 ,而是通过师生间的交流、问答、猜想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究欲望,使学生急于以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

二、在“体验”中感悟

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圆锥的体积与圆柱体积的关系,他们对整个操作过程建立清晰的表象。感受“转化”这一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思想方法,体验到数学就存在自己的身边。

三、在“合作”中探究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认为:“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究,自己去推理。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才能真正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试想,如果一个在学校度过9年学习生活的孩子,整天处于被动地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对于所学的内容总是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那么,我们怎么能够想像和指望他会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探求新知,在互教、互学、互动的新型学习氛围中展示自我,体尝合作思考的乐趣,共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我们不断地充实崭新的教育理念,不断实践,勇于摒弃陈旧的观点与做法,始终站在课改的前沿,让探究性学习走进数学课堂。使数学课堂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让学生能在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里张扬个性,发挥潜质,不断提高探究的能力.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