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品德与社会《走近残疾人》优秀教学反思

文章 2019-07-11 01:30:07 1个回答   ()人看过

《走近残疾人》是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5课中的第一个内容。本课的设计意图在于——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体验残疾人生活中随时可能遇到的困难,感受残疾人面对困难时的那种顽强不屈的意志,激发学生尊重残疾人、理解残疾人,从而能够愿意主动帮助残疾人的意识。

本节课中为了能够让学生深切地感受残疾人,我设计了三个体验活动,为了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我将这三个活动逐一进行(也可分组——每个小组领取任务后,分别展开体验,同时进行能够节省时间,但是那样的话很可能给孩子一种做游戏的感觉,容易造成课堂秩序混乱,在不自觉中使这节课变成了一堂生动有趣的游戏课从而失去了我们设计这几个环节的本来意义)。

在进行体验残疾疾人这一环节时,同学们的配合非常好,完成的比较顺利。三个体验活动中,我感觉让学生体验肢体有残疾时学生的体会最深刻。因为前面两个活动我采用的是请同学来体验,其他同学认真观察、然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这样的方式来完成的。而这次的活动,要求所有的同学都亲自参加体验,当他们用双手将自己上衣的拉链轻轻松松就拉开的时候,他们的脸上带着得意的笑容。我问他们是什么感觉的时候——“太简单了”、“轻松极了”、“小意思”……这些词脱口而出。但是当我让他们将左手背到身后,只用右手将拉链再拉上的时候,却没有一个人再去说上面说过的词语了,只见他们有的用牙咬;有的一只手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还有的同位之间在互相帮忙……等我再问他们感觉怎么样时,他们的回答变成了——“太难了”、“真不容易”、“我可受不了”……我想,他们已经真正的感受到了残疾人生活的不便,也能体会他们在做某一件事情时,需要付出比我们常人多得多的努力,达到了我预期的目的。

整堂课完成下来,我感觉同学们与老师的配合比较融洽,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再做进一步的完善。如:某些环节的衔接还不是那么连贯,对于同学们回答完问题时的评价、借助孩子们的回答及时补充、引导同学们思考问题等方面,自己说得还是过于多,应该再多给孩子们一些展示自己的机会。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下一页:环保句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