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开天辟地》的教学评课稿

文章 2019-07-11 03:33:55 1个回答   ()人看过

当“文化”一词已经像“青菜”“萝卜”一样普通的时候似乎高举“文化”大纛来标举“语文”则非明智之举,然而,这样做的人要有超人的睿智和过人的勇气。祝禧提出“文化语文”有着一种语文教育的现代困境沉静思考之后的睿智和勇气,她探索着“语文”“回家”的“路”。

语文,对中国人而言就是作为母语的汉语教育,母语教育是人生开始的“根”,每一个人精神成长的文化“母乳”都应该是母语!每一个特定的个体所有的知识能力乃至整体素质都是在其母语的背景中展开的,一般而言,一个个体的精神成长的“母乳”应是其本民族语言所携裹着的本民族文化。当然,随着个体的跨文化流动第一语非本民族母语的个体将成为一种新时代个体社会化的特例,譬如新近获诺贝尔化学奖的科学家钱永健虽是中国裔,但第一语则非汉语,至今他还不太能流利的说汉语写汉语理解汉语文本,在文化人格建构中这是一种特例。

祝禧提出“文化语文”的命题出于面对当下语文教育已经堕落为一种简单的技术化的语言教育而产生的忧虑,也许有论者以为语言教育一定自然的会涵盖该语言的文化教育,这是一种天真的臆想。在理工科式的简单技术型的考试机制的笼盖下语言在教育的语境中从文化中剥离的现象已是社会的共识,基础教育像考数学一样的考语文像教数学一样的教语文已成为一种通则,本该有文化的语文变得毫无文化,本该不需凸现文化的语文必须“提醒”出文化以示“现场的缺失”,这是一个时代的教育的悲哀,祝禧在感受到这一代人的“痛”的时候提出了一个自己也感到尴尬的词——“文化语文”!也正如祝禧所明言的那样,提出“文化”语文是为了将来去掉语文前面的“文化”,这似乎夺胎于我的老师——已故文献学家潘树广教授提出“大文献学”时的一句话,“提出‘大文献学’是为了将来去掉‘文献’前面的‘大’字。”

祝禧提出“文化语文”之后大致厘清了这一概念的内涵,并将这样的追求有意识地体现在了她的语文课堂上,我想她的课堂可以冠以“文化语文课堂”。

有问曰:文化语文课堂有何追求?答曰:“母乳”文化——文化语文课堂的民族性追求,此可视为其一端也。

民族文化作为个体精神成长的“母乳”文化,起点是本民族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这些口耳相传的口语形态的文本,祝禧于此是有不一般理解的,请由“开天辟地”课来看祝禧文化语文课堂的一种民族性追求。

口耳相传的本民族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是“母乳”文化的最表层特征之一,这样的文本不是固定形态的每次“复制”都一致的一个文字文本,而是口头流传的“话本”,它因说话者(叙述者)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内容,于是虽同一个故事情节,因不同的“爸爸妈妈”说给不同的“孩子”听时的内容则出现了不完全一致的情况,但又不是一点都不同,这是最有“多元性”的讲述吧。祝禧看到了这一形态的文本,将其引入课堂,真正的将“母乳”文化作为个体文化建构的起点了,这是祝禧睿智的地方!

课堂中的口耳相传的讲述形式不仅仅是将文字用口语形式表述出来,更重要的是将文字文本的“前生”变成“来世”,在课堂情境中把文字文本的“前生”——口语形态的文本重现,这恰似乎又成了文字文本的延续——“来世”。老祖宗当年的讲述,现在的语文课堂,文本情境,课堂情境,生活情境,快速的叠加,文化的魅力顿时“民族”地显现出了民族色彩的思考!《开天辟地》教学评课稿

师:让我们把掌声送给四位同学,因为他们不仅把书上的内容变成了自己的语言,充分地消化,而且把自己的语言变成了口头语言,生动地讲述出来,所以让我们觉得听这种神话故事是一种享受。

这种享受是民族的!这是一个个体心中的一颗民族的文化的种子,是“第一口”文化的“母乳”!

文化语文课堂还时刻关注母语的文字特征,这是一种“母乳”文化的民族性追求。文字是语文的表现形式,是一种语言极为重要的表现特征!汉字的表意性是其他语言所难以媲美的,汉字可以通过书写成为一种艺术——书法(书道),汉字一经写出立即就会有“活泼泼”的生命感,于此祝禧是有独到见解的,文化从文字开始。

这节课从“大”、“人”、“天”、“立”这些象形字和会意字开始,汉字竟然成了课堂情境营造的诱因,成了充满神奇的神话故事的引子。这是将我们这个民族的独特的文化思维方式解构后演绎给孩子看,孩子未必懂得这就是我们这个民族发现这个世界理解这个世界的钥匙,但总有一天他们会豁然开朗的!

最精彩的是祝禧讲“立”字,如果戏用“八股”结构分析这一阶段的课堂的话,“大”是“起”,导入主题;“天”是“承”,过渡而已;“立”是转,转入主题;“开天辟地”是“合”,课堂的主题。“立”是“开天辟地”的课堂情境的关键词之一。《说文》:“立,住也。从大,立一之上”。徐铉校录:“大,人也;一,地也。会意”。林义光《文源》:“象人正立地上形”。祝禧这一“转”极具民族文化特质,无论是徐铉所讲“会意字”还是林义光所讲“象形字”,于此而言,祝禧课堂这一环节的处理不能不说是极具匠心的。

文化除了表现在口语形态的文本和文字形态文本中,还深深的根植于每一个个体的心底,任何一个民族的人都会首先在心底笼上一层本民族价值观的色彩,这是一个人的生命底色!这是一种民族形态的文化精神!祝禧于此也是有着深刻理解的。

“开天辟地”这个神话故事本身有着我们民族的一种精神,同时在这个神话中也有着我们民族的一种世界观和价值观。如未有世界之前如“鸡子”,“鸡子”这个形象就是极有民族性的,似乎是从“无形生命状态”转化成“有形生命状态”的一种最生活化的代表范式,鸡蛋里面的蛋清蛋黄看不出生命状态,是“无形”的生命状态,或可视为“隐形”的生命状态,而变成了小鸡时则就显现出了生命状态,这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一种原始思维,后代的“鸡子”隐语也是源于此的一种表现。

师: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看来这不是一般我们所见的大鸡蛋,它是一只神奇的宇宙蛋,那么混沌一团,没有光,没有声音,可以说无规无序,无规无则。有的同学说对大神盘古开天辟地感兴趣,你觉得他开天辟地的时候有意思在哪里?我们来看看课文中是怎么写的。

这是一种神话阅读的方式,这是在还原一种民族的原始文化思维。

此外祝禧还抓住了神话所体现的我们这个民族的“劳动创造世界”的原始理解:

生:他开天辟地的时候左手持凿,右手握斧,描写的很仔细,所以我对这段感兴趣。

师:我听出来了,你是对作者的描写感兴趣,开天辟地过程中你觉得什么有意思?

生:我觉得他左手持凿,右手握斧,一阵猛劈猛凿,我觉得大神的神力很强,我觉得大神很有意思。

师: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大神的神力的话,用什么来形容?

生:身强力壮。

生;我觉得应该是神力无比。

生:力大无穷。

生:法力无边。

这是一种劳动的场面,一位力大无穷的大神的劳动场面,正是这位大神创造了世界!学生在那一刻进入了民族色彩极浓的神话世界了,他们的文化精神开始孕育了。

“垂死化身”是祝禧在劳动创世展开之后一再引导学生理解的一个命题,这也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一种极为浪漫的原始文化思维。“人”死了之后身体归于大自然,化为三山五岳花草树木,这也是一种人类的原始文化思维的浪漫色彩。当然,著名的神话研究学家袁珂先生还列举过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很多种“开辟神话”中巨人尸体化为万物的神话,如印度如北欧等。我想祝禧也是看到这些神话的,所以她的文化课堂由此就拓展开了,从本民族“母乳”文化的神话到其他民族的创世神话,课堂的文化视野一下子就打开了,这也许是祝禧文化课堂“大气”的地方吧,限于篇幅和本文的题旨,这一问题以俟他文再申论了。

总之,祝禧文化课堂所追求的这一种民族的“母乳”文化是我所极为惊喜的,这是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教育“回家”之“路”的开始,走这样一条路的人是要有睿智和勇气的,我想祝禧是有睿智和勇气的!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