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三心不可得

文章 2019-07-11 03:58:48 1个回答   ()人看过

过去心不可得,是指过去发生的事,已经过去了,覆水难收,是无法追得回来的;未来心不可得,是指未来的事,还未发生,无以预测,更不可能掌控;现在心不可得,是指说一声现在,马上成了过去,驷马难追,依然得不到。众生剎那生灭的心,念念不住,息息流变,不住于过去、现在、未来。因此,若要觅心,皆了不可得。

万有世界 不离当下

我们每个众生,时时刻刻,心中都有当下一念, 而此当下一念,瞬息间即成了过往的之念,继而起之的又有新的当下一念,穷穷无尽地下去,而所有过往的之念,就成了过往的历史,同时也形成了一股个别累积的因果业力,影响自己的现在与未来。再扩大以整个社会的观点观之,集合了诸多众生无穷无尽的当下一念,就成了推动这万有世界的动力,造就了万有世界的种种,如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等,这个动力,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形成了众生的共业。

因此,我们千万别小看了我们自己的当下一念,如果我们能同时改变了我们一己的当下一念,就能改变这个万有的世界。

一切有为法 皆在当下修

当下这一念,如能自主,就能创造优良的历史,也能决定自我的未来。因此,就以世上所有的修行方法来说,无论其来自于任何宗教或哲学,都是离不开当下一念的,除了当下一念,并无他处可修。

譬如说,念佛者念的是念其当下的一念;参禅者参的也是其当下的一念;默照者观照的也是其当下的一念;基督教徒的诚心祈祷,也在其当下一念;儒家讲的诚意、正心,也都是针对着当下的一念,等等、等等。任何修行有关的有为法,都难离当下一念。

金刚经》一开始就提到善护念三个字,其意义简单地说,就是要我们妥善地照顾我们自己的念头,而这个念头无他,就是我们的当下一念。故善护念实际上已包含了所有的修行方法,至于如何去妥善地照顾当下的一念,方法上也许各异,但却是殊途同归。

入圣入魔,就看当下

我们一念,如果是不能自觉而心随境转,就是无明;如果是呆滞地陷于空洞状态,就成了昏沈或无记;但如能保持一念清净,用心若镜,就合于戒、定、慧,因为,妄念不起,不造恶业与无记业,自然是戒,如如不动,不随境转,就是定,心中清楚了然,就是「慧」。

严格的说,如果当下这一念,是无明、昏沈或无记,就是入魔;如果能一念清净,了了分明,就是入圣。换而言之,为善或为恶,入圣或入魔,就在一念之间,而这一念就是当下一念。

观心法要,就为当

然而,如何能保持一念清净而用心若镜呢?绵绵密密地观照着自己「当下」的一念,不管正念或妄念,身心内外,一一观照,清清楚楚,有如明镜照万物,不加选择,不生好恶,了了分明,却不随境而转。妄念来了,不拒不随,不加不减,妄念自灭;生活所须用的心念,称之为「正念」,当然可以启动,但其须合于「无住生心」的原则,该提起的就要提起,用过则休,立即放下,心不随境转,不住任何境界,但任何境界也都清楚了然。

如此观心法要,亦合《圆觉经》所说的原则: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静观之一念,尤其当起未起处

随时观照到来来往往的当下一念,念头一起,立即清楚了然,妄念一知即灭,正念得以相继,有这功夫,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了。

修习如能再进一步,时时观照到极其细微的念头将起未起之处,念头还未发起,就已观照到了,如此便能预洞先机,起心动念事事都可作主了,不但不会心随境转,而且妄境在未生之时,即可打住或转化。到此境地,才有可称达到孔夫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踰矩。

观心之最,能、所俱寂

如果心中还有一个观或照的概念,则既有所观,亦有能观,就还没有完全合乎所谓的不二法门,境界再高,仍非究竟。

身处二性的万有世界,是无法逃避二性的,应对之法,即身处二性而不偏执二性,然如何才能不偏执二性呢?二性不是不能沾,只要不去执着它,物来则应,用过则休,无须的妄念一丝不起,须用的念头也一个不避,念头可以起用,却是无住生心,念起念落,心中不留痕迹,不拖泥带水,心如明镜台,用心若镜,万物不分净垢,不择美丑,遍照了然而不偏执,「明镜亦非台」,也没有一个自己的镜像存在,不住所观,亦不逐能观。换言之,待修习纯熟,观心观到极致,是观而无观,无观而观,没有刻意的去观,却也处处清楚,毫无罣碍,无所谓能,亦无所谓所,时时如此,永远如此。

说得简单,要想时时而永远做到它,谈何容易!必须是大彻大悟而将定慧发挥到极致的大修行者人,方能实现。这也是吾等学佛者的修习目标,在此与众生共勉之!

拓展阅读:持诵金刚经的神奇感应

顶礼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

持诵金刚经的功德是最不可思议的。佛言,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古往今来汉地有许多的成就者,皆是在持诵金刚经时开悟的。以下摘录一些感应事迹。

趺坐而逝

瑞雪崖,明朝黄严人,幼时受秋江湛公剃度,在新城山留庆院修行,持律严谨。他每天以持诵金刚经为常课,并且善于瑜珈,如遇道俗请他礼忏法事,他必定恭敬虔诚,对于他人的供养从不计较厚薄,就算毫无供养,也不在意,下次来邀请他,他仍然高兴地前去,丝毫不会现出不悦的样子。

洪武辛亥五月,正值夏天,他偶得微疾,沐浴更衣后,书偈趺坐而逝。荼毗时火星中迸发出微光,毫无烟气火焰,并获得很多舍利子,时年八十三。

活了171岁的楚石和尚

明朝正德年间,南岳有位高僧,名叫楚石,博通三藏,平日专持金刚经,如果有人向他求法,不论对方贤愚贵贱,他都大声地说:「努力受持金刚经吧!」楚石到了一百七十一岁始坐化。

跟他同时的有白藤和尚、无极和尚,也是专门劝人持诵金刚经。白藤活到一百三十岁,无极活到一百二十四岁。

佛现大身

王仰泉,清朝杭州人,平日以屠羊为业。有一天生病,看到群羊向他索命,于是就改行,并从此长斋持诵金刚经,满千遍后,又开始拜法华经。八十一岁的那一年,忽然看到冥吏来追,他抗声说:「我等待佛来才去。」到了第五天他果然看到佛现大身,垂手接引,欣然而逝。

肉身不坏

唐吴氏,清朝济宁人,客居松江,性情本来很暴躁,不能容忍别人。四十三岁那年,开始持长斋,每天在小楼持诵金刚经。

六年以后,四十九岁时,忽然告诉别人说:「我某日要去了,经上说金刚不坏身,我去后可留身三年,才能证明经言不虚。」说罢而逝。

三年后起龛,身体果然没有腐坏,顶上头发长了半寸,提督梁公为之建庵供奉。

(以上见于《金刚经持验录》,见《金刚经专集》)

南怀瑾先生亲说念诵金刚经感应实例:

金刚经的感应力量非常大,我给大家讲一个我的秘密,我在读中学阶段,每天早晨四点钟就起,练拳运动以后,首先念金刚经。为什么念呢?我一点都不懂;反正人家告诉我念金刚经很好,我就念金刚经。因为在学校里,也不敢敲木鱼,怕被人家说神经病,偷偷的弄一本金刚经,到会客室去念。前怕狼,后怕虎,一下子就念完了。有一次我念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忽然觉得我没有了,我到那里去了?不知道啊!以后我就不念了,后来才明了其中的道理。此经对我的经验,有这样奇妙。在历史记载中,更有非常多的感应。抗战八年,出门在外,跟家里父母分离,生死不可知,那时我只有一个愿力,每天晚上睡觉以前,一定要给我父母念金刚经、心经。这是我的秘密,我心中自己的愿力,外面不知道,可是我的经验上知道,感应力量非常大,非常大,我只能向诸位报告到这里。至于说,你们要做科学的研究,感应是个什么道理,我可以跟你讲科学的理由一大堆,但是今天是讲佛学的课,不是讲科学的课,暂时就不讨论了。

静处诵经、增长寿命

——见于:藏传《金刚经感应录》(索达吉堪布译,真如妙心修订)

昔时,在雅瓦地方一寺庙内,有位僧人对佛法非常精通。他受沙弥戒后,与朋友们结伴去向一精通相术之相士卜问吉凶。相士为他们看相后,一一告之结果,特别对精通佛法的沙弥说:“虽然你非常聪明,但你的寿命却很短暂,只能活到十八岁。”过了两三年,相士之预言在沙弥的朋友身上一一应验了,他不禁忆起相士对自己的预言,非常害怕,于是就对上师说:“听说寂静处有许多佛经,请师允许我去彼处。”经师许之。他到寂静处后,从诸多佛经中取出一本《金刚经》,他便发愿: “愿我以念诵此经的功德,能闻到寿命增长之声。”他依照自己的誓言,昼夜精进念诵。一天下午,他诵经的地方充满光芒。这时有两位罗汉比丘手持经函来到他的面前说:“这就是你所念诵的《金刚经》,你的寿命、福德和诵经之功德,除佛以外他人无法衡量。愿你断除三恶道之门,具足获得悉地之缘份。”二圣者说毕,顶礼沙弥后,忽然不见了。

二十年过后,沙弥离开寂静处,又来到相士面前。相士见到他大吃一惊,以为自己的相术不准,万分恐惧地问:“你究竟造什么善业,令寿命延长的?”沙弥回答: “我唯有念诵《金刚经》,除此以外什么也未做。”于是众人对《金刚经》的功德生起很大的信心,并广作宣扬,众多人都发愿念诵《金刚经》。沙弥活到九十五岁,死后转生兜率天。

以下全部摘自《金刚经持验录》,见《金刚经专集》

不可亵污佛经

王泮,明朝山阴人,万历甲戍年进士。说起王泮登第的经过,值得一些不知敬信佛经的人,引为鉴戒。

一日,王泮的伯父抱著幼儿在门边玩,不慎遗失了戴在幼儿手臂的银镯,王泮的父亲凑巧在旁,就被人怀疑为其所窃。王泮的父亲因而愤恨不平,在神前发誓说没有偷窃,并用脚踩踏金刚经。

事后,大家都不在意,但王泮为儒生,屡次应试,成绩虽佳,却不能及第。

有一天清晨,王泮走到城外,看到两位白发老翁在互相谈论著:‘大善寺前的秀才王泮,本来是能考中的,只因他的父亲亵污金刚经,所以被削去名籍。’

王泮返家后问他的父亲,果有此事,遂在佛前忏悔,手写金刚经一部,终于中了乡试。他想再写一部,尚未写完,就在孟春正月,被外放任官。到了甲戍年,他又继续写完,才进士及第。

天覆宝盖

隋朝益州新繁县四十里王季村,有位书生姓荀,擅长书法,但是村中的人都不知道。荀姓书生曾经在村东的空中四面,书写金刚经,打算要给诸天读诵。

起初,村中的人并不知道。有一天下起大雷雨来,牧牛的儿童站在书写金刚经的地方,身上的衣服却没有沾湿,方圆大约有一丈多宽的土地仍很干燥,丝毫没有被雨淋湿的痕迹。

村中的人对此都感到奇怪,从此每当下雨的时候,小孩子们就聚集在这里,当然也就不会受到雨淋了。

到了唐朝武德年间,有位异僧告诉村民说:‘这块地方空中有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诸天在上面设有宝盖掩覆,不可轻犯。’从此村里的人在那里围设栏杆,以阻止人畜践踏,每逢斋期,大家都前往设供礼拜,常常听到天乐声不绝于耳。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