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讲义》的特点及价值

文章 2019-07-11 03:58:50 1个回答   ()人看过

金刚经》全文没有出现一个“空”字,但通篇讨论的是空的智慧。下面是《金刚经讲义》的特点及价值,随小编来看一下吧。

自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月支使臣伊存为汉博士弟子景卢口授《浮屠经》,到汉明帝夜梦金人,求取《四十二章经》,及至唐宋,印度佛经的翻译成为了中国佛教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尽管经典翻译有“信、达、雅”,“五失本”、“三不易”等原则所限,翻译文本尽量避免晦涩难懂,但终因时代久远、语言差异以及佛学积淀参差不齐等诸种原因,导致世人参悟佛教经典仍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近代居士江味农所编著之《金刚经讲义》在严格的校勘基础之上,系统地对般若经义进行了阐发。自成书以来就备受各方面关注,即是因为其阐发《金刚经》经义,不但通俗易懂,而且在依据古本校勘的同时,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的解释了相关名相以及思想渊源,故范古农在《金刚经讲义序》中说:“读此解者,不独知弥陀经义,且能知一切经法。今于江居士《金刚经讲义》亦云然。自斯讲义流通,我知读者一展斯编,不啻读余经十百部也。经云一切诸佛及诸佛菩提法,皆由此经出,不尤彰明较著者哉。”

鸠摩罗什的《金刚经》译文,历代以来广为流传,各种抄写、刻印本、注疏本流行于世,而各不同版本之间又多有不同,甚至影响到了经义的阐发。江味农居士在撰写《金刚经讲义》前博览古今,著有《金刚经校勘记》及《校正本跋》,将《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经文逐句进行了校对,极具有文献学价值,范古农评价为: “至于依据古本,考订异字,勒为定本,尤为千余年来斯经之功臣矣。”江味农之《金刚经讲义》以敦煌石室版本为底本,兼以数十种不同版本进行校勘。《金刚经校勘记》罗列之历代《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相关版本及注疏本主要有:唐柳公权所书、五代南唐翁方纲书、宋代《碛砂大藏经》、南宋张樗寮书、唐纪国寺释慧净注《金刚经注疏》、姚秦释僧肇注《金刚经注》、天台智顗撰《金刚经智顗疏》、嘉祥吉藏撰《金刚经义疏》、窥基撰《金刚经赞述》、宗密撰《金刚经疏论纂要》、民国十九年北平刻《金刚经疏论汇编》。江味农在仔细研读各个文本的同时,加以对照比较、考订研究,最终形成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文本,大大减少了经文流布中的错讹现象。

如经中“‘应云何住’,在柳书、翁书、宋藏、张书、明刻及慧注、肇注、纂要、三会本中皆同。而今流通本及清初本作‘云何应住’,与后周语同。按赞述引经,亦作‘应云何住’”;又“‘若非有想非无想’一句在柳书乃至明刻、慧注、肇注、智疏、赞述、纂要、五会本及今流通本皆同。清初刻本,于‘非无想’上,有加一‘若’字者。并注云:古本无之。按古本既无,何可滥加?今以所见各本参校,盖自唐季以后,经文乃被人陆续增易,而明清间增易最多也”;再有“‘则非般若波罗蜜’一句,柳书至明刻,及慧注会本并同。流通本及清初诸本,‘则’作‘即’。其下又有‘是名般若波罗蜜’句。清初有本并注其下云:古本无,按是名般若波罗蜜句,南宋碛砂藏始见加入,不但为唐人写经所无,即南唐石刻,及张樗寮书,皆无之也。慧注等五会本经文,皆无是名句。又考肇注曰:则非般若,即慧空也。境灭慧忘,何相不尽。弘持之旨,宜在于此。智者疏同。智疏又曰:般若即非般若,此是如空。嘉祥义疏曰:般若非般若,心行断也。下如来无所说,绝言语也。又曰:佛说般若,此是佛般若也。则非般若,非是二乘智慧。慧注曰:证真之日,得真般若。得真之时,便舍文字。故云佛说般若即非般若。赞述曰:则非般若波罗蜜者,非一佛独陈也。纂要曰:则非般若者,无著云:对治如言执故。以上诸古注,皆未释及是名”,可见江味农对于历代《金刚经》版本的研读之深,由演习考证而加以比较,终成就后人依止诵持之正本。

佛教经典浩繁,思想深奥,判教是古德高僧在自我所奉持之佛教教义的基础之上,而对于所有佛教学说及经典的归类和划分等级,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调和各种佛教经典中不同,甚至相互矛盾的思想,来论述本宗派所奉持之理论的殊胜,并且为本宗派的理论提供经典和历史的依据。判教思想发端于印度,其理论与方法则是在中国佛教的发展流布中逐渐成熟起来的,中国佛教的判教思潮及实践起源于南北朝,隋唐之际伴随各宗派的正式创立而不断完善。汉传佛教各派均有自己独立、完整的判教体系,其中天台宗智顗大师的“五时八教”和华严宗法藏大师的“五教十宗”算是其中代表。天台“五时八教”由“五时”、“化仪四教”和“化法四教”组成,其中“化法四教”将所有佛教经典分为“藏”、“通”、“别”、“圆”四教,《般若经》因其既讲解深奥义理又包括浅显的道理,故判释为“通教”,而天台所宗之《法华经》则为至圆之教;华严“五教十宗”之“五教”是依据佛所说法的内容来判释的,“十宗”则是从义理方面对“五教”的细分解释,“五教”包括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终教、顿教、圆教,《般若经》被判释为“大乘始教”,也称“权教”,主要是阐释了一切有因缘聚合所生的事物,不仅其形为空,且没有自性,而华严宗所宗之《华严经》则为“别教一乘”的圆教。《金刚经讲义》记:“天台判此经(《金刚经》)为通别兼圆。贤首则判属始教,亦通于圆。”天台宗 “藏通别圆”四教是依次深入,由浅入深,及至圆融的法门,《金刚经》可深可浅,因时机和个人佛学水平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理解,其具备了“通”、“别”、 “圆”三教的特性;华严宗因《金刚经》开篇讲解必须离四相而成菩萨为初级菩萨,是为大乘始教,但深究其义理,逐渐深入经文可见不但四相皆空,甚至佛法皆空,则又是极圆之教的特性,故亦通于圆。

江味农居士研习《金刚经》极富有心得,对于《金刚经》的判教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他认为:“(《金刚经》)境心俱冥,遮照同时,慧彻三空,功圆万行,(是)至圆极顿之大教”,对于理解、分析《金刚经》思想义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江味农否定天台智顗和华严法藏判释《金刚经》为“通别兼圆”、“始教亦通于圆”两种说法,认为《金刚经》义趣是佛为了开启众生本来就具有的如来智慧觉性,绍隆佛种,传授心印之教法,本身就是至圆极顿之教法。《金刚经》经文谓之曰:“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又“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诸经从其所出,又具有无边无量的不可思议的功德,即是无上之法宝,若非至圆极顿之教,何足语此。一切圆顿经教,皆可为《金刚经》所摄,一切藏、通、别、圆,小、始、终、顿、圆,种种教义,一齐摄尽。

总而言之,江味农《金刚经讲义》对《金刚经》进行了条分缕析的解释,同时贯穿佛教历史、制度和基本理论,通过本书不仅对《金刚经》能有深入的理解,对整个佛教也会有深入的理解,因此本书可以称得上是一本佛教百科全书。特别是作者从信、解、行、证四个方面疏解《金刚经》(信,就是相信佛法;解,就是理解佛法;行,就是实修佛法;证,就是证悟道果),处处揭示了《金刚经》指示的实修法门,我们通过本书的学习不仅能够理解《金刚经》,而且还能找到真切实用的修学方法,对学习佛经和修身都会大有裨益。人最大的烦恼在于人我见与法我见,我们如常读诵修持《金刚经》,就能用金刚般锐利的般若慧剑,斩断烦恼之根。从世俗来说,破相能够不为事物的假象所迷惑,认清事物的本质;去执能够采用灵活的手段处理问题;无我能够放下自己,精勤地做事,认真领会本经,对成就世间的功业也是有帮助的。从出世的角度说,福慧双修,精行六波罗蜜,就能圆成佛道。所以本经不愧为教内教外俱受欢迎的佛教的根本经典,值得认真读诵。

拓展阅读:《金刚经》的十大威力

(一)最胜威力。最上第一希有之法,所在之处皆应敬故,如彼金刚胜诸宝物,故《涅盘经》云:“如诸宝中金刚最胜,随彼宝膜,成彼宝故。”

(二)难见威力。经义果报,皆不思义,乐小法者,不能受故,如彼金刚非余能见,故《正理经》云:“帝释頂宝,名曰金刚,非余能見,光赫夺故。”

(三)除灾威力。下品持经,为人轻贱,先世罪业,尚消灭故,如彼金刚能消灾毒,如《真谛记》云:“有六种宝,皆名金刚,青碧二色,除灾毒故。”

(四)称求威力。有目能见,普利众生,能严净土,得菩提故,如彼金刚满人所愿,如六宝中其余四色,黃赤白空,随须游空,出水火故。

(五)坚实威力。能摧我人众生寿者,法非法相非彼破故,如彼金刚非彼物所坏,故《涅盘经》云:“金刚擬处,物无不破,而是金剛无折损故。”

(六)利用威力。通达无我,得成于忍,以佛眼等,悉知见故,如彼金刚,穿通诸物,故《梁摄论》云:“譬如金刚其体锋利,悉能穿割一切物故。”

(七)无间威力。不住行施,生无住心,相即非相,无所得故,如彼金刚非物不杂,故《对法论》云:“譬如金刚体无间隙,非沙石等所相杂故。”

(八)一味威力。皆以无为而有差別,诸法如义,皆佛法故,如彼金刚其体纯一,故《对法论》云:“譬如金刚其体一类,纯一无杂,不变异故。”

(九)能引威力。诸佛及法,从此出生,成不思义无边福故,如彼金刚能引诸宝,故《梁摄论》云:「金刚能招一切宝物,有金刚处宝自集故。」

(十)遍满威力。福广如空,利益一切,离一切相,度一切故,如彼金刚遍满一切,故《对法论》云:「譬如金刚遍一切处,金刚轮等,遍世界故。」

由此观之,《金刚经》有如是“十威力”,只要受持读诵此经,不但可以开慧(明心见性),而且又可以积福(积功累德),难怪禅宗五祖弘仁大师以《金刚经》代替初祖達达摩大师之《楞伽经》,传之于后,並由六祖慧能大师加以发扬光大,並因之而“明心见性”之禅师倍增,其来有自。如果我们要明心见性,又要积功累德,福慧双修,早日圆满,非受持读诵此经並为人演说,自利利他不可。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