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金刚经》如何得见如来

文章 2019-07-11 04:09:52 1个回答   ()人看过

金刚经》提出“降伏其心”,就是要降伏我们内心的不安定因素。诵《金刚经》如何得见如来?和小编一起看看吧。

学佛的人可能都会关心这样的一个问题,佛陀是什么样子?如何才能见到佛陀?针对世间人的疑问,《金刚经》对这个问题,也作了阐述。

在世间人的观念中,有以泥塑木雕的佛像为如来,见到偶像便谓见到如来。因此,一些人便认为佛教徒崇拜偶像,其实这是误解。须知在佛教的初期,并没有佛像,因为佛陀上兜率天为母说法,人间弟子们非常想念,当时的弟子们为了慰藉对佛陀的思念之情,才有了雕像。现在佛教寺庙中,供奉佛像,主要是一种象征,表达佛弟子对佛陀的崇敬。同时也藉此见贤思齐。透过佛像的壮严;想念佛陀的伟大;通过有相的本像,而证悟法身的无相。

可是,假如有的人把偶像当成如来真身,那就大错特错了。从前有丹霞禅师到一个寺院里挂单,因为夜里住在大殿中觉得很冷,就随手从佛座上请下几尊木像,烧了烤火。这事被寺院中住持发现,惊讶不已,责问丹霞为何烧佛,丹霞禅师说:我在烧舍利?住持问:木佛焉有舍利?丹霞禅师说:没有舍利那就多烧几尊看。丹霞禅师的烧佛,除了说明佛教徒不崇拜偶像,不以偶像为真佛。当然,更重要的还在于破执,因为我们如果只知道大殿中的有相佛,执著于偶像,心外求佛,势必将永远无法认识心中的无相佛。所以禅师说:"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庄严色身,也非如来真身。经曰:"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又曰:"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又曰:"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又曰:"若以三十二相见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不可以如来的庄严色身为如来,也不可以为见到如来色身,便是见到如来。原因是什么呢?如来身相虽无比庄严,但却是缘生幻化之物,虚妄不实,终归败坏,在实相中一样是无少许法可取可得的。

佛经中记载:佛陀从忉利天下来到人间,弟子们云集到一起,大家都希望能够最先看到佛陀。依次序,比丘应在比丘尼之先,但莲花色比丘尼为了先得见佛,即化作转轮王,走在最前面,她认为最先见佛了。但佛陀对她说:先见到我的,不是你,是须菩提。原来,那次须菩提没有参加迎佛的盛会,当大家去见佛时,他想,佛陀曾说过,见法即见佛,于是在林中宴坐,观察实相之理,彻见了如来法身。

不可以身相见如来。佛陀有三身:曰法身、曰报身、曰应身,法身才是真佛,报应身皆幻化。经曰:"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诸法如义,如,是如实,本来面目的意思,这是说如来以诸法真实相为身。又曰:"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报应之身有来有去,如释迦的八相成道:降兜率、托胎、降生、出家、降魔、成道、说法、涅盘,都是化现。而在如来法身上,则无来去生灭。又曰:"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都是说明了如来要离相,要透过相去认识,不可以住着于身相。

明白了如来色身非真身已,进一步认识法身不是离开色身,即不可以如来色声为如来;但也不可离开色身,另外去寻求如来。如来者,即诸法如义,就已经告诉我们了,如来真身是遍一切处的,只是我们是否具有认识的智慧。苏东坡的悟道诗: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禅者曰: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尽是法身。《肇论》曰:圣远乎哉,体之即神,道远乎哉,触事即真。《维摩诘经》曰:"一切众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众圣贤亦如也,至于弥勒亦如也。"都是体现这个道理。一切都是般若,一切都是法身,一切都是实相。我们凡夫之所以不能认识,是因为执相,是因为没有能够认识的智慧。我们倘若不执相,不被世间的尘劳幻相所迷惑,远离虚妄分别,不起爱恶取舍,以平常心去对待一切,那么,我们就能与三世诸佛在一起。

拓展阅读:《金刚经》的信仰

佛法以信为能入,智为能度。整个佛法大纲,不外乎信解行证四个部分。《大智度论》曰:"信如手,如人有手,入宝山中,自在能取;若无手,不能有所取。有信人亦如是,入佛法无漏根力觉道禅定宝山中,自在所取。"信在修学佛法中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本经自称为难信之法,经中须菩提请问佛陀曰:"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这段经文提出了《金刚经》的信仰基础。从修学佛法的过程来看,学佛首先要积聚资粮。资粮有二:一曰福德资粮,一曰智慧资粮。持戒修福是培植福德资粮;于千万佛所种诸善根则属智慧资粮。有了这些资粮,才有可能对般若法门产生信仰。

又持戒修福乃至闻思经教,都可以摄入善根的范畴。善根是接受佛法的基础,从佛法看世间,万法各有因缘:所谓搞文学者要有文学的根基,搞哲学者要有哲学的根基,搞音乐者要有音乐的根基,搞书法者要有书法的根基。根基可以现生培养,也可以是过去生长期以来的积累。一个人倘若过去生中曾当过文学家,此生对文字就会产生偏爱;过去生是搞音乐的,此生对音乐则一学便知。所以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神童,苏东坡也说过:书到今生读已迟,也是这个道理。

同样的,修学佛法也存在根基问题。有些人你磨破嘴皮去同他谈佛法,他总是不感兴趣,这是因为没有善根;有些人一闻佛法,便欢喜顶受,相见恨晚,这种人一定有善根;有些人接受了佛法,但日后遇到逆缘又退失信仰,这是因为根浅的关系;有些人信心道念坚固,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很难使他改变信仰,这是根基深厚。那么,修学佛法者,惟有培植深厚的善根,才能在漫长的成佛之道中,勇往直前地走下去。

本经直显诸法实相,产生信仰尤为不易。何况经中所说的信仰,又不是一般的信仰,是指净信。净信的含义,如经曰:"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又曰:"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破除我相,通达无我,妙契实相,方能于般若法门生起净信。难怪般若法门深信功德如此之希有,信仰如此之不易。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