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随文讲义

文章 2019-07-11 04:20:55 1个回答   ()人看过

金刚经在中国古代非常被重视,它本身字数不多,五千多字,但是,它用非常精炼的语言,把佛法最重要、最核心的思想和智慧阐述出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金刚经》随文讲义,一起来看看吧。

我想这些人,自有他的因缘了,他也是一种示现,也有他无奈的地方。当然你说要圆满,不可能圆满,就是他母亲都已经预计了吗,对他自身来说还是有害处的。就是你真正圆满的话应该是什么?是身心都要圆满。那他就只能从心上去圆满,从身形方面来说他肯定还是有欠缺了。但是他这个人已经超出了一般人的证量,他已经是有证悟的人,所以说也不能以等闲视之,以平常心去看待。后来到他死的时候他又说了一句话,他说如果我翻译的经典如果能够真实地反映佛陀的义理,没有任何的歪曲的话,我这个舌头应该是不坏的,舌头还和活的时候是一样的。后来火化之后,他的身体全部都烧化了,全部都变成骨灰了,只有这个舌头跟生前是一样的,这就很奇怪了,也证明他的翻译完全是正确无误的。实际上他的事例很多,好像还有人还依据他的经历写过一部小说,大家以后有机会去看看,好像有个作家写过一部小说,是写的他,有没有看过的你们?爱好文学的。小说,应该写的很美,很多人都喜欢看。我估计很多年轻人都喜欢看,才子佳人,大家都会喜欢看。他肯定有虚构的一些东西,但是他整个的脉络会按照这个去写,但是里面会有一些渲染啊、夸张啊,加上自己的一些理解啊,再编一编更吸引大家,多一些看点,起码是这样子的。有人写过,大家以后可以去找找,我觉得应该可以找出来。当然没有时间去看这些,也没必要看的太多,太假了有些东西。

但是我们主要看看他这种翻译的风格,因为他是四大译师之一嘛。有些地方也叫三大译师,有的叫四大译师。从中国佛教史上有三个最著名的翻译家,当然都是出家人了,有三个人。第一个、最早的一个就是鸠摩罗什,排在最前面。第二个是义净三藏,义净法师。意义的义,义理的义;净,清净的净,义净法师,义净三藏;第三位是玄奘,唐玄奘,有些地方也叫四大译师,后来又加了一位叫真谛法师,真,真假的真,谛理的谛,言字旁加一个皇帝的帝,真谛。但是总结起来,真正翻译好的,开创这种翻译风格的,主要是鸠摩罗什和玄奘法师,他是两种不同风格的代表。鸠摩罗什是属于哪一派呢?意译。意,意思的意,一个立字下面一个日,下面一个心字,意译。翻译嘛,还有一个叫什么?直译。不叫音译,音译的话有些发音,梵文可以翻译,叫直译。意译啊,不太重在文字章节方面去翻,不是逐字逐句,按照原来这种文理啊、或者这种文法啊去翻。别说梵文,梵文是印度人说话很繁复的,老倒来倒去的,有些在中国人看就是废话,因为他能够重复七、八次甚至十几次他都能给你重复,后面实际上就两三个字不同,实际上说的你用十几个、二十几个字就把它总结下来了,其他字都可以不变的。但是他们是不厌其烦,一遍一遍地给你倒。但鸠摩罗什不干这事,该省略的就省略,把中心意思拈出来,然后有些东西、有些词语如果是不太好翻译的,他通过自己的理解,因为他的佛学功底非常的深,所以他能在汉语里面找到一些相应的词,或者他自己还能创造出这些词语来,相应的来翻译梵文,所以称为意译。而且他翻译的文法、文字也非常优美,东方人最喜欢,最应机。反正我是喜欢看鸠摩罗什翻译的经典,我这个人就是这样。(居士:如是我闻那种感觉,对吗?)就是那种感觉。他这种高度概括性,又很简单,包含的意思又很丰富,而且又非常准确,实际上是能够把握它的一种意韵,一种神韵的东西,等于我们画画是属于什么?写意画。中国重在写意,而不重在写实。后面玄奘法师有一点像写实的手法,但是他那个就是忠于原文,忠于原来的梵文,它也有它的好处,但也有各自的不足。但我这个人就是怕啰嗦怕麻烦,要我去学修唯识,我不是属于那种人,我估计以后还得补这个课,可能以前就不喜欢学唯识,嫌啰嗦嫌麻烦。所以到今生来说,你看今生一出家,好不容易读个佛学院,学唯识我还是不太感兴趣。我喜欢学简单,学一些三论的东西,但是学三论,学是学,要做又太难,不容易。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拓展阅读:帝王推崇《金刚经》

《金刚经》也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罗什首次携此经进入内地,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前后秦皇帝的发兵邀请。第一个汉文本的诞生也是在后秦皇帝姚兴的“甚见优宠”,甚至直接参与下译出的。

南朝梁时,昭明太子对《金刚经》进行研究,科判为三十二分,从而出现了至今仍然十分盛行的三十二分本。当时江南有大居士名傅翕,自号“善慧大士”,人称“傅大士”,信佛极为虔诚,精通三教典籍。因其孤傲清高,群臣很是不满,但虔信佛教的梁武帝却力排众议,遣使迎入宫内,请其讲《金刚经》。但大士刚一升座,便挥案一拍,随即下座,梁武帝愕然。宝志和尚告其大士讲经已毕,后来再请讲,大士索板升座,歌四十九颂便去。梁武帝遂题大士此颂于荆州寺四层阁上。《金刚经颂》历史上名气极大,惜后世多有假托附会之处,傅大士原旨颇有湮没。

太宗对《金刚经》也十分欣赏。据《慈恩传》记载,唐太宗曾专门就《金刚经》译文的完备与否询问过玄奘。玄奘回答说,鸠摩罗什译本就标题看缺少“能断”二字;就内容来看缺少“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摄服其心”三个问题的第二个问题;在两个颂中缺少后一颂;在说明一切有为法性空假有的九喻中缺少三喻。针对这种情况,太宗让玄奘根据带回的梵本重新翻译。玄奘译成后,直接呈奉太宗,太宗立即将新译本发布全国。

唐玄宗为推行三教并重政策,在各教中选出一部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亲自注释后颂布全国,其于儒教选的是《孝经》,于道教选的是《老子》,于佛教选的就是《金刚经》。他在注序中对《金刚经》的般若义理大加称扬,赞其“皆众妙门,可不美欤!”认为注释此经即可起到“弘奖风教”之作用。该注完成后,立即受到广大僧众的热烈欢迎,连连提出“表请”、“表贺”,文武百官在都城举行隆重的接经仪式,佛寺里也“设斋庆赞”。与此同时,又颁赐天下各馆,精写入藏,以图永恒。现已在北京房山石经中发现了昔日的玄宗释文。这是距京师千里之外的幽州百姓于注经后的七八年内刻就的,由此足见玄宗注释在当时影响之大和流传之广。那时长安青龙寺有一高僧名道氲,深通内外经论,玄宗朝应进士科,一举擢第。出家后奉玄宗敕撰《御注金刚经宣演》3卷,根据玄宗注义而敷宣其意,绎演其文。因假帝威,此作格外盛行,人称“青龙疏”,前往寺内听讲者常有数千人之多,一时间风靡神州。

明太祖洪武十年(1377),下诏令禅宗太师宗泐、如玘为《金刚经》及《楞伽》、《心经》三经作注,颁行天下。

明成祖朱棣的《金刚经集注》更为有名,古今盛传不衰。在书中他高度评价《金刚经》说:“是经也,发三乘之奥旨,启万法之玄微,论不空之空,见无相之相,指明虚妄,即梦幻泡影而可知;推极根源,与我人众寿而可见。诚诸佛传心之秘,大乘阐道之宗;而群生明心见性之机括也。”如来所说此经,“大开方便,俾解粘而释缚,咸涤垢以离尘,出生死途,登菩提岸,转痴迷为智慧,去昏暗即光明”。所以,“是经之功德广矣,大矣。”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