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免罪放还灵异录

文章 2019-07-11 04:48:46 1个回答   ()人看过

导语:金刚经诵持的时候或者我们修行的时候,就是功德非常非常之大。

世界上人都喜欢肉味,有时候家畜肉食还嫌不太够味,时常去山间野外猎食野生肉类,调调口味。在一般的社会上来说,这算不了什么,并不认有什么犯罪行为,但在佛教来说,这却犯了五戒里面的第一杀戒。犯了杀戒的人不但将来(来世)或现世(今生)要身受杀报,即死后在阎摩王面前亦不免刀镬之苦。

王迪功是服职于政府的官吏,他的衣禄已经是很够富裕的了,但他对于家常的肉食有点乏味,总希望换换口味,因此,他常常在公余之暇拿著打猎的武器到山里去猎取野味。

他的夫人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弟子,在王家家庭里的组成份子,虽然没有一个反对佛教,但能真正具有诚信,而实际去奉行的,只有王太太一个。

她自到王家即声明不宰杀任何生物。她的尊长和丈夫总算开明,秉著人各有志的态度,不去勉强作她不愿作的事。

大家大鱼大肉的吃得脑满肠肥,她却淡泊自甘。

她茹素,但她的体格也很健强,平常很少有病。

她的功课,以念经为主。她每日念金刚经数十卷。其它的什么也不念,只此一门,专心深入。

有一天她的先生打猎回家,正巧她在念经,这时前十四分刚念完,正要开始念十五分,她见先生从外面回来,喜不自胜,随时唤住他说:‘来来,同我念念这第十五分(持经功德)金刚经?’她先生本来对佛经是没有什么兴趣的,因为伉俪情深,不忍拒绝,就跑到经案旁边坐下,跟著他太太从持经功德第十五念下去了。

他实在感到乏味,还没念完就跑开了。他太太在摇头叹气之下,徒唤没有善根,奈何,奈何!

从王迪功念经时算起,大约过了五年的光景,有一天王迪功忽然中风(由于肉食过多所致)医药罔效。因为身体瘫痪,不能行动,就经年的睡在床上,这种痛苦也就够他受的了。

有一天,他在迷迷蒙蒙之中,被两个像当差似的人拘去。他跟著那两个差人走到阎摩王审案的法庭上,阎摩王怒容满面地坐在法椅上向他斥责说:‘你享受国家爵禄,不去修善积德,却专以杀生害命为能事,减你的寿命,绝你的俸禄,不足以罚你所犯的罪,把你放入镬汤,让你尝尝汤的滋味。’

坐在阎摩王旁边的鬼吏检查人间善恶的簿子告诉王说:‘这个人杀业虽然重,但生前曾与他的妻子同念一分金刚经,应予将功抵罪,放还阳间!’

阎摩王认为他的杀业那么大,不略施惩诫,就轻轻把他放回,将何以惩来兹?!于是命鬼差在镬汤内取一杓汤浇在他的背上,使他知所警戒,然后把他放回去。

迪功回转后,背肩上忽然害了个背疽,痛彻心髓。他知道这是镬汤浇淋所致,非医药所能收效。于是请她的太太在佛前替他发愿忏悔,‘永远不敢再伤物命,且愿手写金经,终身受持。’

这一天夜里,他忽然梦到一个和尚用手摩他的背疽,并没摩多大的时间,仅仅只摩了三匝,等到天明的时候,他的背疽,脱然而愈。

金刚经上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又说:‘当知是经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又说:‘若人以此般若波罗密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佛对受持金刚经的功德如此的赞喻,并非夸大其词。我们看看王迪功金刚经一分尚没念完,以如山杀业,就可不减寿禄,而免镬汤地狱之刑,怎能不决然而信呢?!

拓展阅读:《金刚经》的境界

《金刚经》中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生无所住心”等等,那个“住”字,我也理解为执著。因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所以“三心”都不可得。在这种状态下,你就有可能找到真心。当然,一定要多亲近善知识。没有善知识的点拨,你就会错过认知真心的机会。

诵经的目的主要在于体悟“三心不可得”的那种状态,并在日常中保持如如不动的真心。诵读《金刚经》容易犯两种毛病:一是理上明白了,但体悟上没达到那种境界;二是座上修时可以安住真心,但是不能把那种状态贯穿到生活中去。

如何将那种状态贯穿到生活中去呢?就是记住《金刚经》中的三种境界,精进修行,见到真心后,在行住坐卧中,让真心生起妙用。

第一,要明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因为一切眼前的东西都像梦幻泡影一样,很快就会消失,它们都是因缘聚合之物。比如我和你今天见面了,过几天你就走了,虽然看上去有这个现象,但它本性是空的,不是永恒不变的。你一离开,这眼前的场景就消失了,像梦一样,不会永恒的。再比如, 这所房子,你看起来很坚固,但大地震之后,城市都被毁掉了,可别提这楼房,即使不毁,几十年之后它也会被拆掉重修。所以一切都没有自性,都了不可得,那么就不要执著它。这是第一个境界。

第二个境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住”就是执著心中的念头。“无所住”就是任其来者自来,去者自去,不跟念头走。“生其心”就是真心的妙用。真心不是顽空,而是智慧。只有空而没有智慧,就不可能解脱,还有可能会堕入无色界。所以,要在真心的观照下做事,用行为去体现那颗真心。

最后一个境界:“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如果行者说“我证得了大手印”,那么他还执著于自己证得的那个东西,就没有真正成就,因为最后的一关还没有过。

要把你证得的那个名相也抛掉,不要执著。换句话说就是,当你将空性打成一片的时候,如果你还执著于那个空性,就是著法、著相。这是你的另一种执著,像给自己捆上了另外一道绳子。只有一切都不执著时,才是究竟解脱,有执著必无解脱。当你证得了大手印,而执著于大手印的“明”时,就堕入色界;执著于空性,就堕入无色界;执著于大乐,就会堕入欲界。真心是超越一切名相的。

所以说,《金刚经》是了义的经典,当你不但道理上明白其中的这三种境界,身体上也能体验到这三种境界的时候,也就解脱了。不过还有人说,《金刚经》太深奥,不适合现代人的根器。

这种说法并不正确。修炼之法相当于药,有多少种烦恼就有多少种对治的方法,你不能说只有这种法才能对治烦恼,其他的就不能。比如,你不能说六味地黄丸是个好药,但不适合现在的人吃。同样的道理,既然有这种法,就肯定会适合一些人的根器。

还有一些修行人总爱在事相上打转,总是讲一些诸如弹酒的时候要在什么位置,打坐的时候眼睛要看着哪里,是前面一尺,还是更远之类的东西。其实,酒往哪儿弹都能证得空性,因为无论你怎么弹,心中的那个东西是不会变的。要明白如何见性,如何解脱,这才是关键。

有一天,有几个老太太来找我,她们把世间的一切都抛下了,什么都不要了,修行了很多年。我问她们:“你们修的是什么?”她们说不知道。我又问:“你们知道自己修行的目的是什么吗?”她们也说不知道。我再问:“没有人给你们讲过吗?”她们说:“没有。”像她们这样的人有许许多多,有些人已经没信心了,有些人已经死了,死时他们仍然不知道自己在修什么,该怎么修。所以,那时候我觉得如果我再沉默的话,就对不起这些人。后来,我才开始接触了一些人,告诉了他们解脱的真正含义是什么,修行真正的目的是什么,达到什么样的境界才能解脱,等等。

单纯只在形式上修炼是绝对解脱不了的,比如水的颜色不是水的本质,水的本质是另外的东西。如果仅仅在形式上玩弄一些技巧,肯定是不可能解脱的。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