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生故事:让青春在野外地质工作岗位上闪光

文章 2019-07-11 04:50:18 1个回答   ()人看过

张维生,中共党员,2009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矿产普查与勘探研究生专业,在江苏煤炭地质勘探二队一干就是六年,他肯吃苦、善钻研,深受领导和群众的信任。参加工作几年来,他一直奋战在一线,从海拔-154.31米的艾丁湖到“洪波泻地倾星海,仙掌擎天峙雪峰”的天山南北,都留下了他坚实的脚步。

艰苦奋斗 爱岗敬业树典范

张维生常常说:“作为一名地质技术人员,我的地质生命在野外。”六年来,他常年奔波在野外,在江苏、安徽、内蒙、新疆、青海等多个省份从事地质勘查工作,从地质填图、地质编录、资料整理到报告提交等技术环节一样都没落下。不论内地平原、茫茫戈滩还是海拔4000多公里的山区密林都留下了他辛勤工作的足迹,多年的野外工作,丰富了他的地质知识,也积累野外工作的经验。先后参加了“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王楼勘查区煤炭普详查”、“内蒙古锡林郭勒红格尔矿区煤炭资源补充勘查”、“青海天浚县瓦乎寺煤矿勘探”、“新疆巴里坤县纸房勘查区煤炭勘查”、“安徽淮南市顾桥煤矿二采区补充勘查”等地质勘查项目,并多次担任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他的出色表现得到了队领导和广大干部职工的高度认可。

鏖战戈壁 风餐露宿获美誉

2011年,张维生接受领导安排,任新疆巴里坤纸房勘探区煤炭资源勘查技术负责人。此项目是江苏长江地质勘查院与某中央企业的首个合作项目,倍受局、队领导重视。张维生自知责任重大,不敢有半点懈怠。2011年的情人节,他告别妻子与家人,带领项目部的同志一起奔赴茫茫戈壁。勘探区位于新疆自治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境内,这里地处天山东段北麓,南隔巴里坤山与哈密市为邻,北与蒙古国接壤,勘探区内风沙肆虐、罕无人迹。为确保勘查项目顺利实施,张维生同项目部的技术人员一道,奔走于戈壁沙丘之上,穿梭于各个钻机之间,在茫茫戈壁滩上安营扎寨。戈壁滩上的生活非常艰苦,他们经常是早上背着干粮出去,晚上背着标本回来,吃上一口越野车出风口温热的“囊”和热水是他们一天最大的奢侈,常常是“两个馒头一顿饭,一壶凉水当茶饮”。在施工现场狂风不止,常常带起满天的飞沙,遍地的走石,肆虐的沙尘暴甚至把钻工的的帐篷吹翻。地质员小张刚毕业不久,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萌生了想走的念头。他向张维生讲出了自己的心声,张维生一面耐心开导小张,一面用自己的经历与小张分享对于地质工作的理解。在他的耐心说教下,小张渐渐安下心来。戈壁滩上,昼夜温差变化很大,白天阳光照射,气温可达四五十度,到了晚上气温急骤下降,钻工们要穿着棉袄上工。作为该项目的技术负责人,张维生白天要顶着烈日到各钻机检查工程进展情况,研判岩芯标本,晚上还要整理技术资料。在工程进展相对紧张的7、8月间,上夜班的钻工从他的帐篷前经过时,透过“窗户”总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面对困难,张维生的心里只有一个信念:必须完成任务!正是靠着这份执着,张维生和他的同事们仅用10个月的时间,就圆满完成了该区从普查至勘探的全部工作,在勘探区内施工钻孔160多个,钻探进尺70000余米,提交探矿权范围内煤炭资源储量10亿吨,创江苏局此类项目之最,卓越的工作成果得到了局、队领导的高度认可。2011年新疆项目部被评为队先进集体,张维生也入选江苏煤炭地质局“双十佳员工”。

在新疆纸房项目部,张维生同时还兼任项目部临时党支部书记,在一个多民族的地区施工,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地方稳定成为了党支部工作的重中之重。纸房勘查区是木垒县哈萨克族的传统牧场,地质勘查工作有时会破坏草场,损害部分牧民利益,张维生得知情况后及时与东山村党支部加强联系,及时做通牧民的思想工作,数次将可能发生的民族冲突消灭在萌芽状态。在建党90周年的之际,张维生组织支部全体党员和部分群众与大黄水泉边防派出所一起军民联欢,重温入党誓词,举办晚会,加深了军民之间的感情。

鸣沙山漫天黄沙是木垒县优质的旅游资源,但也确是地质勘查的拦路虎。冬季气温零下20多度,夏季高温达45度以上。张维生组织精干的施工队伍,号召带领党员干部冲在最前面,一直奋战在区内最艰苦的地方,较出色地完成西区的煤炭普查工作,得到业主方的高度的肯定:“江苏二队真是一支善打硬仗的铁军,我们选对了战略合作伙伴”。张维生作为临时党支部书记,定期组织大家召开民主生活会,传达上级的有关文件精神,关心并及时解决职工在生活、工作上遇到的问题,保证了的勘探队伍职工思想的稳定,为勘查工作的顺利完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近两年,由于二队开工项目较多,大部分的地质技术人员被派往现场,地质报告的设计编制任务相对较重。张维生他们除要完成现场勘查资料的审查、汇编外,还要完成地质报告的编制工作。为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各类地质报告的设计、编制工作,在人手少、时间紧、任务重、新手多、难度大的情况下,张维生带领地质技术部其他同志密切配合,合理分工,他们经常加班加点,有时甚至是通宵达旦,“5+2”、“白+黑”的工作模式已成家常便饭,对此,大家从未怨。而每天最后离开办公室的一定张维生。从数据制表、图纸绘制到文字编写和报告的审核、校对张维生都认真对待。有一次,编写报告到晚上十点多,他让大家都回家休息,自己一个人在办公室仔细校对,由于过度劳累,他趴在桌上睡着了,睡醒后又接着检查报告中的具体细节,整整花了一夜的时间优质高效地完成了报告编制任务,为报告是审定赢得了时间。

参加工作六年来,张维生通过大量的野外地质工作和优优异的专业基础知识,取得了工作上的诸多业绩:他主持的《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纸房勘查区煤炭勘查工程》获得江苏局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主持编写的《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纸房勘查区煤炭详查报告》获得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特等奖和新发现资源奖、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地质勘查报告二等奖和新发现矿产资源报告奖,参与编制的《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王楼勘查区煤炭普查报告》获得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新发现矿产资源报告奖,《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万象平原班海矿区纳格浩矿段钾盐矿勘探报告》获得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优质地质报告特别奖。张维生也获得了 “徐州市地质找矿工作先进个人”、“江苏煤炭地质局双十佳员工”、“江苏煤炭地质局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

在众多荣誉面前,张维生没有骄傲自满,他仍不知疲倦,踏实勤奋,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六年如一日,他带领大家勤奋工作,任劳任怨。在技术领域中不断学习,勇攀高峰,在实践和学习中不断进步。六年的历练,张维生已成为江苏局优秀的青年地质技术骨干,也逐渐成为了全局青年地质工作者学习的楷模和典范。

[张维生故事:让青春在野外地质工作岗位上闪光]相关文章: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