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的形成》教学反思

文章 2019-07-11 05:52:29 1个回答   ()人看过

《风的形成》是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6课的内容。在教学本课时,我首先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导入新课。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是:

一是快乐课堂,快乐学习,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权。从课堂的引入到实验,再到课堂结束,我们都处在一种轻松的课堂氛围中。教师快乐地教,学生快乐地学,应该是素质教育提倡的境界,科学课首先要达到这种境界。为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在实验指导中,我仅说明了实验材料、实验要求及注意事项,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实验步骤,自主进行实验。因为探究实验的目的不在于全班同学统一认同的结果,而重在使学生真正参与探究过程,在实验中获得具体的体验。

二是让学生分组实验,给学生充分自主的空间,让他们亲历探究过程,自己得出风的成因结论。

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我发现了自己在本节课中的不足:

首先,在课堂上没有给学生充分的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其次由于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差,很多学生不会、甚至不敢划火柴,见了火苗就懵了,浪费了不少时间,在讨论、提问环节就显得比较被动。学生实验的交流和总结是实验的点睛部分,为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今后,我应利用不同的方式鼓励学生多动手实验,并交流自己的实验成果,不管是零散的、不完整的,还是系统的,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出一份力。

我觉得,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首先应该吃透《课标》,其次,要精心备课,并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只有这样,才能交给学生一把开启科学大门的钥匙。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