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知识

文章 2019-07-11 06:15:27 1个回答   ()人看过

金刚经》告诉你从来不会失去什么东西,因为所有的一切外在物质你只有使用权,你生生世世的轮回都根本带不走。下面是《金刚经》知识,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1.无为就是:有所作为,但不以此作为而生我有所作为的满足念头,认为这是自然而然的事,即是无为。

2.佛教修行方法:先破“我见”及自我己见,“我见”错误几率比较大;“人见”,客观的评价,这个比较正确;“众生见”,一切在众生眼里都不算什么;“寿者见”,人生如白驹过隙,对时间来说,时间太宝贵,干什么都是浪费。

3.释迦牟尼在教人们成佛,善良的人在教我们做人的道理,这些人和佛祖有什么不一样呢?对于善良的人给我们正确的意见我们应该信任并去奉行。

4.唯心注意是我以什么什么终日为真;唯物主义是我终日以什么什么为真。唯心主义是把一切看做心外之物。

5.看了《金刚经》才知道,《金刚经》在说我们能达到什么境界,我们是什么——我们即是永恒。还有对于某些事,不要太执著;读《金刚经》可以使我们的内心更加真、善、美。

6.佛教是积极的,《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生其心就是对某些事情应该有积极的看法。对大家来说如何解说佛法呢?解说佛法那就有人信,有人不信,因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有为与无为相对)——在所有人的心中《金刚经》是真理,但在某些人的心中不是永恒的真理,应该像如来一样以这样的心态讲佛经:讲佛经时,不为外物所动,不动是非心念,不动执著心念,不动任何心念。

7.“彼非众生,非不众生。”就是说:众生及佛,佛及众生,只是心态变了一下。

8.“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很多人都想见到如来,如果太执著,就会生成烦恼心,这样是不好的,不能心生清净,如来又是清净者,所以不能见到如来。

9.读《金刚经》到这个时候使我明白了:世间的一切都是有一个名字。有时候人们心中执著的相,只是虚妄的相(有时候又会被相所迷惑)。应用心体会这个名字(相)后面的本质。

10.菩萨摆脱了四相,是因为他包容了四相,包容了四相后他们即是一体,对四相就没有了分别心,就没有了执著于四相的心。庄严佛土亦是如此,包容了世间一切不庄严的事,及得庄严佛土。

11.佛祖为什么要拈花一笑:佛祖怕众生执迷于佛法不悟,故拈起一朵花来比喻“一花一如来”而不讲佛法,让众生放下对佛经的执著,让众生知道佛在心中,从佛经上是无法悟道成佛的。所以如果众生心里有佛,那么众生即是佛。(众生是没有得道的佛)。

拓展阅读:持金刚经得定要诀

六祖闻客诵金刚经有省,谒黄梅五祖,为说金刚经而大彻大悟,佛门佳话,人尽皆知。其后历代圣贤,从金刚经及六祖坛经悟道者,亦所多在,只如近世人诵经者多,悟道者少,其故安在?想与根器及对于经义领悟与持诵方法正确与否有关吧! 我也是诵经有年的人,却是鲜有受用,于经义一知半解,且所解亦非了义。为此数年前专诚拜谒耕云老师请教,承他菩萨低眉,向我说了两小时法,茅塞渐开,谨录精要,提供参考。

(一) 佛法简要之诀,在“离分别”。一部楞伽经精义,也只是教人“离六十二见的分别心”,但必须放下万缘,始能做到“离分别”。放下万缘,并非意要“出世”,坛经明示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修行在家亦得”,“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放下自己的攀缘心和世情俗虑,就是真正的放下,与工作环境、家庭环境没太大的关系。能离分别,则“照体独立”,不妨“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便是十字街头好修行,火中生红莲。

(二) 佛法舍摩诃般若波罗蜜,其余尽属方便,咸非真实;“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唯此一佛乘,无二亦无三”,又有“五度如盲,般若作眼”之说。所谓一真不二,非般若而何?离开摩诃般若波罗蜜,即无三昧、正定、正受可得。所以佛说:“若有人能于此经(金刚经)受持读诵……皆能成就无量无边功德”。如何持诵呢?持诵前放下万缘,以最诚最恭敬最信实的心,不起分别,一气呵成,朗诵一卷乃至一二三卷,且最好持诵不分段的,诵毕合卷,返观自心,当下便入金刚定中: 以此为基,善加保任,即保持此刻的安祥无杂念状态,信任此心即是“觉”,即是正受,莫令其他俗情去扰乱它,它是非常珍贵难得的。这样保持越久,进步越快。此一方便,试之障轻者,百试不爽,障重者若持之以恒,亦渐入佳境,功不唐捐,利根者即透初关境界矣。

(三) 所谓看自心即是观照,观照者,“念上有无念”也。此境界于朗诵金刚经越多,越无分别,保任越久,进步越快,古德所谓,“照顾脚下”,意即观照自心而不忽略一念萌生,起码自己每一分秒都要知道自己在想什么,“不怕念起,只怕觉迟”。经云:“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其意在信自心本来清净 —— 无念、无相、无住,如是则实相显。亦即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之意,若向心外作计,则心外有法,显非“正法”。

(四) 世人诵经不得力者,病在不能会归自心,而与经对立成二,不契不二法门, 焉能悟入?六祖云:“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无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常御白牛车”,便是最好说明。世人诵经久不明,乃由世情俗虑放不下及知解难忘,致为净业之障。一旦知解销净、俗情淡化,般若立显,益以自肯承当,“自心是佛,离心无别佛”,不是穷子,当下便了。所以诵经若能一一会归自心,一一印之自心,宁有心外之法?宁有一义可立?经云:“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又云:“何以故?如来所说法,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又云:“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又云:“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从上便知,经中随立随破,无非破除当人我法二执,理事二障。所以诵金经不贵分别晓义,而贵朗诵后合经返观自心 —— 离心意识,久之必获金刚心,其迟疾胥视当人根基深浅、障之轻重、保任工夫久暂而定,起码般若种子“一入识田,便为道种”,智慧日增,固不待言。

(五) 金刚经只是写出悟了的人的生活情调而已,毫无理路,是其尊贵之处。注越多,义越晦;若看注,以六祖说金刚经口诀为言简理当,令人易晓而不惑,若能同时读六祖法宝坛经,更易显发,倘以佛法作学问知识研究,势必加重理事二执,非佛出世本怀。盖理执不去,难登离执禅定,离执禅定已登无学位矣。

(六) 悟,原本是人人本来之心,而悟有理事两者,缺一不名圆满。理须到山穷水尽臻于“众理具万事出”之根源处,始名到家;事即必达“照见无蕴皆空”之境,方有自由分。以此为基本,上上增进,以至时时处处、语默动静,皆定慧等持,始能为人,否则尽名“体不具”尽名“半熟”,亦名“得少为足”,勉之!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