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诗外的信息

文章 2019-07-11 06:22:39 1个回答   ()人看过

引导语:《长恨歌》创作于元和元年,是诗人白居易所写,大家知道哪些关于《长恨歌》诗外的信息?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欢迎大家阅读!

《长恨歌》是白居易34岁时写的一篇七言古诗,描述的是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的恋情悲剧。由于白居易是诗界圣手,极善铺陈,而且他对李杨爱情悲剧抱有同情,因此,在他笔下这段爱情被写得真挚而热烈,感天动地。李杨之恋被描绘为坚贞专一的形象代表,其美仑美奂几乎可以成为少男少女的爱情楷模。

比如,诗人在描绘当年李杨如何如胶似漆时是这样写的:“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真是爱得死去活来。诗人还通过一个典型的细节来刻画爱的专一:在二人半醉半醒时玩起了情窦初开的少年男女们对天盟誓的老套路:“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后来由于爱得太深,爱屋及乌,搞起了裙带政治,终于激起安史之乱。玄宗携妃出逃,无奈军士们视杨氏为祸水,不进行处置不肯扈从,玄宗只好下令将杨玉环绞死于马嵬坡。“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二年后叛乱敉平,玄宗返京,睹物思人,无限悲痛:“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伊人已去,后会无期,“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于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文学角度看,这是一段多么凄婉美丽的爱情故事啊!

然而,如果以政治学的眼光去研读这首诗则另有一番天地。

第一,作为杨妃被缢背景事件的安禄山叛乱,如果以安禄山起兵始,以其大将史思明投降止计算,前后不过2年又两个月,但于唐代来说,它却是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一个划时代性的重大历史事件。在此前,经贞观之治,中国封建社会达到黄金时代。而安史之乱以后唐朝风光不再,中枢萎糜,接着便出现最终导致唐王朝灭亡的两大灾害:藩镇割据和朋党争斗。从这个角度看,安史之乱绝对是唐代朝廷的一块心病,一个痛点。然而,正是这痛点无时无刻不在迫使当时有识之士不断思索:在盛唐之时,何以出现此等血腥的惨杀和招至严重后果的事件?问题究竟出在哪里?谁应对此负有责任?应该说,这是一个十分敏感的话题,但幸亏当时唐王朝执政者仍保持着盛唐时代宽阔的胸襟和自信,并没有如后世那样设立禁区,钳制人口,严禁人们对安史之乱进行研究和剖析,而是允许人们用 多种方法和形式去表达自己的分析和评判。正因如此,我们今天才有幸读到《长恨歌》。 或许,这也正是在经历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又国祚延绵150年的原因吧。

第二,《长恨歌》创作于元和元年,即公元806年,此时距安史之乱刚刚50年。白居易诗中的男主角唐玄宗是当今皇帝唐宪宗李纯的高祖。白居易作为诗人以浪漫的笔法歌颂了李隆基的情感生活;但在政治上并没有进行多少文饰。如,他说李隆基好色:“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他说李隆基沉迷于女色而误国:“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期”;他说李隆基以裙带关系用人:“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凭心而论,白居易笔下的唐玄宗有点像周历王、隋炀帝。他的这种写法应该说是有意的,因为白居易一向主张写诗要“泄导人情”、“补察时政”。他在《与元九书》中就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几乎是路人皆知的事。然而,唐王朝当时的柄政者并没有特别在意此事。他们一未对作品进行查禁,二未对作者罗织“胡言犯上”、“恶毒攻击”之罪名而下狱,而是听之任之广泛流布。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在《白氏长庆集序》一文中曾介绍《长恨歌》流布情景:“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柄政者的这种宽容并非专对名气很大的白氏。与其同时的又一诗人张祜,也曾写诗嘲讽唐玄宗的好色,如其《集灵台》组诗之一: “日光斜照集灵台,红树花迎晓露开。昨夜上皇新受箓,太真含笑入帘来。”他也批判玄宗大搞裙带政策:“孚虎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这种事情若发生清朝“康乾盛世”,早就大兴文字狱、焚书灭族了。从这个角度看,唐、宋、元、明、清,真不知历史是在前进还是在后退。

第三,唐朝有幸,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虚伪的道学家尚未行世,因此唐人也就不尚娇饰,不太会把丑事说成壮举,把猥琐说成伟岸,因此也就显得率真可爱。例如这部《长恨歌》就没在乎杨玉环原是李隆基的儿媳,也没因李隆基贵为天子而将之奉为不可正眼直视的神人,而是将之视为同样食人间烟火的男女,并按照自己的判断秉笔褒贬。记得不久前还读过李隆基自己写的一首词,更显出唐人的这种天真率直。那首名为《好时光》的词是这样写的:“宝髻偏宜宫样,莲脸嫩,体红香。眉黛不须张敞画,天教入鬓长。莫倚倾国貌,嫁取个,有情郎。彼此当年少,莫负好时光。”显然,唐玄宗笔下描绘的是一位他亲近过的倾国丽人,否则不会对“莲脸嫩,体红香”有如此真切的感受。然而,正是出于真爱,这位皇帝才真心地祝愿她“嫁取个,有情郎。彼此当年少,莫负好时光。”这简直就是臧天朔唱的那首流行曲:“如果你找到了新的彼岸,请你离开我”。后世的皇帝中不乏多情种子风流汉,而且,不管是真会还是附庸风雅,他们都想试一试顺口溜,但你可曾读过一首这种抒发自己内心真实情感的小令吗?不仅如此,唐代虽然文盛,但至今也没发现当时哪位作家把唐明皇这种香艳文字说成是圣上圣明,无时无刻不在为民操劳,连一般小民的婚丧嫁娶也时刻记在心上这类阿谀文字。

这就是大唐气象。

[知识拓展]

长恨歌读后感

因为白居易的《长恨歌》,更让我对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恨歌》感兴趣,趁着暑假的空闲终于拿起了这本书。

“精致”一词是我读着《长恨歌》一书时最深的感触。

小说的语言是精致的:对上海特色景物的描写运用的是极其细腻绚烂的笔触,不是诗却胜似诗,参差交错的长短句,整齐划一的排比句,生动形象的修辞,打造出了全书精致的语言。作为语文老师,深感受用,心中想着一定要推荐给学生看看,学习其中精致的语言。

主人公王琦瑶是一个极其精致的人儿:她的容貌是精致的,她的梳妆打扮是精致的,她所营造的小资生活是精致的-----这样一个精致的人儿,命运却是不济的。因为选美成为了大上海知名人物,也是因为选美使她的人生从此走上了不归路。这与白居易诗中所写的杨贵飞的遭遇是何其相似。不同的是杨贵飞是红颜薄命把长恨留给了唐明皇,而王却是寿命极长,经历了三代世事变迁,终身被恨缠绕着,直至死也是含着恨。

王琦瑶对自己命运的选择是身为女人的我们所不可取的,但她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营造方法却是值得我们一学的。俗话说:女人要上的厅堂,下的厨房,王就是这样一个女人,她经历过大世面,无论走到哪,她都可以得心应手,应付自如;她也能在自己家中在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为朋友们带来诸多欢乐,诸多惬意,让大家获得了一种精致的生活。

精致的语言,精致的王琦瑶都来自作者精心的创作,想象着作者王安忆也应该是个精致的女子。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