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白居易与《长恨歌》

文章 2019-07-11 06:43:26 1个回答   ()人看过

引导语:白居易的《长恨歌》一方面是一个重大的历史题材和政治题材,另一方面又是一个来自民间的具有悠久传统的人性题材、心理题材。

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白居易与《长恨歌》

在中唐诗歌史上,白居易是一位卓有成就且极有个性的诗人。

一、口舌成疮,手肘成胝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市)。晚年自号醉吟先生、香山居士,世称白香山。白居易五六岁学写诗,十六岁只身闯长安,被顾况戏称“长安米价方贵,居亦弗易”。随后读了他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又称赞:“道得个语,居即易矣!”。同时,他学习刻苦:“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与元九书》)。

白居易的身上,有两点是值得我们今天的青少年学习的:一是刻苦精神,“口舌成疮,手肘成胝”(读书读得嘴都长疮、溃烂了;伏在桌子上“做作业”,手肘都磨起老茧〈胼胝:pián zhī〉了),多么专一,多么用功!二是独立精神,十六岁只身闯天下。

白居易二十九岁中进士,三十二岁开始为官,曾担任校书郎、左拾遗,性格鲠直,作风泼辣,锋芒毕露,敢于同当时朝廷中的宦官、权贵以及地方军阀作斗争,对唐王朝忠心耿耿,因而受到排斥。

二、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白居易一生有诗作三千余首,现存二千八百多首。他在文学史上的最大贡献是创导了“新乐府运动”。

安史乱后,唐代社会渐趋衰落,社会矛盾(藩镇割据、宦官弄权,农民负担过重)越来越突出,但到了贞元、元和年间(785-820),却有过相对的稳定,有一些“中兴气象”,这就给一批诗人带来了希望,他们认为,在这“太平”的时候(太平盛世兴乐府),反映一些社会问题,是可以引起统治者注意的,从而促使他们匡正时弊,赐福于人民,“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他们试图以诗歌的手段,把政治弊端,人民疾苦反映给统治者,以求得政治的革新,于是就出现了著名的中唐“新乐府运动”。

白居易的乐府诗以《新乐府》系列五十首、《秦中吟》系列十首为代表,名篇有:《观刈麦》、《轻肥》、《买花》、《杜陵叟》、《新丰折臂翁》、《上阳白发人》等,尤其以《卖炭翁》最为今人所熟知。

三、此恨绵绵无尽期

白居易的诗大体上可以按照元和十年他被贬江州司马为界限,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诗关心政治、关心历史、关心现实,风格较为浪漫,语言亦较华美;后期则呈悲凉、狂放之态。他的最著名的感遇诗《长恨歌》就是一首感天动地的名篇。

元和元年(806)十二月,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与好友陈鸿、王质夫相携游于仙游寺,三人谈及唐玄宗与杨玉环“希代之事”(世间少见的传奇),王质夫建议白居易以“出世之才润色之”,于是白居易写了长篇叙事诗《长恨歌》,陈鸿写了小说《长恨歌传》。

《长恨歌》突出了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生活。

诗中先写杨玉环的美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回眸一笑,风情万种,六宫美女相形失色)这种侧面描写,留给读者想象的余地,成为千古名句。

接着写李隆基对杨玉环的宠爱: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临潼骊山,留下了杨玉环的倩影;华清池温泉,曾见证过杨玉环的娇柔。美人出浴,贵妃醉酒,诗人极尽华丽的笔触,描写了唐玄宗呵护下的杨玉环的形象。而一句“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一方面暗讽君王重色误国,另一方面也表现了李隆基对杨玉环的专一,“三千宠爱在一身”,作为女人的杨玉环如何承受得起!须知,情到浓时便是恩;爱到深处亦为恩。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惊天兵变,让唐玄宗李隆基措手不及,兵临城下,他仓皇之间逃往西蜀。途径马嵬坡时,内部又发生士兵哗变,一代美女杨玉环竟死在李隆基銮驾之前: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杨玉环被拖走,金银首饰散落一地;玉殒香销,鲜血染红马嵬坡的山色——还是那个“回眸一笑百媚生”的美人吗?为了君王能继续西行,杨玉环被活活缢死,——是回报了那“三千宠爱在一身”的未了情吗?

眼看着自己心爱的女子死在面前,却无力相救,——还是那个“从此君王不早朝”的风流皇帝吗?

没有了杨玉环,李隆基生活中的天,塌了;李隆基心中的太阳,熄灭了: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到了西蜀,李隆基极度伤心,朝朝暮暮牵挂的只有杨玉环;时时刻刻,听到的只有那时断时续的风铃声。

待到天下局势稍为安定,玄宗李隆基銮驾回朝,再经马嵬坡时,往事不堪回首: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不见玉颜空死处”(马嵬坡前已经没有了杨玉环的“玉颜”,空留下她遇难之处和一座孤墳),何其失落,何其悲哀,又何等引人同情!难怪人们会生发出杨玉环其实没有死,她被掉包了,她逃了,逃到海外了(海外至今仍有人自称为杨贵妃后裔)等等猜想和传说,文学总愿意去抚慰那些受伤的心灵!

唐玄宗回归长安之后,已是一个失去王位的废君,太子李亨在他西逃蜀中之后,乘机继位。尽管如今玄宗已经返国,但肃宗登基已是既成事实。而且,为防止玄宗复辟,肃宗不许大臣们与他接触,实际上将玄宗软禁在长安。

此时的李隆基,失去皇位,政治上遭禁闭;失去爱侣,感情上受打击,他的处境是: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

风烛残年,日思夜想,生死相隔,无缘重见,于是派方士寻觅玉环的仙踪: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终于找到太真仙子了!终于找到杨玉环了!而听说皇上派人寻找自己,杨玉环惊喜莫名: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

这一段从杨玉环的角度写她对李隆基的思念,也进一步表现了两人之间真正的情感和恩爱,十分感人。而且,杨玉环的绝世美貌和风姿,也进一步表现无遗,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皇上派来的使者要回去复命了,临别时该托他捎些什么话语给皇上呢?

“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这真是感天动地的爱情!“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古往今来,震撼了多少青年男女的心!“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又引发人们对李杨爱情的多少思考!

四、同是天涯沦落人

元和十年(815)六月,军阀李师道派人刺杀主持平定藩镇叛乱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上书皇上,要求缉捕凶手,震慑军阀,维护国家统一,结果遭到谗毁,认为他“越职言事”,被贬为江州司马。第二年秋天(816),有一次他在江州长江边上(浔阳江:长江流经九江市北的一段)送客,晚上听到相邻船上有琵琶声,便邀请弹琵琶的女子到自己的船上相见,并弹奏数曲。叙谈中,得知琵琶女原是京城音乐家,因年长色衰,才沦落到江州来,嫁为商人妇。诗人对她的遭遇十分同情,并由此联想到自己政治上不得志,于是生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诗中描写琵琶女演奏琵琶的神态,以及琵琶音乐的美妙,有许多绝妙的句子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琵琶女弹琴时的动作(“转轴拨弦”、“低眉信手续续弹”)与她的心情如此谐和,使得全诗充满悲怨的情调。而在描写音乐方面,作者以声摹声,即以自然界其它声音来模拟琵琶的轻、重、缓、急声;如:“间关莺语”、“幽咽泉流”、“冰泉冷湿”、“银瓶乍迸”、“铁骑突击”等等。

尤其是: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诗中以疾风骤雨比喻大弦弹奏的雄浑,以恋人私语比喻小弦弹奏的轻柔;而以大珠小珠跌落玉盘比喻大小弦混响的清脆,都可以使人产生联想从而获得美的享受。一句“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写出琵琶声暂歇而余音袅袅的意境,同时又极具生活哲理性,历来被人们所赞赏。

琵琶行》最感人之处还在于它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五、花非花,雾非雾

白居易不仅善写长篇叙事诗,而且善写即景小诗,很多作品都被当今的大、中、小学教材选用。如中学教材中的《花非花》: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此诗回忆、怀念某一人或事,字面上很好懂,是说:(那情景)似花却不是花,似雾又不是雾;它半夜出现,天明消逝,是梦吗?半夜里春梦为何这样短?是云吗?早上的云霞飘向了哪里?他在怀念谁呢?这是诗人留下的千古之谜,隐晦的情,朦胧的诗,谁也无法解透,那就一代又一代猜下去吧,在猜想中感受此诗的意境美!

[知识拓展]

长恨歌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花开日 一作:花开夜;南内 一作:南苑)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阑 通:栏;飘飘 一作:飘飖)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写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白居易任盩厔(今西安市周至县)县尉。一日,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马嵬驿附近的仙游寺游览,谈及李隆基与杨贵妃事。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突出的事情,如无大手笔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没。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何如?”于是,白居易写下了这首长诗。陈鸿同时写了一篇传奇小说《长恨歌传》。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下一页:星语诗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