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的智慧成就

文章 2019-07-11 07:27:24 1个回答   ()人看过

金刚经》是了义经。自古被奉为发三乘之奥旨。下面是《金刚经》的智慧成就,和小编一起看看吧。

《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般若是梵语的音译,之所以不译成华言,是因为中国词语中难以找到相应的概念。倘若一定要把它译出,那就勉强称曰"智慧"。

梵语波罗蜜,译成中文包括两个意思。一是过程义,是指我们在完成一件事情的过程,称曰波罗蜜,从这个意义上,古人译曰"度",六波罗蜜又曰六度。一是究竟圆满义,是指一件事情彻底成就了,称曰波罗蜜,从这个角度,古人译曰"到彼岸"。

六波罗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波罗蜜中的前五种,并非佛教所特有,比如布施,佛教固然倡导布施,其他宗教乃至社会也提倡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无不如此。那么,世间的布施与佛教的布施有何区别呢?世间的布施总是住相的,而佛法则要我们"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又世间布施有相则有限,佛法布施要不住相,无相则无限也。

那么,造成两种布施差别原因在哪里呢?简单地说是般若。凡人般若未能开发,以妄心住相布施,将来只能招感人天果报;菩萨以般若引导布施,三轮体空,不住境相,布施就成为成佛的资粮。所以世间的布施等行不能称曰波罗蜜,惟有在般若引导下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才是成佛资粮,始可称波罗蜜。

般若,经中说有三种:一、文字般若,即三藏十二部典籍,或者可以说,能够开发般若的一切文字,我们不妨都称它为文字般若;二、观照般若,是依文字般若所显示的义理,以此思想观念去观察人生的一切现象,如实地透视一切,由正确的认识能通达实相,能生般若而称般若。三、实相般若,即般若的体相。三种般若实质上只是一实相般若,文字般若、观照般若都从能出生般若意义上,方便称为般若,实非真正般若也。

般若又分实智与权智。实智,是亲证宇宙人生真相的智慧,是般若之体。它无智无得、智境一如,没有差别,菩萨在修行过程中,经过了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始证得。权智又称方便智或后得智,是了解现象差别,引导六度万行的智慧,是般若之用。权智是在证得实智后生起的,故曰后得智。在修学佛道上,实权二智缺一不可。

般若波罗蜜就是说明般若在成佛中的重要性。众生在生死的此岸,要到达成佛的彼岸,惟有依赖般若。《心经》曰:"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三世诸佛都是依般若而成就无上菩提。《维摩诘经》曰:"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一切众导师,无不由是生。"(10)一切诸佛都是以般若与方便二智为父母,由有般若,始能产生一切诸佛。又梵语佛陀,中文译为:智者、觉者。因此,成佛是乃智慧的成就。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东晋道安大师把佛经科为三分:即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序分通常又有证信序、发起序两个部分。证信序是记述佛陀当时讲这部经典时的法会条件,各个经典在模式上基本相同,因而又称通序;发起序是佛陀讲这部经发起的因缘,经中或有或无,千差万别,故又称别序。

发起序与经的内容往往关系非常密切。而不同的经典,发起因缘也各异,像《华严经》、《法华经》等,都是以放光动地,恒沙菩萨,百万天人云集为发起因缘。反过来看看《金刚经》,那就平常多了。经中记载:"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金刚经》以日常生活作为发起因缘,它正体现了般若法门的修行风格。

说到修行,通常很容易让人想到诵经、坐禅、礼拜等,总有一定的固定形式。诚然,我们不能否定这是修行,但如果从"修行"二字的意义去看,修行还不只是局限在这上面。行是指身、口、意三业之行,我们的意业因为有贪嗔痴的关系,使得我们不断地造作杀盗淫妄等业。修行就是修正行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修正错误的思想、语言、行为,使之符合道德规范,使之与道相应。

《金刚经》以显实相为宗。实相即诸法真实相。证得实相要离相,不住相。所以《金刚经》以无住生心为要领,表现在修行上也没有一定的固定形式,即就是要在日常生活的四威仪中修行。因为实相是无相的,是无所不在的,我们要通达实相自然不能住于某种相,而是要在日常生活处处离相无住,才能与实相相应。

这就是后来禅家讲的道在日常生活中。那么,如何从生活中去体会道呢?禅家告诉我们,要拥有平常心,所谓平常心是道。何为平常心?马祖道一说:"道不用修,但莫染污,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染污,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凡圣"。(11)道是现成的东西,只是因为被妄想执著所覆障,而不得显现。现在倘能去除染污之妄心,道就能自然显现。

南泉禅师也有类似的开示。赵州问南泉:"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道。"州曰:"还可趣向也无?"泉曰:"拟向即乖。"州曰:"拟向怎知是道?" 泉曰:"道不属知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12)道从平常心中证得,不可以起心求道,起心者,如马祖所说的造作之心,是非之心,取舍之心,凡圣之心。凡人有了这许多心,早就与道相违了。所以南泉说:拟向即乖。另外道也不属于知与不知,凡人的知是妄觉,不知又处无记状态。总之与道都是不相应的。

拓展阅读:金刚经的方法

金刚经读诵

金刚经修的是阿罗汉果,可照见五蕴皆空,得五神通,最终万法归心,观有为之皆妄,悟真性之常住。

楞严经讲得好:“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 请仔细研读唱诵并修行,定会受益匪浅。

诚心念经 功德无量

南无阿弥陀佛

金刚经问答

1、问:怎么读诵金刚经?

答:一要有心,二要根据读诵仪轨。

2、问:金刚经要每天读诵吗?

答:随喜诵读,要有心。

3、问:读诵金刚经,用读梵文还是中文?

答:不要有分别心,,二者皆可,不精通梵文者推荐用中文。不懂的字可查阅 金刚经注音。

4、问:读金刚经之前要什么准备?

答:清净心,慈悲心,菩提心。

5、问:看金刚经和读金刚经的区别?

答:金刚经不是单纯用来读的,而是要用心去“读”去领

悟的,更重要的要去在生活中修证金刚经 ,不要有分

别心。

6、问:读金刚经有什么作用?

答:给您善缘福德,智慧力量。

7、问:读诵金刚经,普通话不准有关系吗?

答:心诚则灵。

8、问:什么时候读金刚经好?

答:不分时候,分心境。

9、问:读金刚经怎么回向?

答:回向应该先大后小 先回向广大的法界众生离苦得乐,

再回向自己的事情。也可以只有大方向或小方向,随

缘随分即可。

下面举两个例文:

大方向: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小方向:愿以此功德,消除宿业障,怨债悉解脱,福

慧安康留。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