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教学反思范文

文章 2019-07-11 08:04:31 1个回答   ()人看过

《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是教科版科学四下第四单元《岩石和矿物》的第二节内容。这堂课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首先,该课内容较多,而且有很多是学生不熟悉甚至是陌生的内容,如,层理、生物痕迹、滴稀盐酸等;

其次,对四年级学生来说一堂课要观察、记录、描述7种岩石,并根据岩石的特征对照有关资料识别岩石是有极大难度的。如果在观察前没做有效指导,学生在观察时会无目的无头绪的,最终探究不出什么结果。

再次,学生在活动中观察到的现象很难用文字准确的描述。比如岩石的颗粒大小,教师用书上将岩石的颗粒分为粗粒(大于2毫米)、中粒(2毫米~0. 0 5毫米)和细粒(0. 05毫米~0. 005毫米)三种。

但这样的判别颗粒的标准太难掌握;还有,学生学具袋中的岩石和仪器室岩石实验盒中的岩石太小,岩石特征不太明显。因此上课时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首先,用学生身边的岩石作为观察对象在教科书中提到的7种岩石中,有四种岩石:石灰岩、砂岩、砾岩、 页岩都很容易找到,大理岩、花岗岩在石料加工厂门口也很容易捡到。于是,我将这6块岩石作为观察对象,删去了不容易找到的板岩。同时,由于岩石是教师自己到野外采来的,可以稍大块一些,使岩石的结构特征更明显一些。不仅如此,学生研究身边的岩石积极性更高,在课内没有完成的观察任务,在课外还可以继续探究。

其次,我将活动区和探讨区进行分开设置。因为教师采的岩石相对比较大,所以在四人小组的桌上摆上几块大大的岩石成了几乎不可能的事,于是我将活动区和探讨区进行分开设置。在活动区设6个小组,每组桌上放2、3块岩石学生流动观察。

这样即解决了岩石的取放问题,又避免了器材对交流汇报的干扰,同时便于观察同一种岩石的同学进行讨论。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