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的核心奥义

文章 2019-07-11 10:25:16 1个回答   ()人看过

金刚经》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精华,如果把佛祖的教育法分为小学、中学、大学,金刚经就如同是讲佛法大学最后年级的最后一节课,即是检验印证众生是否悟到佛法实相的一节课。下面是金刚经的核心奥义,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对金刚经稍熟悉的人,应该都知道,金刚经中有个核心的观念(现在称为“中心思想”“主题思想”“题旨”“主调”),这一点不难发现,不需要师父、专家特别特别指出来。因为这个核心观念以几乎重复的语句在经中出现了两次,并因此把经文分成上下两篇。故而要讲解金刚经的,一般都不会绕过这段关键的话去。但我读到的讲解都令人惊异莫名。其中一个原因,我们读的金刚经是汉译文本,而且有鸠摩罗什、玄奘、义净三位译经大师反复考订、译过,他们不通晓其义,怎么能译,怎么译得信达雅?但我读到的讲解,头头是道,却对一些影响到对经文本意的理解的概念含混过去了,对为什么“重复”这样的问题更是视若罔闻。

先看鸠摩罗什译本中这两段经文: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佛告须菩提: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这段经文在一种分章本的《善现启请分二》《大乘正宗分第三》。以下简称“降心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

这段经文见《究竟无我分第十七》。以下简称“生心分”。

全经共三十二“分”,第十七分正是下半部分首章。

这“降心分”与“生心分”的文句是否十分相似?为什么重复,如果不是重复,这样分述有什么深刻涵义?

下面我来阐述一下多年反复琢磨的摸象之见。

“降心分”中针对须菩提言“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佛回答:“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说明这段话是对菩萨摩诃萨(八地至十地的大菩萨)说的。菩萨摩诃萨已入菩萨道,不依修得成就,而有报得成就,分身成就,就是报身与法身合一,报身(受因果报应的主体,可以理解为不灭的的灵魂)不到六道轮回中来,来的都是化身。但虽然菩萨摩诃萨是报得成就,犹如论资排辈,自然升迁,但工作出色也会破格提升。释迦牟尼佛自述,在过去世弥勒菩萨是他的师父,因为他勇猛精进,而弥勒贪名,被他反超四十劫成佛。因此,对菩萨摩诃萨来说,主要是破我执、法执,而这个我执,不是四谛(苦集灭道)十二因缘的我执(请参阅《心经摸象》),而是“我”要灭度众生尽,“我”要庄严佛土的我执——我法执,所以佛说要“降服其心”,端正认识,“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

接着,佛列举所有“一切众生”,由此可见佛教的逻辑思维无比高明。

“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是以发生的方式来划分的,卵生、胎生好理解,湿生是指草履虫那样的单细胞低级动物,化生是指蛹化为蛾这样的生,还有天道众生都是化生,这样分类把六道众生都囊括进去了。

“若有色、若无色“,以是否有色身、色境(可方便理解为物质的身体与环境)为标准来划分众生。”有色“是欲界、色界众生,”无色“是无色界众生。把三界众生都囊括无余。

“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想”是以心取相,初步的抽象,形成概念(相)。“相”是主观的,译成“相”,当下的学者专家容易望文生义的理解为客观的,鸠摩罗什译成“想”本无此弊,但他怎能预见到后人的自以为是,以不知为知。“想”分两大类,“我想”与“法想”。“有想”,有我想、法想;“无想”,无我想、法想;“非有想非无想”,非有我想,非无法想,无色界天神就有无色天境界的法想。这样把三界含识众生都囊括进去了。

下面要紧的话来了:

佛说,大菩萨发愿一切众生“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现在的研究佛教的专家学者,几乎把入无余涅槃理解为证佛果,成佛了。我见过一本佛教简明辞典,就说阿罗汉证到的是有余涅槃,佛才证得无余涅槃。我读了《瑜伽师地论》才知道这说法是错误的。阿罗汉一样证得无余涅槃,只是要隔一世,证得无余涅槃是完成解脱道,证罗汉果;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才是佛果。心经说得分明:“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但我在撰写《心经摸象》时,还不明白这一点,以后出修订本时改正。

指出这一点是要说明,佛菩萨灭度众生,只能使其成解脱道,证无余涅槃,以后行菩萨道,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佛,只有众生自己去践行,佛菩萨只能帮助你,不能代替你,所以对解脱道还有四谛八苦十二因缘法可说,要证佛果就无法可说,“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理化博士可以培养出来,得诺贝尔物理化学奖的杰出人才不是可以教出来、培养出来的。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金刚经要说的就是在简明的道理。惠能闻金刚经开悟,所以他告诫徒众,不要心外觅佛,要皈依自性佛,明心见性(明心之虚妄,见性之真实)。就像学太极拳,到处去访明师拜名家是没什么用的,还要自己去苦练去感悟,何况是学佛,了生死。

“降心分”讲认知,所以主要校量布施功德,比较法布施与身布施、财布施的功德。

“生心分”所说菩萨是广义的菩萨,主要说初发心菩萨,华严经专门有一章颂初发心的功德。初发心不论层次果位,大心凡夫也可以发心,但一发心就上了正道,无论以后的道路多么漫长、曲折。退转,但终究会达到没目标。讲的是践行。着重不是客观的功德,而是主观的破法执。方法对头,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是 “生心分”的重点。

希望这条线索能帮助大家深入金刚经的堂奥。

拓展阅读:《金刚经》的破色相

“若人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明心见性的人观想也行,不观想也行,怎么样修都行。没有明心见性的人,如果你勇猛精进地观想,有百分之九十九要走火入魔!所以《金刚经》就要破相,观想的相也要破,能见到的相也要破。所以《金刚经》就是讲这个法,告诉我们着相是行邪道。

但我们更深一步来理解,《金刚经》讲:“若人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这也是邪法。对于破除藏教执相昧性,有它的进步性。然而对于《法华》《楞严》、一心三藏的法门,这又是菩提邪。

藏教的念佛法门叫执相昧性。以《金刚经》为代表的通教,叫执性昧相。但其实我们看到,《心经》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相和性是一个东西。所以如来藏大法,我们看到的听到的都是真的,不需要去观,不需要想,你也不需要破,你破它干什么?天地万法都是一个人一个念变现。所以有人破《金刚经》是这样破的:若人不以色见我,不以音声求我,是人也是行邪道,也不能见如来。是不是啊?我们真心本来面目既不是色,也不能讲不是色;既不是空,也不能讲不是空。

就像这只手掌,藏教就是以手掌见,他见不到拳头;通教呢,他只见拳头,观想拳头,眼睛看不到拳头,还心在这里想,所以心里把这个手掌,虽然还在,就把它破掉了。其实要照圆教来讲,手掌当下就是拳头,拳头当下就是手掌,你要观干什么?懂了就行了。明心见性,大根机之人几分钟而已,几句话而已就能开悟,根基再差再差,一年半载读印广法师的讲记,也能明心见性。

一旦明白了什么是阿弥陀佛,你说什么什么以色见我、不以色见我都是废话!怎么样见都行,以色也行,不以色也行。什么都不修也行,连呵祖骂佛都成佛!你如果不明心见性,你以色见也见不到,你不以色见你也见不到,见的都是假的!什么色?什么性?讲白了就是一个人一个念变现。这个法我反复强调多少遍了。

以我们看到的听到的天地万法来打比喻。没有哪一法不是阿弥陀佛,没有谁不是谁,你去分别什么?你去妄想什么?你去执着什么呀!我们执着了今生今世的父母对我们恩重如山,你可知道生生世世的父母对我们都是恩重如山啊!我们谁没有做过猫,谁没有做过狗啊?我们生生世世的父母在哪里啊?这就是如来藏!那些都是我们变现的,果真明白这个道理你还要修吗?你还要证吗?你还会去破戒犯戒吗?你还会去伤害别人吗?人人明白这个道理,哪里有世界大战?哪里有瘟疫?哪里有地震?哪里有火山爆发?火山爆发、瘟疫、地震都是由众生不平等的心所造成的啊!所以我们想一想,谁不是我们生生世世的父母?你总不能就为了今生今世的父母和儿女,而把我们生生世世的父母和儿女丢到一边啊!我们要感恩佛陀,让我们开智慧,让我们发现自己的良心,发现自己的良知。我们这一代人任重道远哪,挽救佛法,救国救民救众生。

为什么历史上有那么多英雄人物舍生忘死?那些人都是再来的菩萨!佛菩萨生生世世现各种相,是他们自性来显现,不为自己只为别人!所以我们特别讲,弘扬传统文化的同修,要把他扩大到所有的人,所有的畜生,所有的泥巴瓦块。要全心全意用我们自己的生命来供养一切众生。现在传统文化已经变成了个别人在那里沽名钓誉的手段,借以升官发财,看样子是行善积德,实际上是野心和贪心越行越大!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