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的基本知识

文章 2019-07-11 12:06:47 1个回答   ()人看过

金刚经》全文没有出现一个“空”字,但通篇讨论的是空的智慧。《金刚经》就是围绕佛陀对此问题的解答而展开的。以下是《金刚经》的基本知识,一起来看一下吧。

1.无为就是:有所作为,但不以此作为而生我有所作为的满足念头,认为这是自然而然的事,即是无为。

2.佛教修行方法:先破“我见”及自我己见,“我见”错误几率比较大;“人见”,客观的评价,这个比较正确;“众生见”,一切在众生眼里都不算什么;“寿者见”,人生如白驹过隙,对时间来说,时间太宝贵,干什么都是浪费。

3.释迦牟尼在教人们成佛,善良的人在教我们做人的道理,这些人和佛祖有什么不一样呢?对于善良的人给我们正确的意见我们应该信任并去奉行。

4.唯心注意是我以什么什么终日为真;唯物主义是我终日以什么什么为真。唯心主义是把一切看做心外之物。

5.看了《金刚经》才知道,《金刚经》在说我们能达到什么境界,我们是什么——我们即是永恒。还有对于某些事,不要太执著;读《金刚经》可以使我们的内心更加真、善、美。

6.佛教是积极的,《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生其心就是对某些事情应该有积极的看法。对大家来说如何解说佛法呢?解说佛法那就有人信,有人不信,因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有为与无为相对)——在所有人的心中《金刚经》是真理,但在某些人的心中不是永恒的真理,应该像如来一样以这样的心态讲佛经:讲佛经时,不为外物所动,不动是非心念,不动执著心念,不动任何心念。

7.“彼非众生,非不众生。”就是说:众生及佛,佛及众生,只是心态变了一下。

8.“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很多人都想见到如来,如果太执著,就会生成烦恼心,这样是不好的,不能心生清净,如来又是清净者,所以不能见到如来。

9.读《金刚经》到这个时候使我明白了:世间的一切都是有一个名字。有时候人们心中执著的相,只是虚妄的相(有时候又会被相所迷惑)。应用心体会这个名字(相)后面的本质。

10.菩萨摆脱了四相,是因为他包容了四相,包容了四相后他们即是一体,对四相就没有了分别心,就没有了执著于四相的心。庄严佛土亦是如此,包容了世间一切不庄严的事,及得庄严佛土。

11.佛祖为什么要拈花一笑:佛祖怕众生执迷于佛法不悟,故拈起一朵花来比喻“一花一如来”而不讲佛法,让众生放下对佛经的执著,让众生知道佛在心中,从佛经上是无法悟道成佛的。所以如果众生心里有佛,那么众生即是佛。(众生是没有得道的佛)。

拓展阅读:《金刚经》的精髓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金刚经》的精髓这一观念,在我心中已定论了很长一段时间了。自从有了这一认知以后,一想起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就想起《金刚经》,反之也同样。很长一段时间来,一上座心底就起“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话头,就连有时上街,心中也不时要生起“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念头,久久不放。为什么我对《金刚经》有如此提要,将“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视为其精髓?我是这样体会的。

从经的形式上看,《金刚经》全长不达万字,然佛在经中直接说到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地方不下20处。如此并不显长的一篇经文,佛为什么屡屡说及这些言语呢?是随意的重复吗?显然不是,必定有其深刻的含义。这使得我不得不着重这几句经文,并着力去思索。

从经的内容上看,细读《金刚经》,面对一千二百五十大比丘,佛反复强调我相,人生,众生相,寿者相,再细晶经文,全经的理论基本都是在阐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教理。譬如:“不住于相”、“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如来不应此具足诸相见”,“不生法相”等等。尽管种种表述不尽相同,但其实质都是在教诲弟子不要住相。而一切相中,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根本相。

从经的立意上看。读过《金刚经》的人都知道,佛在经中鲜明地指出,这部经是“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佛告诉须菩提,“当知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禅宗六祖也曾说过,《金刚经》“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小根小智人闻,心生不信”(《六祖坛经》般若品第二)。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佛在经中以最简明最直接的方式告诉弟子,佛与一切众生的差别,菩萨与非菩萨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是否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真乃一语道破天机。只可怜众生迷妄于相,难以置信。

从学佛的根本目的看。学佛人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佛理的掌握,正确认识世界,正确认识生命,从而创造一个完全自由觉悟的新人。佛在悟道之际就有“原来众生实平等无异,皆有佛性,能人佛不可思议解脱之境。如今却被愚痴妄想所盖,不见自性真心。”用佛悟道时的感叹来对照读《金刚经》,不难发现佛所指的“众生愚痴妄想”,实质上就是一个“相”字。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住一切诸相,即名众生。佛与众生仅一“相”之隔。推倒这堵“相”墙,化掉这堵“相”障,佛与众生一体相通。如何做得到这一点?从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处着力。这是一切学佛人的根本着力点。

其实,我们久读《金刚经》,心中就有这样一个感知: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恰如一条束缚众生的锁链。正因为有这条无形锁链的牵制,使得众生只得在六道中迁流不止,运转不息。要解脱六道的桎梏,唯一的出路也就是根除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我想,无论学佛人读的什么经,修的什么法门,行的什么方便,破除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是必须的。在诸相之中,我相为首,为根。我相一除,其余诸相全无。我相一生,诸相自然应缘而起。故此,佛在《金刚经》中花大气力专讲我相之弊。如,“发愿度众生人无余涅槃,不能有我相。布施不能有我相等等。为什么有的人读诵《金刚经》,一念能生净信,何以故?也是无我相。即便已经修得佛果者,也不能有我相,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都不可有我相。除此之外,佛还以自身为教,说自己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时,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时如何无我相,正因为如来无我相,燃灯佛才予以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如来还教授道,但凡有我,如“我当灭度无量众生”,“我当庄严佛土”,“我有所说法”等等,都“是不名菩萨”。为什么呢?如来一语道破:“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这就是凡夫的迷障,被一个虚幻的“我”所迷、所困、所牵。于此,众生就只好在六道圈中打转,这正是一切众生的可悲可悯之处。

认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金刚经》的精髓,我以为对一个学佛人是极为重要的,特别是对居家学佛者,益处更为明显,她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有利于深解《金刚经》。《金刚经》的基本句式结构是,说是A,即非A,故名是A。如:“如来说三千大干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等。这种句式最为准确地表述了宇宙世界本体与本体之诸现象之间的关系。但世人读懂这句式的并不多,就连当代伟人毛泽东也曾问过赵朴初这个问题,原因在哪里呢?我以为关键在要知道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一旦放下我相,再去读经,那必定有新的体悟,对经义才可能深解。一个未学佛的人,必然见A是A,一个学佛人,知道一些佛理,得知见A非A,只有放下我相,体悟佛法的实相者,才透悟见A非A,故名是A。

二是有利于修行。学佛的目的在于了解宇宙世界包括生命现象的真相,由此做一个明明白白的觉者。学佛是需要修行的,修行是需要花时间的。但居家学佛入学习、工作、生活的负担较重,特别是处在当前市场经济初步兴起时期,人们的生活、工作节奏都十分紧张,要挤出一些专门时间来修行,必然有一定困难。但我以为只要时时处处牢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就可以处在一个大的修行之中,就可以无论处在什么环境之中,都能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认识时代,从而随缘生活,正确处理自身所处的一切际遇,就能行往坐卧皆在学佛修行之中,别有一番天地。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