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金刚经》偶得

文章 2019-07-11 13:24:09 1个回答   ()人看过

金刚经》可以说是佛教史上影响最大的经典,包含了大乘佛教般若学说的精华。下面是诵《金刚经》偶得,一起来看一下吧。

《金刚经》为什么说,在无量百千万亿劫中,每天用三条恒河沙子数那么多的身命布施,或于无量阿僧祗劫供养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或以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聚持用布施,其福德皆无不如听闻读诵演说《金刚经》?为什么说诵持《金刚经》仅仅一四句偈,其福德就超过前者百倍、百千万亿倍、乃至一切不能比拟的倍数?

这是《金刚经》在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吗?非也!这是毫不夸张的真实语、不诳语!为什么呢?答案仍在《金刚经》中:“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这就是说,如果认为福德是实有其性的,而著相修行,那福德就落于多少相对的二元对立之中,纵多有限,终归梦幻;若能了知福德即非福德性,福德本无,万法本空(自然包括一切因缘及空亦空),如赵州茶、云门饼、老僧鼻孔、狗子佛性,一般皆无,而修善法,所谓善法,亦非善法,那福德之“多”,就超越了多少相对的二元对立,成为绝对的“多”,不可思议,无量无边无穷大的“多”。绝对的“多”与相对的多相比,结果如何呢!结果是超绝了一切夸张和比较:前者永远是后者的无穷倍,两者无法相比例,是真正的无比。

这就是“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的道理。所以佛法称为“法力无边”、“无量福田”没有丝毫的夸张。而无量福田、无量光寿、无上遍正觉、真如、自性、如来藏、毕竟空、缘起性空、无、法身、般若、涅槃等等,指的是一回事,即宇宙人生的本来面目,这本来面目一切具足,是个绝对的无穷大的大福德藏、大功德藏、大能量藏、大法力藏、大神通藏、大智慧藏、大解脱大自在大极乐藏,《金刚经》揭示了这一真理,受持读诵《金刚经》,当然必定会感得此自性之果,这是因果律之必然。所以《金刚经》说:“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云何名自力

禅宗特强调自力,那么云何名自力?依《金刚经》义,就是“如来说自力者,即非自力,是名自力”。可见这个“自力”,并非世情俗见习以为常、以讹传讹的与“他力”、“佛力”相对待的一己之力、个人之力,而是超绝自他生佛相对待的自性自觉之力。这是绝对之力,生佛不二之力。

强调“自力”修行,也决非世情俗见所讹传的就得不到佛菩萨的加持。恰恰相反,强调“自力”,因为最符合十方三世诸佛本怀,最相应于宇宙人生的究竟真理、本来面目,故而得到的加持力是最大的、无可比拟的,是一切世俗情见所执著之自他相对、我法纷然的所谓“他力加持”、“佛力加持”所无法望其项背的!这是法尔如是、本来如此的道理,与《金刚经》所说福德大小多寡之理是一致的。而诸佛如来称为同体大悲、无缘大慈,也正因他们是宇宙人生真理的化身、法的化身,他们又怎么会不加持禅门正见弟子呢? 得不到加持的只怕是那些执著世情俗见的人,以与真理不相应故。对于打着佛法旗号而大肆兜售“西北酆都”之恶法(柏林寺格应大师偈:“……众人们,齐抄近, 西北酆都往里进。光明大道无人走,遍地小道人抄近。”见《禅》1999年第三期《格应大师》),倒垃圾、泼脏水、下蛊毒者,诸佛如来必以加持力打扫灭除之,普贤菩萨行愿曰:“欲行恶法,皆悉不成!”

《金刚经》云:“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如来悉知悉见。”“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外,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这是世尊反复强调如来大力加持并授记于诵持者,何况悦乐佛心、自力参究的禅门弟子呢。

云何名次第

修行悟道,有无次第?依《金刚经》义,应当说:“若次第实有者,如来不说次第,以次第无故,如来说名为次第。次第者,即非次第,是名次第。”

譬如射击训练,有哪个教练会教运动员从一环打起,打不中一环不许打二环,打不中二环莫想打三环,四五六七、八九十环,亦复如是,前环不中,甭打后环?天下有这种花丽狐哨、瞎耽误功夫的教练么?不难想见,所有的教练都是从一开始就告诉运动员说:“射击的目标是十环,切莫退而求次!必须从一开始就瞄准十环,心、身、手、眼,必须念念与十环相应,这样的一朝一日,你才能‘砰”的一声,亲身体验射中十环的滋味,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学佛参禅之道也是如此,一地十地、初重牢关,无非是虚梦中阶梯,何曾实有?犹如一环十环,貌似射击之次第,实乃激发兴趣、检点功夫,虚设方便罢了。所以祖师们从来都是教人“菩提自性,本自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拓展阅读:《金刚经》大义

说起《金刚经》,就一定要知道还有那浩瀚的,长达六百卷的《大般若经》。《大般若经》的宣讲经过了漫长的二十二年时间,前后在四个地方,分了十六会进行。这段时间在历史上也被称作佛陀的二转*轮时期。“般若”被喻为佛教的三乘之母,是佛教里成就无上佛果的独特智慧。《金刚经》便是取自于《大般若经》的第九会,第五百七十七卷。

《金刚经》在我国共有六种汉译本,这些译者分别是姚秦的鸠摩罗什法师、元魏的菩提流支法师、陈朝的真谛法师、随朝的笈多法师、唐朝的玄奘法师和唐朝的义净法师这六位三藏法师。如今流通最广的,也就是大家经常念诵的,是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因为他的翻译,行文优美流畅,读起来朗朗上口,所以被广大信众所喜爱。

《金刚经》的全称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在唐玄奘法师的译本中还加有“能断”两个字,用来比喻般若的坚韧锋利,势不可挡。而“金刚”两个字则比喻般若的坚固永恒,和完美至极。

整部《金刚经》是在慧命须菩提尊者和释迦牟尼佛的问答对白中展开的。我经过这些年的研读,发现《金刚经》的义理主要是围绕着两条线索而逐层展开的。第一条,我相信大家都知道,那就是对须菩提所提问题的直接正面回答,也就是菩萨的用心和行为应该是什么样的;第二条线索是从侧面分析,我们和菩萨、和佛存在着差距,原因何在。

我们先说这第一条线索,既然是对问题的回答,那就让我们先温习一下,须菩提尊者到底在一开始问了什么,这很重要。须菩提问的意思是这样的,因为他看到,诸佛如来非常重视,也经常赞叹所有的菩萨们,所以,他现在要代表所有声闻缘觉乘的修行人,包括凡夫的修行人,请求佛陀进一步详细开示,菩萨的用心和行持究竟有什么样的与众不同,这也就是经中所言,“菩萨应云何住,云何降服其心”。这个核心问题和对它的回答就是整部《金刚经》的灵魂所在。这个问题前后出现了两次,分别是在第二分和第十七分中。

紧接着这个问题,释迦牟尼佛在第三分和第四分中立刻就给予了明确而简捷的答复。第三分中佛是这样回答的,“菩萨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无量众生已,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在第四分又是这样回答的,“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我们看,第三分和第四分的这两种方式的回答,其实说到底是一个意思。第三分先说菩萨发起度众生的无量善行,再说他们无众生实度的不住于相;第四分则是先说菩萨的不住于相,再说他们同时会行布施等一切善法。由此,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心不住相和行度众生的善法这两大要素的同时具备,是菩萨心和菩萨行的根本特征。换而言之,也只有菩萨才能够做到,既消灭了一切妄念有相,身口意不再发起任何妄想妄行;同时,他又不会懈怠,而表现出孜孜不倦、马不停蹄地为度众生而做着种种善法。

为了进一步说明菩萨的这个特点,我们来把菩萨和其他的修行人之间做一个简要的对比。先说凡夫修行者,虽然也在遮止恶行,努力地做着各种善法,但是他们并没有通达无我真义,所以,不论他们是为了得福报,为了高兴,还是为了成佛,他们刹那刹那的起心动念都还没有摆脱受妄念的支配,都还属于有为法中的修行。

再看声闻缘觉乘中那些悟了道的圣人,他们通过定慧的修持,证悟了空性,也就是心不住相的另一种说法。但他们了解的空性并不彻底,也只是刚刚好把三界六道、这凡夫生命世界中存在的所有精神和物质现象空掉了,所以,他们可以不来这里投胎了。他们是佛法的受益者,但路还远远没有走完。要知道,小学毕了业和真正考上博士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同样,出离了六道轮回,和最后的真正成佛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总之,他们是初步地达到了不住相的境界,但却没有发起度众生的善行。可见,还是只有菩萨才会既不住于一切相,又全力以赴地为度众生而做着一切善法。

除了第三分和第四分,在后面的经文中,佛也重复做了几次回答。在第十分中有:“须菩提,诸菩萨摩阿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在第十四分中有:“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应生无所住心。”“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心不住色布施。”“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在第二十三分中有“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些都是围绕着本经两次提出的“菩萨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这个根本性的问题而作的正面回答。不难看出,菩萨以通达无我真义在积极地做着红尘中的度生事业,这便是菩萨心灵的真实写照。

那么,一开始我们说到《金刚经》还有第二条线索,那就是,我们不能够像菩萨一样堪称佛子,直接成佛,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在第五分中有很关键的这样一句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可不要小看这一句话呀,这里说的可是见真如来啊!也就是说的真实意义上的成佛啊!那反过来说,如果修不到成佛,那就一定是因为没有见诸相非相,或者是虽然非了相,但非得不够彻底。《金刚经》下来的内容中,用了大量的篇幅在讲这个道理。从第五分到第十分,对我们用全部身心皈依的佛法僧三宝进行了逐次破解。第五分有“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这是破的我们意识中的佛的圆满身相。第六分中有,“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第七分中有,“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第八分中有,“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这三分都是在破除我们以为的佛法那固有的法相。下来的第九分是破除了声闻乘中,从须陀洹到阿罗汉的各个圣贤果位的实有存在;第十分是破除了大乘中菩萨果位的实有存在。这两分都是在破除我们以为实有的僧宝相。至此,由佛法僧三宝构建的圣教体系被驳斥一空。可见,不论是凡是圣,只要有一相留存在心中, 都无法得见真如来啊!所以,在这条菩提道上,先依法而行,最后离法所见,方是真见啊! 正所谓,无驻足处且驻足,方能得到般若妙趣的真传啊!

总的来说,《金刚经》中的否定词语出现了百余次之多,不是“非”字,就是“无”字、“不”字和“否”字。还有“佛说何物,即非何物,是名为何物”,这样结构的句子共出现了二十多次,也都是围绕着“诸相非相”这个总的原理而展开的例证说明,而这些非相的假名,则只是佛菩萨们自在游戏于凡夫水月坛场之中的方便罢了。《金刚经》的高妙之处便在于不以高法而自居,任何虚虚实实,有有无无的道理,甚至包括佛法真理的本身,在这里也都没有了落脚之处,所以才得以深谙三世诸佛那不可思议的深远意境。

最后,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金刚经》义理的两条主要线索。第一个是正面回答须菩提所提出的问题,告诉我们菩萨是怎样用心、生心和修行的;第二个是从侧面说,如果不能像菩萨一样心不住相而行一切救度众生的善法,那究其原因,还是没有将破相进行到底,没有将最后的空相也破掉,所以罗汉们就不能够天大地大地行动起来,就不能证得十方圆满清净的无余涅槃。

我希望通过对《金刚经》脉络的梳理,能让我们对《金刚经》有一个更新更深的认识,愿我与在座的大家在《金刚经》智慧的加持下,早日共登无余涅槃的彼岸。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