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的关键句及其释义

文章 2019-07-11 14:29:34 1个回答   ()人看过

金刚经》说一切化为泡影,一切就是说智慧的金刚,切断金刚。以下是《金刚经》的关键句及其释义,一起来看一下吧。

《金刚经》中的关键句

在《金刚经》中,释迦牟尼佛说: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意思是说:发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菩萨们应当这样生起清净心:不应当执迷于色而生心,不应当执迷于声、香、味、触、法而生心,应一无所住而生起清净心。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是约在《金刚经》经文的三分之一处。当年还是柴夫的禅宗六祖慧能到客店送柴,听客人诵经到此处,他就猛醒,直奔黄梅,见到五祖弘忍。五祖叫他作务,他说:“阿那自家日生智慧,不知更作何务?”后五祖专给他讲此经,又到此处,慧能当下大悟,他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五祖便付衣钵。五祖开始用《金刚经》教导大家,到了六祖以后,《金刚经》就成了家喻户晓的经典了。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金刚经》的“心中心”。明代高僧蕅益大师说:“金刚般若大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语,足以蔽之。”也就是说,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可以包括《金刚经》的全部玄义。蕅益大师又说:生心无住非二,“唯无住故生心”。《金刚经》中又云:“应生无所住心。”“应如是生清净心。”故知所生的心,即是清净无住的心。

“心无所住”,是一般人很难达到的高层次境界。

唐代有个三藏法师自诩有“他心通”的本领,他来到高僧慧忠禅师面前,想一展神通。

慧忠禅师谦和地问他:“早就听说你能够看透他人的心迹,确乎如此吗?”

三藏法师颇有些得意地答道:“只是些小小伎俩而已!”

慧忠禅师于是起心动念,想了一件事,问道:“请看老僧现在身在何处?”

三藏法师运用神通查看,答道:“高山仰止,小河流水。”

慧忠禅师微笑着点点头,将心念一转,问道:“请看老僧现在身在何处?”

三藏法师又运用神通查看,答道:“禅师怎么去和山中猴子玩耍去了?”

慧忠禅师面露嘉许之色:“果然了得!”称赞之后,随即一切心念收起,反观内照,进入甚深禅定境界,无我相、无人相、无世界相、无动静相,心中一无所住。

三藏法师神通过处,只见青空无云,水潭无月,人间无踪,明镜无影。

三藏法师使尽了浑身解数,天上地下彻照,但对慧忠禅师的心迹了无所得,一时不知所措。

慧忠禅师缓缓出定,笑着对三藏法师说:“阁下有通心之神力,能知道他人一切去处,好极!好极!可是却不能探察老僧的心迹,知道这是为何?”

三藏一脸茫然地摇摇头。

慧忠禅师笑着说:“因为我彼时没有心迹;既然没有,你如何能够照察得到呢?”

人生为什么有很多痛苦,因为我们有太多的欲望,太多的执迷,心为物役,心为情役。痛苦是因为我们心中执迷的东西不能得到,或者得到了之后要失去。《金刚经》中说:“若心有住,则为非住。”只要内心还有一点执著和贪恋,都会成为轮回堕落的原因。真正的清净心是无有一丝挂碍。《心经》中说:“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内心清净,无牵无挂,才会无所得,也无所失,彻底解脱一切痛苦。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初成道时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这就直指众生的本心与十方如来的妙明真心无二无别。既然是这样,那为什么众生又在昏昧颠倒之中呢?那就是世尊当时紧接着说的“唯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只因众生执人(人我执)、执法(法我执)着一切相。妄念相续从无间断,所以虽有真心,但不能显现。也就是不能证得。所以《金刚经》首劝人们离相无住,若能生无所住心,便离一切垢染缠缚,便是清净心,即是妙明真心。

无住而生心,功德殊胜,不可思议。生心与不住不二,故可终日生心终日无住,终日无住终日生心,此实深契不二的大乘菩萨境界,不是凡夫与阿罗汉缘觉等所能了知。

明太祖朱元璋建国后,赐给五台山碧山寺方丈金碧峰禅师一个紫金钵,很珍贵。金碧峰禅师也非常喜欢。

金碧峰禅师入定功夫非常了不得。有一天,阎罗王派小鬼来抓他,却到处找不到。

小鬼问监斋菩萨,金碧峰禅师哪里去了?菩萨告诉说在房间坐禅,但是小鬼就是找不到。

菩萨教小鬼一个办法,说禅师最爱那个紫金钵,你去敲敲它即可。

果然,金碧峰禅师听到敲金钵声,动了念头。这念头一动,无常鬼就看到了,铁链过去就将他给绑住了。

金碧峰急中生智,对小鬼说:“麻烦你给阎王老子说,过七天后再来找我,我把事情安排好了跟你去。”

无常鬼听信其言,放了他。

待无常鬼走后,金碧峰禅师立即把紫金钵摔破,不再为心里有这一念爱好放不下而挂念了。

金碧峰禅师于是七天七夜大精进禅定。七天限期到了,无常鬼再来找金碧峰,却怎么也找不到他。只看到金碧峰禅师在墙上留的几句话:

若要抓我金碧峰,除非铁链锁虚空;

若能锁得虚空住,再来抓我金碧峰。

佛把众生分为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罗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六道是因自我心中的善恶净垢而上下流转不停:心若为善,便是天堂;心若守规矩,就是人的境界;心若起了嗔恨,就是阿修罗;心若起杀、盗、淫的恶念,便容易堕入地狱;起了贪念,就是饿鬼的境界;心若乱节无伦常,将来就会落入畜生道。这六种境界都是由心所造,心也因此受外界所转动而无法解脱。所有的痛苦和堕落,皆由每个人内心有各自牵挂的“紫金钵”。

心为什么会被境界所转?简单地说,是因为不能生起真正的清净心,有贪、嗔、痴三毒的垢染。心中若有贪念,境界一现就很容易被它迷惑。贪色的人就着迷于男女欲望,有些男人看到漂亮的女孩就忘了自己,极易被女色所迷;轻者引来家庭不和,重者会因而倾家荡产,更严重的会因色而引起欺辱事件。一个心念清净的人,怎么会被女色迷误而干出蠢事来呢?

再比如很多人贪财。其实财不转人,而是人心自转。如一堆白银,它本身虽是银光闪闪,但其物体自在,只是人心自贪迷。心如执迷于财物,则轻者会引发内心的烦恼,重者导致精神失常。比如现在玩彩票、玩股票的情形,常听说有人为了彩票而精神错乱,或为了股票的跌停而精神失常,有的甚至于跳楼自杀。如果他内心清净无所贪求,会导致这样的人生悲剧吗?

人们常说:“色不迷人,人自迷;财不害人,人自害。”一个内心清净的人,把财、色、名、利等看得很淡薄,永葆一颗“无所住”的清净心,把心力运用在利益他人上。

北宋永明延寿禅师所著的《心赋注》曰:“无住心体,灵知不昧。”又云:“心常寂是自性体,心常知是自性用。”《华严经》中说:“彼心恒不住,无量难思议。”当一个人真正拥有一颗一无所住的清净心,不执迷于任何事物,才能使心获得彻底的解放,使心释放出不可思议的能量。

拓展阅读:如何利用金刚经来修行

修行者证到什么果位与境界,不学、不懂者当然不知,若有懂得佛所说之法,当然知道所证得的境界是什么境界。但证得的境界不是提那个名相如须陀洹果,而反过来要认知自己内在心地习性之现象,到底习气是清净多少了呢?

所以持诵《金刚经》者,当要观察内心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入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时有无再染着,若已能不入色、声、香、味、触、法中,那是有点样子了,但有点样子不就是等于须陀洹果。因佛陀说一次证得还不算是证得,当您闪神、失神时,压力大、身体有病时,可能使六根入六尘又染着了,所以是未真究竟证得。

故佛说修证过程中,对法要能不忘失、要令增长、要达最后究竟圆满;所以经过长时间锻炼后,任何状况下都能不入流,这才是真正得须陀洹果者;但就是证得此果位者,也不能心里有须陀洹的名相存在,只要知道我可能在任何状况下都已能让六根可以不入流了,不入六尘而染着了。

经云:「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