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儒者我的父亲梁漱溟阅读训练及答案

文章 2019-07-11 15:09:06 1个回答   ()人看过

逝去的儒者我的父亲梁漱溟(节选)

梁培宽

反右的时候父亲幸免于难,可他早成了反面教材,在政协大会小会上常成为批斗的对象。父亲从不为这些事情苦恼,仍专心从事自己的著述工作。但这毕竟不是一件令人舒心的事,有时他也会因此失眠。此时,他责备自己修养不够,不该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

173年10月开始的批林批孔运动又将父亲卷入了一场巨大的政治漩涡。在政协学习会上,人人要表态,唯有父亲一直沉默不语。可是不表态就是一种表态,沉默是不允许的。会议主持人三番五次动员,要他亮明自己的观点。因要求保留意见不被允许,从174年1月开始,父亲动手写文章阐述自己对孔子的看法。

174年2月,父亲作了《今天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孔子》的长篇发言。在那批孔的狂潮下,他仍然捍卫孔子,替儒家思想辩护,无疑是件触犯众怒之事。父亲公开讲过我的态度是不批孔只批林,这引起了对他的大会小会不断的批判。174年9月23日,历时半年多的批判告一段落,主持人问他有何感想,父亲回答: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主持人勒令他解释。父亲说:匹夫就是独人一个,无权无势。他的最后一招只是坚信他自己的志。什么都可以夺掉,但这个志没法夺掉,就是把他这个人消灭掉,也无法夺掉。

我知道,在父亲内心深处,一直以不容自昧作为自律的底线。所以即便面临当时的政治高压,他依然具有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面对可能发生的任何结果。

父亲能在这么多年的政治风浪中泰然坚持下来,一直 ̄活到95岁,这让很多人觉得不好理解。179年,他写信给朋友: 一切祸福、荣辱、得失之来完全接受,不疑讶、不骇异、不怨不尤。这都是他多年来对佛学和儒学践履实修的结果。

对佛学的道理,父亲是老而弥笃。我们小时候跟他去寺院,从不见父亲拜佛、烧香,对他而言,最重要的是破我执、 忘我,如果一个人能忘我,不考虑个人利害得失,人的精神面貌就会有根本不同,很多问题就不成为问题了。

142年,父亲自日军的炮火下逃生之后9写过一篇《香港脱险寄宽恕两##儿》的文章,说我不能死。我若死,天地将为之变色,历史将为之改辙。因为这句话,他遭到了许多人的讥评,说他狂妄、口气大。我理解他还是出于责任感和使命感而发此感慨的,他曾说: 假如我所作所为,只求一个人享乐,那么我的安危只是我一人之事而已。他认为自己对整个中国文化甚至于中国前途,都有所见,甚至有责任。他的任务没有完成,所以不能死。

父亲信奉孔子的仁者不忧,因此他乐天知命。抗战期间,有朋友在桂林七星岩请他吃素席,饭后在一株小树下聊天,恰好敌机在头上盘旋下蛋,朋友吓得大惊失色,父亲却镇定自若地聊天。176年唐山大地震时,北京人都逃到户外,父亲却安居不动在居委会的再三劝告下,最后才有几个晚上到寓所后山的草地上露宿。

188年,父亲因肾衰竭住院。他认为佛家对生命的态度是不求生,不求死,顺其自然-S月11日他把我叫到床侧,示意有话要说。他说: 人的寿命有限。医生治得了病,治不了命。我的命已经完了,寿数就这样了。我问他还有什么要交代的。他只坦然说火化。

188年6月23日,父亲的人生大幕徐徐垂下,享年95岁。他弥留之际的最后一句话是我累了,我要休息

(选自《读者》27年第九期)

1.作者称父亲为逝去的儒者,综观全文,请指出父亲身上所具有的儒者特征。(4分)

2.人物传记要求真实可信,说说本文从哪些角度体现了这一特点。 (5分)

3.梁漱溟说我不能死。我若死,天地将为之变色,历史将为之改辙,许多人认为他狂妄口气大,你是否认同他们的看法?为什么?(6分)

参考答案:

1.重视内在修养,推崇儒家思想,勇者无惧,淡泊名利,当仁不让(或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仁者不忧,乐天安命(每点1分,写对4个得满分)

2.①多处直接引用传主话语、书信及其文章中的内容,真实可信。

②结合了传主所处的时代背景,材料详细而确实。

③作者是传主的儿子,对传主了解更为全面客观深刻。

(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3分,答对三点5分)

3.不认同。理由:①梁漱溟之所以发此感慨,是出于对整个中国文化以至中国前途的责任感和使命感;②体现儒家当仁不让的精神;③是建立在他对于民族文化的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我不认同狂妄之说。(态度1分,理由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3分,答对三点5分)

也可以认同。理由可从传统礼俗、人际交往或民族心理等方面思考和判断。(言之成理即可给分,评分细则同上)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