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应物《滁州西涧》阅读答案

文章 2019-07-11 15:09:27 1个回答   ()人看过

《滁州西涧》是韦应物的一首诗作。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韦应物《滁州西涧》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注释】

①滁州:今安徽滁州。②西涧:滁州城西郊的一条小溪,有人称上马河。即今天的城西水库。③独怜:独爱,一种对幽草的独情。④幽草:长在幽静处没人注意的草。⑤上有黄鹂深树鸣:树荫深处的黄鹂发出诱人的叫声。黄鹂,黄莺。深树,树荫深处。⑥春潮:春雨。⑦野渡:荒郊野外无人管理的渡口。⑧横:指随意飘浮。

【译文】

我只怜爱这河边生长那幽静的野草,树阴深处黄莺发出诱人的叫声。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只有小船独自横漂在河边上。

《滁州西涧》阅读答案

(1)诗中的“怜”、“深”是什么意思?{爱 茂盛(茂密)}

(2)诗的前两句“幽草涧边生”,是“___”景;“黄鹂深树鸣”是“___”景。(静 动)

(3)“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历来常被作为画题。请用现代散文的语言把这幅画面描述下来。不超过50字。

(春天的傍晚,雨急切地下着,河中的水漫了起来,一条小船孤零零地横在无人的渡口。)

(4)一个“急”字显出______,一个“自”字又显出无人之境的悠闲。

(天气变化之迅速。)

5、这首诗在情与景的关系上有何特色?试略作分析。

【解析】 诗里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诗的前两句是说:诗人独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流露着诗人恬淡的胸怀。后两句是说:傍晚下雨潮水涨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没有行人,一只渡船横泊河里。这雨中渡口扁舟闲横的画面,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引人思索。

【答案】 这首诗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诗人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无意居高媚时的黄鹂。郊野渡口一派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以及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6、这首诗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也有人认为运用了比兴手法。诗的前两句写自己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却无意于黄莺,表现出诗人恬淡的胸襟;而夜渡无人,水急舟横的景象里,蕴涵着一种不得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二:

(1) 诗的第一句表明了作者对涧边草的什么情感?最能体现这一情感的是哪个字?(2分)

情感: 体现情感的字是: 。

(2)后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这两句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3)人们普遍认为“横”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它好在哪里?(3分)

(4)这首小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1)喜爱 怜

(2)意象:春潮、 雨、 野渡、 舟自横 意境: 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设出一种孤寂、闲适的意境 感情: 作者自甘寂寞的恬淡胸襟

(3)“横”字用得好,从全诗看,因在“野渡”且又“无人”,故能“自横”,加上诗人当时闲居两涧的境遇,自然使他偏爱这寂寞“幽草”,符合他当时心境(2分)。

(4)反映了诗人厌恶喧嚣,寻求宁静的政治情怀和审美心态。(2分)

三:

1.这首诗从题材上看是一首七言绝句。(1分)

2.诗的前两句巧妙的引导读者以听觉来弥补视觉的不足,请加以具体说明。(2分)

黄鹂藏身于深树之中,(1分)是难以凭视觉直接看到的,(1分)只有凭听觉闻其声,才知道它的存在。(1分)

3.你以为这首诗中的那几个词体现了该诗的主调?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4分)

体现该诗主调的是‘‘独”与‘‘幽”两字。(1分)‘‘独”说明作者是独子经行在荒山野渡之 间,且与末句‘‘自”字前后照应,贯穿全诗。(1分)‘‘幽”字,意境深远,写黄鹂的鸣声,是为了衬托环境的幽静,如‘‘鸟鸣山更幽”,唐诗经常釆用这种反衬手法。(1分)俯看幽草,仰听黄鹂,这就把读者带入一个风景优美而寂静无人的野渡荒山。‘‘独”与‘‘幽”两字结合在一起,构成此诗的主调。(1分)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