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简单开示

文章 2019-07-11 15:22:53 1个回答   ()人看过

金刚经是佛教非常重要的经典,也可以说金刚经是影响中国禅宗道场的一部大经。下面是金刚经简单开示,一起看一下吧。

金刚经是般若部的一部经典,般若是什么呢?

就是通过事相的剖析,直趣如来藏性,直接开示如来藏性的一部经典。

金刚经诵持的时候或者我们修行的时候,就是功德非常非常之大。

为什么在金刚经上佛陀一直在讲诵持金刚经功德有多大,为什么呢?

因为通过诵持金刚经,能直指如来藏性,也可以说金刚经也是成佛的经典。

我在很多地方毫不客气的说过一句话,我们念佛求往生西方。

当我们完成了我们的心愿,真正的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

在那边不是没事干了,我们仅仅是个移民形式的,神识迁移到西方了。

在那边干什么呢?还要修 ,采取一切方式,修到一定的程度圆满的时候就是,证得佛果的时候。

那就是证得的金刚经的境界。

因为金刚经讲的是如来藏性,说到金刚经的特点,般若之经,

金刚经的经义就是金刚经后边的那四句偈语: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就是佛弟子应该这样认知它,应该这样去修学这样去体会它,最后体悟那种佛性,证得那种佛性。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一切有为法,就是指的一切事相,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合和而成的 ,因为它有生必然有灭,

这是一种规律,因为它是由因缘合和而成的。

而因缘最大的特点是,刹那刹那变化的,所以说一切的事相都是在潜移默化的变化的,

都会是失去的,都会是最后消失的,这是它的特点。

并且是一切的事相当体就是空的,当体是空的什么意思?

不是说这个杯子里边没盛茶叶,我这个杯子当体是空的,

有的人不理解了,不对啊,我看到茶叶了,当体是空的不是说里边装了东西,

而是组成这个杯子的因缘是很多因缘组成的,是刹那刹那在变化的。

比方说玻璃,玻璃首先有材料,首先要有材料,还得有材料的炼制方法和工艺。

这个中间可能用到火,可能用到炉子,可能用到水,这个火里边可能用到电,可能用到煤炭,

可能用到人的设计,可能用到模具,这一切一切都具足了,还得有一定的生产时间

这个生产时间也具足了,都完了,还得打包装 ,上彩 绘画,然后通过出厂,运输 买卖,

最后我们拿过来当茶杯用了。也就是说当下我这个茶杯,,它是玻璃做的,是由这一切因缘组成的

如果离开玻璃这个茶杯不存在,而玻璃本身不是茶杯,就是这个含义。

它可能是由一个姓王的设计师设计的,离开姓王的设计师的设计,我这个杯子是不存在的 。

但是,姓王那个设计师的设计规划,设计方案不是杯子本身,这个杯子可能是一个姓张的人贩运过来的,

用三轮砰砰砰砰拉过来的,如果离开这个姓张的三轮车的运输,我这个杯子也是不存在的,不会在这显现。

但是,姓张这个用三轮车运输的这个过程也不是杯子本身。

但是,这个杯子离开这所有的条件。

它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这样说,这个杯子,是由这些刚才列举的所有条件组成的。

这就是讲的杯子是空的,这就是当体即空,没有一个本来的杯子存在。没有玻璃就没有杯子,

没有人的构思没有杯子,没有生产工艺没有杯子,没有运输也可以没有这个杯子。

可是那一切条件都不是杯子本身,都找不出一个原本存在的杯子自我。

这个意思就是说的杯子是空的,而不是这里边有没有水,这是佛法的空,佛法的空叫空性,而不是空相。

特点是空的,没有本来的自我,所以佛教是一个最大的无神论者,没有我执,没有法执。

没有一个本来的我,没有一个本来的一个物存在,佛教是最大的无神论者。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所以刚才我用这个例子讲了金刚经的经义,开示金刚经,这个问题算是开示了一点点。

拓展阅读:如何运用《金刚经》于生活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再研究《金刚经》中佛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上面我已经提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逐渐在心中占了重要地位,可是好多年来,我总觉得这个观念对人类没有好处。我的疑问是:如果大家都觉得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虚妄不真,没有永久性的存在和价值,那么人为什么要努力、要奋斗、要争取上进呢?不但生活变成了没有意义,而且人类也不会有进步。

真如本性的显现

那天,我突然发现,我的问题不在“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的问题是没有将接下去佛说的两句“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连起来一同思维或观想。因此,我一直将重心放在“虚妄”、“不真实”、空无所有的“空”上,这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和我现实生活中的积极个性发生了矛盾冲突。

这次的突破,不但明白必须将此四句连在一起,不能断章取义,而且在理论上统一了“虚妄”和“真实”的矛盾。

为使各位更容易明白我的思路,我想先讲一讲我对了解“则见如来”的意义的过程,这是一个重要关键。而后谈一谈这次突破前与突破后思想上的区别。

各位,要真真得到佛法的受用,一定要您自己亲身体悟,所以闻了要思,思了要修,我今天贡献给各位的,只能说是一个引子。

我在年轻的时候,常听人讲,如来即是佛,是佛的一种名号。所以初读《金刚经》的时候,我把“则见如来”解释成“就看见佛了”。后来看大德们的注解及懂得一些梵文之后,方才晓得这种解释并不确当。

“如来”是印度梵文 tathagata 的中文译名。tatha 是清净不动的本性。中国古代的译经大德找不出一个中国字可以完全和tatha的意义相同,很善巧的选用了一个“如”字,所以这清净不动本性也叫真如。agata 是来去的来。所以,“如来”的意义是说佛从清净不动的真如本性中所显现出来的一切功德,将这名词用来代表佛的性德,所以也可以用这个名词来称呼佛。

这样一来,意义就完全不同了。“则见如来”并不是用肉眼看见佛,而是显现清净不动的真如本性。所以,这个“则见如来”的“见”字,读作“现”,其意义也是显现的现。

什么叫做清净不动呢?《心经》中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即是清净不动的描写。换句话说,在清净不动的本性中,没有相对比较或对待的观念。

因此,“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是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感觉到的一切相对比较的物质和观念,都是虚妄的;但如果我们了悟了这一切都是虚妄,不加执着,我们的清净不动的真如本性,即时显现;这清净不动的本性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去、恒久长在的,如果用人的言语来表达,它是真实的。所以,这四句要一气呵成。

有了理论上的建立,各位就不难看出我在突破前和突破后的区别。

虚妄、真实都是假名

简单的讲,在突破前我心中是充满着虚妄和真实的矛盾,突破后,是虚妄与真实的统一。

在突破前,虚妄和真实是对立的。是虚妄即非真实,是真实即非虚妄。在突破后,了解“虚妄”“真实”都是人定的名词。虚妄即是真实,因为万法(虚妄)都是本性(真实)的显现;真实即是虚妄,因为自性(真实)能生万法(虚妄)。

在突破前,以“我”为中心,以“希望”为心的形态。如果我生病,我有不如意事,我不欢喜这些,我的心就希望这些都是虚妄;如果我得意,我满意,我欢喜这些,我的心就产生贪恋,而希望这些都是真实。

在突破后,仍以“我”为中心。如果我生病,我有不如意事,我不欢喜这些,我明白这些都是我清净不动的本性中显现出来的因因果果,所以都是真实的,我一切承当。在佛法的术语中,就叫忍辱。如果我得意、我满意,我欢喜这些,我明白这一切也都是我清净不动的本性中显现出来的因因果果,它们是不真实的,虚妄的,我不再贪恋。在佛法的术语中,就叫持戒。

我不再烦心这是虚妄呢?还是真实呢?我只依照佛在《金刚经》中所说的“如所教住”。住什么“所教”呢?“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应无所住”在佛法的术语中,就是智慧或般若,“行于布施”即是修福。

各位,我这第二次的突破,还只能说是在理论上的深入,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自如?还在尝试中,自知所差尚远,也不及前半篇向各位介绍的转变习气来得切实可行。总之,我和各位一样,虽都已经上了渡生死大海的船,但还在学习如何划船,还在摸索方向。几次的突破,只能说方向正确了一些,划船的技术纯熟了一些,但尚待努力精进,还希望各位多多给我指导启发。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