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与现代人生

文章 2019-07-11 16:38:31 1个回答   ()人看过

金刚经》对“相”的破斥是十分彻底的,指出对佛法也不能执著。下面是《金刚经》与现代人生,希望你能喜欢。

相信在座诸位对《金刚经》都很熟悉,《金刚经》在佛教中无不知、无人不晓。乃至社会上,人家只要提起《金刚经》,就知道是佛教的经典。提起佛教,人家就知道有《金刚经》。有些人或许根本不懂佛教,但他知道佛教里有部《金刚经》。你们以前在学校里或社会上,可能不知道有出家人, 但你们肯定知道有《金刚经》。为什么?历史课上学过,我国留下第一本雕版印刷物就是《金刚经》,是保存最早的。其实大家对《金刚经》很早就接触了。《金刚经》在佛教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我们现代佛教徒诵《金刚经》消灾、祈福,乃至家里有人过世,诵《金刚经》作为度亡之用。在唐朝时,出家人出家要考试,一个主科就是《金刚经》。所以说《金刚经》很重要。我们很多人都知道禅宗, 禅宗里五祖传六祖传什么?还是《金刚经》。《金刚经》真是很重要,它在社会上、在佛教里能有这么重要的地位,第一个原因就是《金刚经》在思想上很独特,并且它的思想有独到之处。它的独到之处在于它的般若思想,性空思想。《金刚经》的译本很多,现在流行的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他翻译的《金刚经》很精练,文字流畅,读起来朗朗上口。《金刚经》全文五千多字,南北朝时梁昭明太子将它分成三十二分。《金刚经》思想很多,今天我们不可能一一介绍,首先我们介绍一下《金刚经》的思想大义。

一、《金刚经》的思想大义

《金刚经》的思想可以用十六个字来概括,即:无相布施,无我度生,无住生活,无得而修。

1、无相布施

提到“布施”大家都知道,我们到寺院里,把钱往功德箱里一扔,那是布施;甚至我们买一条黄瓜、香蕉在佛前供养,那也是布施;在大街碰到很多穷人或者残疾人, 我们发慈悲心,放上一个铜板,那也叫布施。《金刚经》中的布施是什么呢?它讲的是无相布施。什么叫无相布施?就是三轮体空的布施。“三轮”可不是三个车轮。三轮中第一个是能布施的人,第二个是受布施的人,第三个是所布施的物。《金刚经》要求我们在布施时不能执著于这三样东西,要见到这三样事物的空性。这叫作“三轮体空”。为什么要讲三轮体空呢?因为我们众生第一个执著就是“我”。我们总是认为“我”是能布施的人,“你”接受布施者。一个香蕉我送给你,香蕉就是所布施的物。就是因为如此,就会在这三样事物上产生执著。我布施5块钱,你布施1块钱,我的功德比你大,因为我布施的钱比你多;香蕉买2斤比1斤要多。这就是执著。《金刚经》就是要我们破除执著。《金刚经》中讲:“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它说我们在布施的时候要远离这种种境界。有些人布施是为了求名,为了求利,或是为了自身的健康,这都是有相布施,就是说执著布施的相。佛教里讲有相布施的功德是有限的。无相的布施是不计较利益,不计较代价,更不存任何报偿的思想。这很难做到。就因为很难做到,我们才要去做,这才是很有意义的。因为我们要转变我们的观念,并非拿一点钱、拿一点东西给人家就是布施,我们更要布施掉烦恼,这是最主要的。布施几块钱不是很主要的,把烦恼痛苦布施掉,这才是至关重要的一点。今年在居士林里作讲座的时候,有一位居士很有意思。他说:“我出100块钱,那位居士出50块钱,我的功德是不是比他大一点呀?”我说:“如果你觉得自己的功德比他大一点,那你的功德可能要小一点。”我们的观点像梁武帝一样,他建寺度僧,做种种功德,然后问达摩祖师: “我有无功德?”达摩祖师说:“无功德。”这是因为我们执著一个“相”在里面。如果事物产生一个相,那么你就住在这个相上。花很漂亮,我们就停留在花很漂亮上。哪一天花凋谢了,我们就很伤感:落花无意人有情!都是因为我们执著花的相啊。《金刚经》的破相就是要破除这样的烦恼。它并不是说,万物都空了,天也空,地也空,花也是空的。好,我花也不种了,我现在也不拿花供养佛了。《金刚经》的用意就是破除我们做事情时的那种认识、观念,让我们转变过来。这样才是真正的“布施”。

昨天晚上有一个同学问到如何培植福田,我说要从布施中培植福田,我说其实布施并不是平常所理解的光拿几块钱的事情。其实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做到布施。我先讲一讲福田。佛教中的福田有两种:第一种是敬福田,就是说我们所尊敬的人,父母、师长、三宝是我们要尊敬的,我们孝顺父母,尊敬师长,供养三宝,这就是敬福田。第二种是悲福田,社会上有很多贫穷的、孤苦的、残疾的人,他们属于可悲悯的。我们去帮助他们,也是种福田。这叫作悲福田。参加希望工程、参加爱心运动,乃至参加志愿者运动,都是种福田。

布施种类有财施、法施、无畏施。财施就是别人需要我们在物质上去帮助他,我们用物质来帮助别人、解决别人的困难,那就是财施。第二个是法施,是用佛法来帮助别人解决人生问题、解决人生的疑惑。第三个是无畏施,别人产生一种恐惧或悲伤的心理,我们去安慰他,这就是无畏施。所以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是在做功德。功德不是需要你特意去做,我们每时每刻都可以做。我们在身口意三个方面都可以做到布施。首先布施要从心里面发出来,我们有一颗布施的心是最主要的。我们要同情别人,对别人慈悲,理解别人,然后从内在到外在,从身口两方面来付诸实践。语言很重要,我劝大家要在语言上多下功无。“良言一句三冬暖,恶口伤人六月寒”。为什么我们平时总是让别人讨厌?就是在语言上不注意。见到别人也没有好脸色看,别人以为你对他有意见了。我们应该有一颗欢喜的心,讲柔和的语言、欢喜的语言,让别人听得很高兴, 那你就是布施。别人摔倒,你去扶他一下,那也是布施。

还有一条讲讲布施的原则。佛告诉我们,布施的原则是不自恼、不恼他。我母亲信佛很早,她大概在二十几岁时就开始信佛,我受她的影响很深。我母亲信佛很虔诚,80年代初到处建寺院,很多师父到我们家里来住。我母亲不但带师父到我们家里化缘,还带他们到别人家里去化缘。母亲把家里的许多东西都拿去布施,钱啦,木材啦。每一位师父来她都给一点,有时候一天好几次。父亲回家发现有些东西不见了,这样的情况发生了很多次,他很生气。所以大家要了解布施的原则,不自恼、不恼他。我们没这能力,但我们要有布施的心;即使有这个能力,也要注意到亲人、朋友,因为我们不是独立存在的,我们不要使别人生烦恼。我们自己欢喜去布施,就不仅要使自己欢喜,还要使别人欢喜。佛经上讲:“令众生欢喜,则诸佛欢喜。”大家碰到这种情况要多多劝导。现在这种情况比较严重,我回去很多人向我告状,说:“我们家里人信佛怎么信成这个样子啊!”我说:“这个样子不好,你们要改掉。”他说“我做得很好啊,我天天做布施啊。”要学会正确的布施,要有原则性。佛教并不是说,你信佛了,什么东西都可以不要,你家庭可以不要、社会可以不要,你把什么东西都供养出来、都拿出来。佛教不会这样的。我们学佛要增进人生的快乐、增进家庭的幸福、增进社会的和平安稳。如果因为我们学佛,使家人烦恼,使朋友远离我们,社会也不稳定,那么学佛一点意义都没有。希望大家在今后几十年的学佛道路上要多多注意,这一点非常重要。我对这一点深有体会,我小时候也经常跑寺院。但是后来我发现,回家以后我母亲总是不在,老在寺院里。我们以后要注意这一点。以后我们会成家立业,成为别人的长辈,令下一代生欢喜心很重要。父母学佛了,如理如法,孩子跟着也会很欢喜,他会因为这下念欢喜种下善根。希望大多多注意。

我们还是回到《金刚经》里来。《金刚经》里讲无相布施,它劝我们要在日常生活里布施。我们虽然不能做到无相布施,但我们在布施时应该减少相的执著,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当然这很难做到,我们要慢慢去做,循序渐进,功到自然成,不可急于求成。

2、无我度生

佛教中讲发菩提心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奉献人生”的意思就是要度众生,这是用现代语言表达的。《金刚经》里说度众生要做到无我度生。“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就是说众生的种类有很多,有胎生的,我们就是胎生的;有卵生的,鸡就是卵生的;有化生的;有有色的,像我们有形体存在的是有色;还有无色的;还有一种有想,有思想的存在。十法界中,除佛界外,其他九界都要度化。要度所有的众生,这是发大心。怎么度?在寺院门口经常有很多讨钱的人,我们给他钱,这样并不究竟,我们度众生并不是说给他饭吃,给他钱用,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告诉他们道理,使他们能够产生一种向善的心,这才是真正的办法。《金刚经》里讲:“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大家都知道,涅槃是佛教的最高境界。我们要使他们明白佛法的道理、宇宙人生的真理,这是我们度众生的最主要目的。《金刚经》中又说:“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所以说《金刚经》很徽妙,它劝你去做善行善,它劝你要产生般若智慧。要真正地度众生,要无众生可度才是真正的度众生。这是因为我们凡陵在观念上产生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种种相都使我们产生执著。“我”是能度众生的人,“你”是所度化的对象,这种种都产生一种相,产生一种执著。就像我们平常在人际关系里面,我们讲,这是我的朋友,那不是我的朋友。为什么?这是因为你我之间产生一种差别。就是因为有这种差别,使我们的心量不能广大。你布施有相,布施有一个“我”存在,那么你布施的功德就大不起来。同样,度生有一个我存在,你度生的慈悲心就发不起来了。

为什么说我们发的是玻璃心而不是慈悲心?玻璃杯不是瓷杯,玻璃杯很容易打碎。有时我们发心发得很大,但发的不是恒心而是行心,我们的心一下子发起来,一碰到境界就不行了,就说算了吧。这一个算了吧,就倒退十万八千里了。就是因为有个“我”存在,他跟我是冤家仇人,要对他好太困难了。佛陀在经典中经常劝导我们,要以德报怨,不要以怨报怨。为什么?怨怨相报无了时。你跟他有意见,然后他跟你有意见,这意见永远也没有了结的时候。大家在学校里面,同学和同学间产生一点小矛盾,如果两个人中没有一个先去认错的话,那么两个人的关系一直都弄不好。两个人见面,远远地躲开了,没有勇气会面,说一声 “你好啊”。这句话平常很容易出口,但是在这时候,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发不出来了。这都是因为“我”的存在。度众生要做到无我度生。度众生要远离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佛说度众生,一要发广大心,要度尽所有众生;二要发无对待心,对事物容易产生对待心,有我有你有他,这就是对待,如果说无你、无他, 这就是发无对待心;第三个要发最上乘心,就是你明白的道理是最究竟的,不是枝末小节;第四是无颠倒心。有一个营员学佛很早,他的同事告诉他一些很颠倒的道理,其实就是一些离佛法较远的道理,听起来很相似。有些东西自己没有明白,就是不确切的,我们不能告诉别人这些道理。禅宗里有一个公案,有人问惟宽法师: “道在何处?”答曰:“只在目前。”“我何不见?”“汝有我故,所以不见!”我怎么看不到?因为你有一个“我”存在。他又说:“既有一个我存在,和尚你见到没有?”和尚就说:“有你有我,那怎么还能见得到?”他又问:“没有一个你,没有一个我,见得到见不到?”和尚答:“没有一个你,没有一个我,谁去见到?”这就是关于我跟无我的道理。平常我们总是认为,既然没有一个“我”,那么这个我有用没用呢?我叫圣凯,我还有其他名字,叫圣凯是我,叫其他名字是不是我呢?身体是属于我的,手也是我的,脚也是我的,眼睛也是我的。但是“我”在哪里?请大家找一找。坐禅就是参究“我”在哪里、念佛是谁。脚很痛,是不是我在痛?就这样一直参究下去。佛教讲的无我,是在指出我们认识上的一种错误。我们平常总是认为,我们的身体乃至这个外在世界都有一个自在的、可以主宰的东西。“我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人家白我一眼,我很生气,因为“我”被侵犯了。我们平常的种观念使我们产生了很多颠倒烦恼。

佛教讲的无我,指示我们一种真正的存在,一种境界的转变,它劝我们在对待上、在人我上摆脱种种束缚,使我们安住在无人我无对待上面。这是佛教说无我的真谛。就是因为这样,我们众生才可能超越自己,如果不能打破我的界限,就永远不能超越自己。你有一个我存在,你的朋友关系可能相处得不好。朋友侵犯了你的利益, 你很不高兴,就因为“我”的界限没有打掉。佛教讲的度众生,是心佛众生原无差别。一切众生,是我们心中的众生;一切诸佛,是心中的诸佛;一切万事万物,都在我们心中。

功课本里有句话,“自性众生誓愿度”。这是真正度众生的道理。因为众生是自性中的众生,是我们心中的众生。只有这样,才可以“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才能符合般若空性的道理。

3、无住生活

无住生活就是在生活中不要迷执五欲六尘的外境,在衣食住行上不要贪著。《金刚经》说:“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住原来是停留的意思,引申出来是执著的意思。我们在生活中很容易产生执著,就因为我们停留在一个境界上。《金刚经》讲,我们要无住生活。生活在五彩缤纷的世界里面,我们很容易产生执著。如果说我们住在名利里,那么就是执著于名利,名利变化了,就会很苦恼。我们住在爱情上, 就被爱情所迷惑,爱情变了,我们很苦恼,就是因为产生一种执著。无住生活并不是叫我们不要生活,而要我们生活得更好。这就是佛说“无住生活”的目的,这主要是改变我们的思想和态度。有句话:“犹如木人看花鸟,何妨万物假围绕?”就是说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一种态度,不要随外境而转,心不要为外物所扰,要境随心动。

宁朝理学家有二程:程颢、程颐。兄弟二人的性格差别很大,程颢的性格比较随和,他的心胸很宽宏,度量很大;程颐的性格很刚毅。有一个故事,两个兄弟参加宫廷宴请,朝中男女欢笑歌舞,生活浪漫奢侈,程颢很随和,参予各种娱乐活动,同他们一起作乐。弟弟没有参加,他觉得哥哥太不像话。他心中一直放不下,过了好几个月,终于忍不住问哥哥为什么参加那些唱歌、跳舞,那样是否有违他们的本性?程颢说:“宴会结束时我就已经忘记了,你现在还没忘记,多累呀。”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明白,人生不能没有生活,我们要在思想上、观念上有真正的超越,这才是目的。有句话叫作:“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春天我们去赏花,但是没有一片花沾在我们的身上。《维摩经》里有天女散花的故事,维摩诘居士演说经教,天女散花供养。这些花散在佛菩萨的身上,抖一下就掉了。散在居士、阿罗汉的身上,就怎么抖也抖不掉。这是因为菩萨的心证得空性,就不会执著,花是空的,自会随风飘落。阿罗汉想,这个“花”不符合戒律,掉在身上怎么行,就赶快拍, 却怎么也拍不掉,这就是因为执著。我们就是需要这么一种生活态度。无住生活应该是一种最美好的生活,大家今天之所以来参加生活禅夏令营,就是为着这个目的,学会一种生活态度,改变我们过去的生活态度,这也是我们夏令营的意义所在。这种生活态度需要我们在生活中体验,只有在生活里去提升,我们才能学会这种超然物外的生活。这就是佛在《金刚经》中说无住生活的重要。

4、无得而修

《金刚经》告诉我们,要无得而修。无得才是真得,无得而修才是真正的修行。《金刚经》中讲:“复次须菩提,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金刚经》开示我们要建立这样一种修行理念。我们平常总是认为我们在修行,我们在修行上也产生一种执著,有些人修行很执著,大家可能见得比较少。广化寺藏经阁上有一位老修行,整天很少下楼,总在藏经阁上看藏经。他不希望受到别人的干扰,这是因为他有一种修行道德, 这种道德使他有这种想法,看到我们不修行很着急。他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他的执著很大。无得而修就是因为我们在修行中会产生一种执著。《金刚经》中讲,要做到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奢者,修一切善法。修一切善法,还要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你能做到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你还要修一切善法。这二者是二轮并行,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修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金刚经》。在修一切善法之上,要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这样才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这是因为我们的心跟佛一样,我们的自性跟佛是一模一样的,一切诸佛是我们心中的诸佛。我们成佛了,我们才是得到一个真正的自己。

我们修行修什么?修的是我们心中的一些染污,恢复我们本来的面目,即禅宗中讲的“本地风光”。只有真正地悟到本地风光,认识本来面目,这样才是真正的修行。只有无得而得才是真得,无修而修才是真修,无证而证才是真证。平常我们认为无就是什么都没有是不对的,“无”并非没有。佛说:“无用之用才是大用。”一个人看起来很没用,但他有他的价值,往往是我们认识不到的。《金刚经》中的这个“无”、这个“空”,它看起来是一无所有,其实它很有用,这个空其实是有。

今天比较热,我送大家一句话:“安禅何须山水地,灭却心头火自凉。”大家要用这句话来抵抗外界的热气。

二、《金刚经》的空与有

1、空与有的关系

我相信大家对空与有都有所了解。我们平常说的空与有是否与佛教中的空与有一样?佛教称空、无相、无著,是三解脱门。真正的空和有是什么?花是有,这是什么样的有?《金刚经》中的空是真空,有是妙有。真空与妙有是一体两面,如手心与手背的关系,离开手心没有手背,离开手背同样也没有手心;也如手掌与拳头的关系。从有里体会到空,从空里认识到有,空跟有是同时存在。离开有谈空,是断灭空,是顽空;离开空谈有,是实有,是错误的认识。《金刚经》讲的空与有是一种辩证关系。

我们先讲空。空是大乘佛教的无限妙意。《般若经》中讲,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诸法因缘生灭的道理是空义,观五蕴无我无我所是空义,知一切诸法实相毕竟空是空义。怎样去理解空?空是般若智慧,我们可以去体验它。有这种般若智慧,就能够了悟宇宙人生的真相。空更是一种正见,有了这种正见,我们才能由现象界的万有之中体悟到万有的真相、发觉本体空无的真谛。

空与数字中的“0”很相近。0放在1后面是10,放在10后是百,放在100后面是千……空与“0”有相似性。空好像是一无所有,但它有很多意义。花是空, 杯子是空,毛由是空,讲台是空……空还跟X一样,放在公式中,可以得出不同结论。二次方程、三次方程、四次方程……X有无量无边的意义。空也与“阿弥陀佛”这句话一样,含有无量无边的意思。佛教徒在很多情况下都说阿弥陀佛,表达不同的意思,表示问候、慈悲、怜悯等等。空也一样,含有无量无边的意义,它能够容下宇宙万物。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