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和《楞伽经》

文章 2019-07-11 16:55:36 1个回答   ()人看过

金刚经诵持的时候或者我们修行的时候,功德非常之大。下面是《金刚经》和《楞伽经》,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禅之缘起

禅起源于古印度人的瑜珈。禅,梵文Dhyana,又称禅那,意谓“瞑想”;但瑜珈(Yogn)则是精神集中的意思。所以,禅从广义上来说,是瑜珈的一个实践阶段。

瑜珈对于瞑想和精神的实践,在古印度《白骡子仙人奥义书》(又简称《奥义书》,成书于公元前250前左右)中有明确的方法。这种方法后来被《薄伽梵歌》(Bhagavad-Gita)所继承,这是公元一世纪时古印度的梵语宗教诗。《薄伽梵歌》中深入了瑜珈的实践,它所记述的瞑想心得,与中国早期的坐禅主张几乎毫无差别。

而禅的最终指向是佛教。

佛教的瞑想已和古代婆罗门的祭祀已大不相同,是更多地体现了佛教特色的瞑色。

在阿含部的典籍中,会发现释迦牟尼出家之后,即从师卡拉玛和勒玛二人,学习瑜珈。尤其在《方广大庄严经》里,有佛祖在未出家之前,对瑜珈一无所知,却已在郊外尚普的树下独立瞑想了。他一统精神,直至达到四禅的最高境界——禅定。

后期的佛教典籍里更多地出现了“禅定”这个词。“定”,即是心灵上的安稳,音译为三昧,是指精神高度统一的状态。对佛教徒而言,唯有瞑想与精神的统一,才是观正理、取明智的正确方法。四谛与十二因缘是原始佛教的基本原理,这个原理也是根据瞑想的实践而来。

二、大乘的禅

大乘是相对于早期佛教(小乘)而言的。大乘佛教对小乘的戒、定、慧进行了补充,并完善成布施、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个波罗蜜。因为对于瞑想的实践,决不能停留在静寂和安稳之中,它必须走向般若波罗蜜——智慧(又称智慧到彼岸,般若为智慧,波罗蜜为到彼岸)

大乘的禅定,后来就发展成为了宴坐。即不同于三界身心意(即色、相、非色非相),是为宴坐。在《维摩诘所说经》里,维摩诘主张在充满欲望的感觉、有形无形的世界中,在任何地方,都不表露身心。即佛法的非有非无,是为不二法门,是中道实相。对禅定地点的批判(并不一定在清静之地),使后期的中国禅师们在修为的方式上显得极为张扬。

三、中国禅之始

在中唐华严和禅宗大师圭峰密宗(荷泽神会门下),把禅宗分为五类:

外道禅、

凡夫禅、

小乘禅、

大乘禅、

最上乘禅

这里,我简单说明最能耳闻的最上乘禅——达摩禅:

最上乘禅,即“顿悟自心本来清静,原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异境无异,依此而修者,是最为上乘禅,亦名如来清静禅,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若能念念修习,自然渐得百千三昧。达摩门下辗转相传者,是此禅也。”(《禅源诸铨集都序》)

达摩禅宗的诞生,意味着在中国诞生了全新的佛教禅定方式。

在早期的天台智凯时期(天台僧团当时曾受隋朝统治者的庇护,盛极一时。),达摩禅因为没有有力的支持者,但至则天武后的变革期,它与长安的华严宗相结合,渐渐兴盛流传起来。

四、禅宗始祖

禅宗认为在菩提达摩(Bodhidharma)于公元五二○年来到中国之前,在印度有二十八祖,成功的将此“心印”传递下来(3):(一)、摩诃迦叶;(二)、阿难陀;(三)、商那和修;(四)、优婆鞠多;(五)、提多迦;(六)、弥遮迦;(七)、婆须蜜;(八)、佛陀难提;(九)、伏驮蜜多;(十)、波栗湿缚;(十一)、富那夜奢;(十二)、马鸣大士;(十三)、迦毗摩罗;(十四)、龙树大士;(十五)、迦那提婆;(十六)、罗侯罗多;(十七)、僧迦难提;(十八)、迦耶舍多;(十九)、鸠摩罗多;(二十)、奢夜多;(二十一)、婆修盘头;(二十二)、摩孥罗;(二十三)、鹤勒那;(二十四)、狮子尊者;(二十五)、婆舍斯多;(二十六)、不如蜜多;(二十七)、般若多罗;(二十八)、菩提达摩(一般简称达摩)

菩提达摩是印度的二十八祖,中国的禅宗公认的东土初祖;他原是“西域南天竺国人,是大婆罗门国王第三子”(昙林《略辨大乘入道四行及序》),成年以后做了和尚,据说追随般若多罗垂四十年。师父圆寂以后,六十年间,他致力于破除小乘禅观诸宗。此后,为了实现般若多罗给了他的使命,航海三年,至中国。《续高僧传》说:初达宋境(刘宋)南越,末又北渡至魏。随其所止,诲以禅教。

达摩在北魏,游化嵩洛。嵩山少林寺,是魏文帝为佛陀禅师建造的。传说达摩也曾在少林寺住。达摩在北魏传禅的情形,如昙林序文中所说:亡心之士,莫不归信;存见之流,乃生讥谤。达摩传禅伊始,即显示出达摩禅宗的不平凡来。当时能得达摩《大乘安心之法》的,仅有道育和慧可二沙门。

附:昙林《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节录:

法师者(达摩),西域南天竺国,是大婆罗门国王第三子。神慧疎朗,闻皆晓悟。志存摩诃衍道,故舍素从缁,绍隆圣种。冥心虚寂,通鉴世事,内外俱明,德超世表。悲悔边国正教陵替,遂能远涉山海,游化汉魏。亡心寂默之士,莫不归信;取相存道之流,乃生讥谤。于时唯有道育、慧可,此二沙门年虽后生,携志高远。幸逢法师,事之数载,虔恭谘启,善蒙师意。法师感其精诚,诲以真道:如是安心,如是发行,如是顺物,如是方便。此是大乘安心之法,令无错谬。如是安心者,壁观。如是发行者,四行(一者报怨行、二者随缘行、三者无所求行、四者称法行)。如是顺物者,防获讥嫌。如是方便者,遣其不着。

禅学笔记二禅宗之理论基础

一、《楞枷经》和如来藏说

《楞伽经》属密宗部,有三译:一、宋元嘉二十年求那跋陀罗译,名《楞伽阿跋陀罗经》四卷。二、魏延昌二年菩提支流译,名《入楞伽经》十卷。三、唐久视元年,实叉难陀译,名《大乘入楞伽经》七卷。

时菩提达摩付法,以求那跋陀罗所译《楞伽经》为其心要。求那跋陀罗,义译为功德贤。其所译教典,多以如来藏唯心大乘为主,以声闻经论为辅。

《续僧传之慧可传》中说“初,达摩禅师以四卷楞伽授可曰:我观汉地,惟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达摩禅到了四祖道信,有了新的、更进步的改革。然道信传的禅法,仍是依《楞伽经》的,如其所制的《入道安心要方便》中说:“我此法要,依楞伽经诸佛心第一。”五祖弘忍,在廊壁欲“画楞伽变”。而弘忍弟子神秀,论楞伽经玄理通快,且在以后的传法中“持奉楞伽,递为心要。”

因此,《楞伽经》在禅宗的缘起和发展中是意义重大的,达摩禅的传承,当时是被看成楞伽经之传承。这在早期的灯史里如《传法宝纪》、《楞伽师资记》里有明确记载。并认为,弘忍弟子慧能的法门,实际上也还是“楞伽”的如来禅。慧能的再传弟子道一,更明白地说:“达摩大师从南天竺国来,躬至中华,传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开悟。又引楞伽经文,以印众生心地。恐汝颠到,不自信此心法各各有之。故楞伽经云: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

但《楞伽经》在达摩禅四祖道信之后,仅为初方便,而非所传法门。如《传法宝纪》中说:“达摩之后,师资开道,皆善以方便,取证于心。并密以方便开发,顿令其心直入法界。”

另有一种说法:达摩所授,仍本出于求那跋陀罗的教诲,是求那跋陀罗以四卷《楞伽经》传授达摩印证其心。

《楞伽经》法门之弘传,禅师们着重于“自觉圣智”和“宗通”。《传法宝纪》中载:

“修多罗说:菩萨摩诃萨独一静处,自觉观察,不由于他,离见妄想,上上升进,入如来地,是名自觉圣知。”

“修多罗所谓宗通者,谓缘自得胜进,远离一切文字妄想,趣无漏界自觉地自相,远离一切虚妄觉相,降伏一切外道众魔,缘自觉趣光明晖发,是名宗通相。”

自觉圣智和宗通即后来所说的“说通”和“宗通”,说通是言说的,而宗通是自证的。教与说,名相安立是初学的、启蒙的;而自证离文字的宗通,是真实的、为修行者的。“我谓二种通,宗通及言通。说者授童蒙,宗者为修持。”但此教法和证法,从本质上说是《楞伽经》里的“如来藏”法门,“如来禅”就是“如来藏禅”。

如来藏,或名如来界,或名佛性,自性清静心等。此“界”,是生死流转与涅般还灭的根本依。

《楞伽经》的性质,实际上是对佛法的各种问题给予明确的抉择。其中,“如来之藏”,即是常住的、周遍的、离相的,并且是生死流转的制造者。“如来藏”之“藏”,即是胎藏,即自性清静、具足三十二相的如来,在一切众生身中本来具足,如胎藏一般。所以,达摩开示道育、慧可“深信一切含生同一真性,但由客尘妄覆,不能显了”,是为如来藏的教授。

附:《楞伽经》关于如来藏的问答——

“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世尊修多罗说:如来藏自性清静,转三十二相入于一切众生身中。如来大价宝,垢衣所缠。如来藏常住不变,亦复如是,而阴界入垢衣所缠,贪欲恚痴不实妄想尘劳所汗。一切诸佛之所演说。云何世尊同外道说我,言有如来藏耶?世尊,外道亦说有常作者,离于求那,周遍不灭。世尊,彼说有我。

佛告大慧:如来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儿;变现诸趣,离我所见。不觉彼故,三缘和合方便而生,外道不觉,计着作者。为无始虚伪恶习所熏,名为识藏,生无明住地,与七识俱。如海浪身常生不断,离无常住,离于我论,自性无垢,毕竟清静。

此如来藏识,一切声闻缘觉心想所见,虽自性净,客尘覆故,犹见不净,非诸如来。大慧,如来者现前境界,犹如掌中视阿摩勒果。”

二、《金刚经》

《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佛教中流传最广的一部,也是禅宗籍以弘扬“实相非相”、“即心是佛”的主要经典。究其名,意谓金刚不坏之志和大智慧之心乘度彼岸。佛陀弟子阿难所记叙的佛陀与须菩提之间的问答,用“如来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的三段论式,阐发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实相非相”的辨证方法,以及应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知)”、“即住即降伏其心”、“不住于相,如如不动”的佛教修养理论。

《金刚经》属经藏般若部,流传的多为姚秦鸠摩罗什奉诏所译之译本。

菩提达摩奉持宋求那跋陀罗《楞伽经》为其印证,传法慧可、道育二沙门,至四祖道信参入般若法门,已稍变其体。继而五祖弘忍聚徒授课,迳以《金刚经》为主,常劝僧俗持诵。弘忍弟子慧能,鬻柴弃学,不识一字,因闻诵《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开悟而入不二法门,作偈曰:“明镜本无台,菩提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直揭心性,遂得弘忍赏识,传付法衣而成禅宗之六祖。

不过禅宗对于《金刚经》积极推行,在于神会时期,也就是坛经的成书时期。这迎合当时禅宗多数人士的需要,并且也迎合中国禅宗的需要。

附一、金刚般若波罗蜜之注解

金刚者,金中精坚者也。刚生金中,百炼不销,取以坚利,能断坏万物。五金皆谓之金,凡止言金者谓铁也。此言金刚,乃若刀剑有钢铁耳。譬如智慧,能断绝贪嗔痴一切颠倒之见。

般若者,唐言智慧。性本虚融,照用自在,故云般若。波罗蜜,唐言到彼岸,欲到彼岸,须凭般若。此岸者,仍众生作业受苦生死轮回之地。彼岸者,谓佛菩萨究竟超脱清静安乐之地。凡夫即此岸,佛道即彼岸。一念恶即此岸,一念善即彼岸。六道如苦海,无舟而不能渡。般若六度为舟航,渡六道之苦海。

(摘自明永乐《金刚经集注》)

附二、金刚经一偈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附三、川禅师注解曰:

摩诃大法王,无短亦无长。

本来非皂白,随处观青黄。

华发看朝艳,林凋逐晚霜。

疾雷何太急,迅电亦非光。

凡圣犹难测,龙天岂度量。

古今人不识,权立号金刚。

附四、《坛经》之慧能大梵寺说法中对于般若波罗蜜的解释:

善知识,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空。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语,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着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于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

禅学笔记三双峰和东山法门

达摩禅之于北朝,只是禅之一流。但至唐初,四祖道信住蕲州之双峰山,会下弟子已有五百多人。《续僧传》载:“自入山以来三十余载,诸州学道,无远不至。”继道信后,五祖弘忍住黄梅县北之恁墓山,即双峰山之东,亦称东山,受学者竟达至七百多人。是时,为中国之禅教中心。

禅,本来并不限于达摩所传。因为重于内心的持行,为佛教修道的主要内容。从事禅的修持,而求有所体验,无论进修程度如何,总受尊崇。世界,是名相的世界,在现实中弘阐佛法,是不能忽视于此的。道信的“营宇立象”和弘忍的“念佛净心”,进入了达摩禅的兴盛时期。

道信,俗姓司马,原籍河内,后迁移至蕲州之广洛县。七岁出家,而师长戒行不净,道信没有随师放逸,反而“密怀斋检”受持斋戒。五年后,至舒州皖公山从三祖僧璨学禅十年,后于吉州寺入庐山大林寺传法,至四十岁时去黄梅。

达摩禅以来禅法宗师,大都不出文记。《楞伽师资记》中载:信禅师再敞禅门,宇内流布,有菩萨戒法一本,及制入道安心要方便门,为有缘根熟者说。我此法要:依楞伽经诸佛心第一,又依文殊说般若经一行三昧,即念佛心是佛,妄念是凡夫。道信禅法有三大特色:

一、戒禅合一

道信、弘忍门下开法传禅,都与戒有关。慧能“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兼授无相戒”,是戒禅一致的。神秀“五方便”的“离相门”,在授禅法以前,先发愿,请师,受三归,问五能,忏悔,受菩萨戒,完全是受菩萨戒的次第。如《大乘无生方便门》云:“菩萨戒是持心戒,以佛性为戒。性由心瞥起,即违佛性,是破菩萨戒。护持心不起,即顺佛心,是菩萨戒。”神秀所传“以佛性为戒”、“一念净心顿超地”的禅门,也达到了戒禅合一和境地。开法传禅而与戒相关联,不只是南能北秀,道信、弘忍门下宣什宗、净众宗也是如此。

二、“楞伽”与“般若”合一

达摩禅由南至北,渐与般若法门原有风格趋向了一致。四祖道信在吉州时,早已教门下诵念《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了,至双峰开法,就将《楞伽经》的“诸佛心第一”,与《文殊说般若经》的“一行三昧”融合起来,制为《入道安心要方便门》,而成就“楞伽”与“般若”的统一。

般若法门的“一切皆空”,正如天台宗高僧所说:或见其为空,或即空而见不空,或见即空即不空,非空非不空。故达摩以《楞伽心》印心,而有“般若虚宗”之风格。道信的“楞伽”与“般若”相融合,都是悟解般若为即空的妙有,而不觉“般若”与“楞伽之如来藏”有任何的差别。

三、念佛与成佛合一

念佛,是大乘经的重要法门,并不为净土宗所独有。

达摩禅观壁入定,圣凡如一,与原念佛的方便不同。自道信引用了一行三昧,而一行三昧却是念佛三昧之一。“念佛心是佛,妄念是凡夫”,即是息一切妄念而专心念佛,心心相续,念佛心就是佛心。道信之“入道安心方便”依念佛而成佛,故双峰禅门才能因极深而普及。

五祖弘忍,俗姓周,黄梅人。东山法门从弘忍所住的恁墓山而得名。禅门的大兴隆,尤其于五祖的弘忍时代。《传法宝纪》中说:“既受付嘱,令望所归,裾屡凑门,日增其倍。二十余年间,道俗受学者,天下十八九,自东夏禅匠教化,乃莫之过。”

弘忍在东山乃至整个中国的禅林,虽师承双峰但却掩过了双峰。弘忍时代的禅门隆盛而独树一宗,独得了如来正法的信念。在弘忍时代,一、法统的承传被重视了。《大通禅师碑》(唐张说)载:“自菩提达摩天竺东来,心法传慧可,慧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继明重迹,相承五光。”五代的法统相承,决定了东山的成就。二、教外别传。这是不立文字的、顿入法界的、以心传心的达摩禅。

弘忍的东山法门,弟子遍及中国南北,并有现在所谓的外籍人士。以《楞伽资记》所说:“如吾一生教人无数,好者道亡,后传吾道者,只可十耳。我与神秀论楞伽经,玄理通快,必多利益。资州智诜,白松山刘主簿,兼有文性。华州慧藏,随州玄约,忆不现之。嵩山老安,深有道行。潞州法如,韶州慧能,杨州高丽僧智德,此并堪为人师,但一方人物。越州义方,仍便解说。”这就是传说的弘忍十大弟子,神秀居第一。

附《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对于一行三昧的阐述:

复有一行三昧,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修是三昧者,亦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文殊师利言:世尊。云何名一行三昧?

佛言: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切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现在未来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不思议佛法等无分别,皆乘一如成最正觉,悉具无量功德,无量辨才。如是一行三昧者,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

禅学笔记四南宗——六祖曹溪慧能大师和坛经

被尊为六祖的曹溪慧能大师,在禅宗中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他的声望甚至高过了禅宗始祖(中国)菩提达摩。尤其是那“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一偈,几乎时人皆知。

唐《略序》说:父严氏,讳行瑫,母李氏。诞师于贞观十二年,二月八日子时。《坛经》说:“慧能严父,本贯范阳。左降流于岭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时有一客买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慧能得钱,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慧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遂问客诵何经?客曰:《金刚经》。复问从何所来,持此经典?客云: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其寺是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门人一千有余,我到彼中礼拜,听受此经。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慧能闻说,宿昔有缘,乃蒙一客,取银十两,与惠能,令充老母衣粮,教便往黄梅参礼五祖。”慧能是在龙朔元年时去黄梅礼五祖的,时为二十四岁。龙朔二年时始隐居,泛四年,至乾封元年在广州出家,时年三十岁。

有关慧能,有二点为世人之最大疑问:一为不识字,二为弘忍付法。

慧能不识字,更不会写字,这是《坛经》里的说法,也为大多数所认同。但慧能不识字,没读过经,听到有人诵念《金刚经》竟会心生感悟。并且在一见弘忍大师之时会说:“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从《坛经》来看,慧能相当熟悉《金刚经》、《楞伽经》、《维摩诘经》、《无量寿经》、《法华经》及涅般经。从佛法来讲,慧能是成佛的利根,有先天的优势。《坛经》:(五)祖云,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着槽厂去。

付法,在宗教里有其古老而深远的意义。佛法三藏,尤其于戒定慧,是重传承的。达摩禅至中国,再至黄梅道信、弘忍,已经达五十多年的传弘。弘忍为传嘱法衣,咐门下弟子作一偈以证其道。神秀作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五祖观之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汝且去一两日思惟,更作一偈,将来吾看。汝偈若入得门,付汝衣法。”后慧能亦作一偈请“张别驾”书之壁上:“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能和神秀作偈呈心的过程在《坛经》里颇有戏剧性,但书者时为慧能门人,不免略存贬褒。

慧能在黄梅得法后,当夜过长江,至九江驿。然后直向岭南而去。《坛经》载:“惠能辞违祖已,发足南行。两月中间,至大庾岭(五祖归,数日不上堂,众疑。诣问曰:和尚少病少恼否?曰:病即无,衣法已南矣。问:谁人传授?曰:能者得之。众知焉。)逐后数百人来,欲夺衣钵。”因东山法门下知法衣付于慧能者,向南追慧能而来。在大庾岭,慧能碰到了来夺衣的慧明。“慧明俗姓陈,先是四品将军,性行粗糙,极意参寻,为众人先,趁及慧能。慧能掷下衣钵于石上,曰:此衣表信,可力争耶。慧能隐草莽中,慧明至,提掇不动。乃唤云: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慧能遂出,盘坐石上。慧明作礼云:望行者为我说法。慧能云: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明良久,慧能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慧明言下大悟。复问云: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慧能云: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明曰:慧明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慧明师也。慧能曰:汝若如是,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持。明又问:慧明今后向甚处去?慧能曰:逢袁则止,遇蒙则居。明礼辞。(明回至岭下,谓趁众曰:向陟崔嵬,竟无踪迹,当别道寻之。趁众咸以为然。惠明后改道明,避师上字。)”在慧能顺利至岭南后,才开始了长达五年的隐居生活。因为即是躲避东山门下的寻法衣,恐被人害,又是依从弘忍的嘱托“三年勿弘此法”而为的。唐《别传》中说:“能大师归南,略到曹溪,犹被人寻逐,便于广州四会、怀集两县界避难。经于五年,在猎师中。”

慧能在经过五年的隐遁生活之后,终因缘成熟而出家了。是年正月初八,慧能至广州法性寺。寺内方丈印宗正讲涅般经,慧能坐下参听。后“因论风幡语,而与宗法师说无上道”。印宗又知慧能是弘忍的法衣传嘱者,即于正月十五日亲为慧能落发。至二月初八,西京智光律师为慧能授具足戒。

慧能住曹溪山宝林寺,在广、韶二州行化四十多年。禅者的生活是平淡的、安定的,所以能流传的事迹并不太多。慧能在梵寺说法,是《坛经》所明记的。时刺史韦据等到曹溪宝林寺礼请慧能出山,在韶州的大梵寺说法,听众达一千余人,是当时的盛会。慧能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授无相戒”被记录下来,就是《坛经》的主体部份。《坛经》为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所说,弟子法海所集记。《坛经》的中心思想,是“见性成佛”、“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为宗”。《坛经》为南宗禅弘法之宝,也是修持开悟的无上法门。慧能四十多年的弘化,在禅宗史上有着极深远的影响。弟子们的旦夕请益,对顿教的未来开展,不但影响到社会,而且还影响到当时的唐皇朝。王维在《六祖能禅师碑铭并序》中说:“既而道德遍覆,名声普闻。泉馆卉服之人,去圣历劫;涂身穿耳之国,航海穷年。皆原拭目于龙象之姿,忘身于鲸鲵之口。骈立于门外,趺坐于床前……故能五天重迹,百越稽首。修蛇雄虺,毒螫之气销。跳殳弯弓,猜悍之风变。畋渔悉罢,蛊鸩知非。多绝腥膻,效桑门之食。悉弃罟网,袭稻田之衣。”文人之词,虽有润饰,但我们看到慧能的德化范围却极宽广,对人文的贡献也是极大的。

先天二年七月八日,慧能与大众话别。大众涕泪悲泣,慧能为大众说《真假动净偈》,直指离假即真,“动上有不动”。“众僧既闻,识大师意,更不敢诤,信法修行,一时礼拜,即知大师不久住世”。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