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数与倍数的优秀评课稿

文章 2019-07-11 17:54:53 1个回答   ()人看过

篇一:因数与倍数评课稿

开学初,有幸听到同组黄老师的一节《因数与倍数》,感受颇深,特别是黄老师能够在教学中站在学生的角度提出问题,并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进行探索,只是在适当的机会给予指导,让我印象深刻。

黄老师以“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摆成一个长方形,可以怎么摆?”这个问题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想象,讨论,提出“用一个乘法算式表示自己的想法?”当学生说出“2×6=12”老师追问“猜一猜他是怎么摆的?”“还可以怎么摆?”??这里虽然没让学生动手操作,但老师通过不同形式的问题,达到了相同的目的。最后在课件上展示每种摆法和相应的乘法算式,顺势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这一教学过程使概念的揭示突破了抽象,学生在自主体验下感受到了数与形的结合,并利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引出了新知识,降低了教学难度,效果较好。

新课程提出了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教学中黄老师为了让学生体会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首先放手让学生独立观察,说说在描述时需要注意的地方,当学生有困难时,黄老师并不着急,适时地给出了同桌讨论的机会,学生通过讨论渐渐地得到结果,这一过程才是真正学习的过程。在找因数和倍数特征时,学生也是充分讨论,在合作中发表意见,获得了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形成了合作讨论意识。

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如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找36的因数对于刚刚对倍数因数有个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这里黄老师在学生交流时找了一个没有写完整的同学交流,适时提出“怎样做到不重复不遗漏?”突出了有序的重要性。

最后黄老师设计了多层次的练习,内容围绕教学重点,基础练习学生参与率高。最后老师还设计了有一定的挑战性题目。“猜一猜1-100这100个数中,哪个数的因数最多?”让学生体会到了并不是数字越大,它的因数就越多,学生的数感得到了一定的培养。

总之,不论是展示课还是常规课,黄老师有很多值得我们年轻教师学习的教学技能。

篇二:倍数和因数评课稿

今天学习了沈老师的《倍数和因数》一课,总体感觉沈老师这节课上得朴实,而朴实中却处处彰显着深刻,显示了教者的教学智慧。

具体感受之一:在教学中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课一开始,教者联系生活中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形象喜羊羊、美羊羊,直观形象地引导学生讨论羊的只数之间的关系,进而引入倍数关系,然后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讨论体会倍数、因数的意义,为学生设计了由“接受”到“领会”到“理解”的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乐于互动交流,分享自己的体会,展示自我。

感受之二:沈老师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举一反三,积极有效地探究出了找一个数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只是在找的过程中,要是能再开放一些,让学生先自己去找,这样学生在找的时候往往会出现多种不同的找法,这些找法有些是有序的,有些是无序的,甚至出现有重复或遗漏现象。这时,老师再进一步地引导学生对有序和无序找法作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交流中感悟有序思考的必要性和科学性。这样,对于中下等生而言,对因数的找法的理解或许会更深刻一些。另外,在练习环节,辨一辨的第3小题:18既是6的倍数,也是9的倍数。这一题不少学生出现了不同的答案,我估计学生是受成对成对找因数的找法的影响,认为6和9不是一对的,所以就误认为是错误的。此时,教者可以先放手让学生去辨析,进而说出理由。

感受之三:教者教态自然、亲切,有亲和力,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扎实,有沈老师自己的教学个性特色。

篇三:《因数与倍数》评课稿

“因数与倍数”的教材编排跟老教材相比有很多不同之处,最大的不同时老教材先让学生认识整除,然后在整除的基础上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概念的得出比较抽象,无需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而新教材是从操作活动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引入,再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从而导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老教材比较严谨,而新教材降低了要求。庄老师的这节课上得非常朴实,而朴实中彰显着很多的亮点。

亮点一:

在课开始部分情景的创设就别具一格,让学生猜猜照片上得小男孩是谁?当学生猜出这个孩子与庄老师是父子关系时,老师说:我是庄子开的爸爸,能不能说你是庄子开的爸爸?得出“关系是相互的”;老师进一步提问:你可以是庄子开的什么?再得出“要符合某种条件”。为后续的学习因数与倍数之间的关系时相互的奠定了基础。紧接着庄子开近段时间迷上了拼图,非常自然地引出了课本的例题。庄老师应用自己和儿子的关系,利用儿子的拼图爱好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我认为是这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

亮点二:

课的最后一道练习题:134A9B1766C

A是2的最小倍数

B它是3的倍数,有两个因数。

C它是7的倍数。

这道习题的设计,不但对本节课所学知识一个考察,更是符合五年级孩子年龄的特点,他们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庄老师的手机号码,平时可以和仅一节课之缘的老师保持联系。但要知道这个号码,必须应用所学知识解出ABC的密码,可以说把整节课推向了高潮。

篇四:《倍数与因数》评课稿

数学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较难教,本节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但是马小雨老师能够紧紧围绕五步尝试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每一步都环环相扣,使得学生获得新知水到渠成。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

一、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师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提出问题,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二、知识的衔接。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引出新知,为学生获取新知缓减了难度。

三、重视学法的渗透。让学生通过“自学课本”、“试一试”、 “小组里说一说”、 “找一找”、等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

四、习题的精选。精心设计课堂练习,体现习题的层次性。 两点关注:

一、教师可以多出示几个除法算式,启发学生思考:根据整数除法算式能不能确定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和因数关系。然后再找一找因数和倍数。

二、还可以在小组里交流“找一个数因数和一个因数的倍数”的又对又好的方法。进而优化数学学习方法。

篇五:倍数和因数评课稿

本学期的“三人行”活动中,我们组选取了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的起始课《倍数和因数》。“倍数和因数”的教材编排跟老教材相比有着很多不同之处,最大的不同在于老教材是先让学生认识整除,然后在整除的基础上引出倍数和因数的定义。概念的揭示从抽象到抽象,从数学到数学,没有学生经历的过程,也无须学生借助原有经验的自主建构。新教材是从操作活动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引入的,再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从而导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老教材比较严谨,新教材降低了要求,更趋于人性化。

一、教学目标达成度较好, 实现了课的有效性。

在这次“三人行”中,耿老师制定了教学目标,只有目标定位准确,才能总揽课堂,从而实现课的有效性。本课教学目标较明确。

1、通过操作活动得出相应的乘除法算式,帮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探索求—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某些特征。

2、依据倍数和因数的含义,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自主探索并总结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感受数学思考的魅力。

3、在探索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二、教学容量大,高效踏实。

在这次“三人行”中由李老师进行授课。《因数和倍数》这节课,

我觉得这是一节扎实、有一定深度的课堂教学,在与许多依靠华丽的课件而出彩的课相比,比较难得。在课中,李老师张弛有度的教学风格,让人称赞。把这节课上得朴实,而朴实中却处处彰显着深刻。这一堂课的容量很大,效果踏实。首先,课堂的组织到位,学生能够投入到课堂中来。在学生练习、探索的过程中,教者积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从中发现学生典型的思考过程和典型的错误,然后再组织集体讨论,这样的操作是高效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例如,在讨论如何全部找出一个数的因数时,就挑选了一个思路较清晰,并漏写一个因数的学生作业与另一个“有序”思考特别明显的学生的作业,通过比较,学生自然发现了思考问题的一个良好品质——“有序思考”,并对它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体验。

三、教师努力体现一定的新基础教育元素。

1、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新知识。

数学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较难教,李老师在充分估计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上,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采用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如:课的开始,李老师从操作活动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引入,再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从而导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在概念的揭示过程中。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形成因数与倍数的意义。

这里老师充分学习、利用、挖掘教材,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引出了新知识,过渡自然。

2、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善于引导学生在比较中体悟思想。 找因数环节,李老师首先让学生分别介绍自己的寻找的方法:第一个孩子采用的“逐一法”,第二个孩子采用的是“配对法”;接着李老师让大家比较哪一种方法最好,为什么?当孩子们说“配对法”好,不易丢失答案时,李老师立即反问:“难道第一种方法没有值得肯定的吗?”最后,她追问那个采用“逐一法”的孩子:“如果再让你找因数,你打算采用哪一种方法?”在这个教学细节中,“比较”的方法被李老师运用的非常自如,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这次活动在全校进行了公开授课,全体数学老师各抒己见,对本节课的印象如下:

感受之一:

在教学中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以直观形象自然引入今天的教学,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先动一动,后说一说,使教学环节紧密衔接在一起,在操作活动中得出乘法算式,举一反三体会倍数和因数的意义,充分利用写出的三道乘法算式教学倍数和因数的意义,为学生设计了“接受、领会—模仿、理解”的学习过程:先结合算式4 × 3 = 12 介绍“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4和3都是12的因数”,让学生读读、想想这几句话的意思,初步感受

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是与乘法有联系的,表达的是自然数之间的关系;接着要求学生根据6 × 2 = 12、12 × 1 = 12说说哪一个数是哪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在迁移中进一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意义。其中12是12的因数、1是12的因数,12是12的倍数等特例,为后面的教学扫除难点。这一环节借助有意义的操作和想象活动,由形到数,再由数到形,学生自主体验其中的因倍关系,为倍数因数概念的引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数形结合的思想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感受之二:

在新知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探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发展思维。本节课中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都有比较好的方法。如何通过学生的探究找到方法,成了教学的亮点。如“找24的因数” ,找一个数的因数是本课的难点。应该说,找出24的几个因数并不难,难就难在找出24的所有因数。教学中,许老师先让学生在脑中用24个小正方形想象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并写出乘法算式,这里,有些学生是有序写的,有些学生没序并且有重复或遗漏现象,这里李老师引导学生对有序和无序找的作了比较,学生在比较、交流中感悟到有序思考的必要性和科学性。但是对有序有些过于细化,以至于在有序上花了太多的时间,影响到后面内容的时间

这堂课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李老师的教学理念很清楚,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合作者。但在教学过程中许多地方还是不由自主的说得过多,给学生的自主探索空间太少。如在教学找36的因数这一环节时,由于担心孩子们是第一次接触因数,对于因数的概念不够了解,而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所以引导的过多讲解的过细,因此给他们自主探究的空间太小了,没能很好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虽然是新理念但却沿用了旧模式,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不断改进自己的教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数学老师基于经常和数字打交道,语言有些随意,数学是严谨的,随意性的语言会对学生的学习理解造成一定的影响。由于长期的教学习惯和自身的性格特点造成了语言在某些时候的不够严谨。整堂课的教学教师比较开放,让学生想一个除法算式,然后把这些出发算式归类,分类出除不尽和除尽,在除尽里再分出整除。这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的素材来源于学生自己,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对除尽的区分中,教师让学生用语言来描述除尽,我觉得对学生来说只要会辨别就行了,不需要要准确的语言去定义概念。教师给出的整除的概念不够严密,既然没有向学生说明整除所说的数都不包括0,那么在定义给出时,应向学生说明除0以外的自然数。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