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山村的故事》及《祖父的菜园》听课体会

文章 2019-07-11 21:29:47 1个回答   ()人看过

春暖又寒的日子,我们语文教研组有幸聆听了张老师执教的《一个小山村的故事》和朱老师执教的《祖父的菜园》两节语文课。两节不同的课,不同的风格,同样的精彩。现将自己听课的随思随感与各位同仁共享。

文学科,作为我们的学习母语的学科,一直属于基础性的学科,这一基础性在小学的阶段更为突出,突出表现在它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的老师把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人为的割裂甚至对立,这是不科学的,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就像一张纸的正反面,是紧密结合,牢不可分的。

今天这两节语文课,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和课堂落实就非常明显。张老师的课堂教学正如花儿一般绚烂,对文本的解读,教师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文字的基础上,巧妙点拨,适时组织头脑风暴式的联想与讨论,将僵化的文字活化为鲜活的生活,学生的生活体验与文本的讲述有机地融合,真如卤水点豆腐,腐朽化神奇。教师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用自己的生活来补充文本的弦外之意,让文本更加丰富,让文字画面感十足,让课文变为立体的一幅幅图画。在指导学生阅读的同时,教师及时总结阅读的方法,授人以渔,让学生掌握阅读的一种基本方法——抓特点展想象。这一方法的提出,应该是建立在教师个人的阅读体验与阅读经历之上的,可见,欲教学生读书,教师必先是读书人

朱老师的课堂给我最大的感觉是阅读的包容性与开放性,这样的课堂现在真的不常见了。我们可以看到一节精彩的语文课,一位老师可以抓住一个字,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剖析很久,但是朱老师不是对文本进行庖丁解牛般的分析,而是精心设计阅读的步骤,从初步感知,到理解朗读,再到展开想象,读出感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由整体划一的集体性文本解读,到个性化的独特阅读体验,实现了个体阅读的最大化,课堂上可以不断听到一个个学生独特的,属于自己的阅读感悟的分享,教师的点拨有时候不着痕迹,但是引导学生在个性化的深入阅读中,发掘了属于自己的精神感受。

两节课,关注语文的个体有效阅读,实现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融合。语文正在回家……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