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看病的故事

文章 2019-07-11 21:36:23 1个回答   ()人看过

中医文化历史悠久,独具特色。下面是中医看病的故事,欢迎阅读!

中医看病的故事1

处理这些偏瘫,关节屈伸不利,身体僵硬,是j医生的强项,我们看j医生这汤方里头,并没有乌梢蛇、蜈蚣、全虫,强行通经活络,也没有海风藤、络石藤、鸡血藤,祛风除湿,反而是一派健脾胃,温阳之药,这是为何?

j医生说,一切疾病的根源,都是人体内能量不够了,流通不开了,因此形成各种积滞,凡是僵硬紧的东西,都属于寒。

天冷的时候,你骑摩托车,浑身上下打抖,牙齿在颤,手也僵硬,一进到屋子里来,抱一个暖水壶,身体很舒服。

冬天枝条硬邦邦,一拗就断。

春年花开,枝条就很柔软。

像这些高血压,又是血管硬化,老年人容易骨折脆裂的,怎么让他软化呢?

一暖百枝软,一温百脉柔。

一个四肢僵硬,老年痴呆,蹲不下厕所的患者。

j医生说,这人吃了土鳖、蜈蚣、乌蛇,一包药就要七十块钱,要用超级大锅来煮,一个月吃下来,关节还是硬邦邦,脑子不灵光。

我跟他讲,一切正气皆从四君子中变化出来,人们把简单的问题搞复杂了。

我给他用了四君子加黄芪100克。

他一吃就舒服,不烦闷,一吃就有能量。

任何人生病,疲累,好像电灯100瓦的,你变成30瓦,电不够了,亮不起来,人正气足了,百邪不侵。

这些能量学,营养学,阴阳学,酸碱学,全部都在这里。

高血压,血管硬化的病人不要怕。

一个是饮食,一个是生活习性,万病在这里断根,饮食清楚了,生活习性改变了,医生就有方法。

我常叫高血压,三高的病人,把肉类减少,可以用黑米,小米,赤豆,山药,莲子,芡实,十几二十味五谷杂粮,根据自己的需要,选个三五样,不需多,打成豆浆来养,使身体能量足够,血脉又清洁,再刮痧用药。

病人不会迷失,医生也不会迷失,临床上有信心。

j医生又问我们说,你们想一下,三四月天的南方,什么都潮湿,连墙壁都发霉,你怎么除湿?

我们说,沟渠的湿用泽泻、薏仁、茯苓利导之,地面的湿用半夏、白术、陈皮中和之,天空中的湿用藿香、羌活吹散之。

j医生笑着说,不用那么复杂,你看这些瓷砖地板,碰上阴雨天气,你怎么擦,它都潮,那需要什么呢?

真读书的人,他就会联想,人是一个小天地,如果不用自然之理去用方选药,举手动笔皆是 加载中...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加载全文错,想救人都难,不害人就不错了。

我观察,看天气预报,明天太阳要出来,今天晚上地面就开始干。

阳气所到之处,断无生病之理。

有几个非常严重的案例,我都是用这种思路搞好的。

我们请j医生给大家分享精彩的医案。

j医生说,一个76岁的老人,长期生病体弱,西医诊断心脏病,风湿。

一次感冒,送到医院里,演变为尿毒症,肾衰竭。

中医讲,膀胱经闭塞,毒排不出来,憋在里面就坏,为什么那么快大小便都出不来。

人体膀胱经一闭塞,膀胱尿管就没有力收缩排泄,血管脉管硬邦邦,像冬天手脚僵硬动不了,加上一穿刺消炎,脉更紧,身更硬。

着老人命也够硬,住了一个多月院,手脚僵硬,神志迷糊不清,该检查的检查,该用药的用药,身体查出几十种病,不得已带回家等死。

在家里鼻管也插了,呼吸机也用上,讲话没有一句听得懂。

我后来去看,处理,方药用四君子汤加大量的黄芪、枸杞,还有大量的老姜。

我不管他几十种病,就认一个理,身体百脉闭塞,要温暖开。

卧躺在床上,像僵尸那样,全身硬邦邦,没热量,四君子汤加大量老姜,就是在补热能,我还给他热敷。

谁知吃药下去第三天,老人家一个猛打喷嚏,鼻管都被喷出来。

他家里人问我,还要用吗?

我说,打喷嚏百窍通,人体得到暖气,能量来了,继续用这个营养汤,热敷法。

四君子汤要把党参改用高丽参才够劲,循环系统,重新转动起来,需要足够的能量。

一天天下去,老人家渐渐能自己转身坐起来,说话也能听得明白了。

现在许多疑难病,本来是简单的,给搞复杂了,方向没有搞对,像迷路一样,就越走越迷。

中医看病的故事2

我学中医完全是家学影响,谈不上喜欢。进南中医时面黄体瘦,属柴胡体质,偏偏又是A型血,有点忧郁又任性,很想家,经常旷课跑到山西路,为的是吃一碗太湖馄饨店的馄饨,有无锡的风味。天性喜欢独行,常一个人跑夫子庙玩。一个学期旷课八十多节,得了个警告处方,险些进不了医院。前四年去看我的老师姚小平,他说他那时偏激,我觉得是我不懂事。黄师那时教各家学说,属选修课,我是听了些课的,对黄师还是有印象,面黄偏瘦,也是柴胡体质,看人目光很专注,上课很生动,下课后同学喜欢找黄师提问,黄师很耐心。

我实习是在苏州的太仓,碰到两个好老师,一个是内科的沈炳章,他在当地很有名,善治脾胃病,喜欢用理气药,每张方都有七八个理气药,效果也不错,常听他跟病人说,甜的不吃,辣的不吃,酸的不吃,咸的不吃,我心思只能吃苦的?还有一个老师是儿科的朱克,三十出头,是西医,很瘦,他的声音非常有磁性,象毕克的声音,对我们学生很友善,请我们到他家吃饭,他太太是老师,人也好。实习结束时他送了我一本书,是宫廷秘方,说我会成名医,我更用得着,还给我签名留念。后来听说他生肝癌去世了,我把书加了封面,为了纪念他。

到了大四我开始学习认真了,经常在李时珍像前的广场上背书。也开始泡图书馆,我后来常用的大剂量白芍、升麻治月经过多就是那时候学的。学校门口的门诊部我也常去,那时只要说是南中医的,想跟老师抄方,老师很高兴的。我是跟汪履秋抄方,他关节炎病人特别多,喜欢用桂枝芍药知母汤,但量不大,桂枝用十克。我现在也常用此方,量要大一些。据说孟厨江很厉害,他人开的方吃三天体温不退,他加了味通草当天体温就下来,他那时已有研究生了,轮不到我们了。那时候对老中医是很崇拜的,现在读到他们的医案还是很亲切,勾起往事的回忆。在那门诊部我是第一次知道中药可以现场炮制的,隔着玻璃可以清楚看到老药工姜汁炒、醋制。

我的实习是在省中医院,可以领略江苏省最高水平的中医。我影响最深的是夏桂成老中医,是江阴人,喜欢根据基础体温来调节月经,我治妇科乐于此道就源于此。前不久一女三年不孕,不排卵,我让她测基础体温,吃了三剂防风通圣丸,体温就升高了,吃到第十剂时告诉我觉内热,吃下中药就呕吐,我让她停药,说可能怀孕了,后来通知我已怀孕,很开心,虽有蒙的成分,但夏老教我的东西一直在用。省中医务科长冯老师特别喜欢我,常跟人说我偷学的事:徐福松是男性科的权威,有一个笔记本,开方时常神神秘秘的看几眼,处方的药和病历卡上不一样,我让我的同学殷旭东在里面抄病历卡上的药方,我在外面炒处方上的药,回家后整理。可惜我素来不喜欢看男性病,这些资料放着没用。冯老师对我很严,看我扎针后说,用的穴位不错,但是像曲池、内关这些感应强的穴位平常不要用,病重时才能用。我将她说的运用于中药上,很少开大剂量和大处方。

内科跟过几个老师,周晓白是搞脾胃的,说我方杂,可以拆开来一个个用,我后来开方一直很纯,和他也有关。还跟过刘沈林,单兆伟,他们一直在研究萎缩性胃炎,讳莫如深的感觉,而且很忙,毕业后我用的是家传方,对他们的学术也不了解。在呼吸科我的老师是周萍,比我大几岁,有小儿麻痹症,据说省中医院建造的拨款是她爸同意的,她人特别聪明,会算命,说我太撅,人生挫折多,但43岁后会成大事。我很喜欢陪她上夜班,她看得多是英语书,一次一个病人高热不退,请曹院长会诊,拿个电筒全身照,在找什么,周老师轻轻告诉我在找疹子,在腋下找到两个,大家如释重负,说可以用氯霉素了,周老师大声说到底是院长,我们白天找半天也没找到(她和我根本没找,在喝茶聊天,呵呵)。周老师后来出国了,很想念她。南中医的肾病是很有名的,我在下属的中山医院,还有一个在鼓楼旁的小医院实习过,发现效果很差,而且都用激素,合作医院的管床医生都无笑容,我后来一直不研究肾病源于此,我后来不迷信名医博导也源于此,忘不了一医生跟我讲的,省中医院名气这么大,为何疗效这么差。不过那些病人都是比较重的,现在都是要透析的。那时活血化瘀很热,我在实习期写的毕业论文就是【活血化瘀治疗心肌梗塞】,现在看来觉得肤浅,心肌梗塞还是温阳化饮为主。实习时未见黄师,可能在日本吃生鱼片呢。

我的大学就这么前松后紧地过去了,毕业时同学和老师都认为我会成江南名医,真的如此吗?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