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在说什么

文章 2019-07-11 22:11:30 1个回答   ()人看过

金刚经在说什么?不少人读了很多遍都不甚理解。下面是yjbys小编和大家分享的简析,更多内容请关注文学佛学经文栏目。

刚学佛时早课常常读诵《金刚经》,虽然很喜欢却似懂非懂。不过,在经文念诵之前的「奉请八金刚」,以及发愿文:「稽三界尊,皈命十方佛,我今发宏愿,持此金刚经,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还有「云何得长寿,金刚不坏身,复以何因缘,得大坚固力,云何于此经,究竟到彼岸,愿佛开微密,广为众生说」。这些开经偈,却让我身毛皆竖。现在回想起来,当时虽然并没有真正懂得《金刚经》的真实义,但是心中的震撼至今不忘!

那时候读经,经中有些句子常常觉得很喜欢,例如「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此经」到底是哪个经啊?!最重要的是,自己学佛之初就很喜欢《六祖坛经》,觉得六祖真是不可思议的大人物,一个獦獠之人,竟为五祖所赏识以为传法之人; 而且六祖听五祖诵念《金刚经》时,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开悟了。所以我也天天诵念,看看是不是也会开悟,朋友也常常莫名其妙地问我:「你到底要悟个什么?」说真的!当时自己根本不知道要悟个什么啊! 如今终于悟了,虽然悟得仍是粗浅,但是对于一般人所误解的「菩萨不住相布施」、「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正确义涵已有所体会,已经不像多数人仍是在「妄心的意识境界」来解读这句两话,仍是跳脱不了「以意识为常的我见」境界中来面对人生,若是以「意识心的不住相、无所住」这样「如此这般的错悟」,当然是错解 真实佛理而无法有少许的解脱功德的!既然如今能够真懂这两句 佛语的真实义,在生活处世中有所受用,总得毫不吝惜地和朋友们分享才有功德。 平实导师常常开示:「自受用是功,他受用是德。能够心得决定而有自心的受用,再延伸出使别人也能得到受用,在究竟了义法上不断利乐他人,才是真正的功德。」如今,家喻户晓的《金刚经宗通》已经在各大书局出版了,至诚希望有缘佛子恭读此书、体解真实佛意、告别相似佛法而同沾法益,这样才能对于佛弟子的道业有所突破!以下是撷录自正智出版社 平实导师着《金刚经宗通》中的序文如下:

《金刚经》原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意为证得金刚不坏心而产生了实相智慧,由此智慧而到达无生无死彼岸底经典。本经是中国大乘佛法地区佛教徒中,家喻户晓之大乘经典,在家居士及出家诸僧,多有人以本经作为日课而持诵不断者。本经是将大品般若及小品般若的实相教理,浓缩成为一部文字较少而简要的般若经典;若再将此经加以浓缩,则成为二百余字的极精简经典,即是大众耳熟能详的《心经》,如是亦可证知本经所说的内涵是金刚心,并非解说一切法空。以此金刚心如来藏的实证,能使人看见本来就无生无死的解脱彼岸,由此实证而发起本来自性清净涅盘的智慧。有了这个无生无死的本来自性清净涅盘的现观,知道阿罗汉们舍寿入了无余涅盘中的境界以后,再现观此时犹未舍寿之际,自己与众生的金刚心如来藏,依旧不改其本来自性清净涅盘的境界,那么死后入无余涅盘或不入无余涅盘,就无所差别了。菩萨因为如是实证、如是现观,因此发起大悲心,愿意尽未来际不入无余涅盘,愿意尽未来际利乐众生永无穷尽,不辞劳苦。

然而《金刚经》之宗义,渐至末法时期,由于六识论的凡夫臆想中观流行于世,同将本经解释为一切法空之说,致使本经中所说的第八识金刚心密意全面失传;纵使有善知识继出于人间,欲将本经之真实义广为弘传,亦属难以达成之目标。由是缘故,必须先将禅宗之开悟实证法门推广,众皆信有开悟之事,亦信自身可能有缘开悟,然后教以禅宗之开悟即是亲证第八识如来藏妙心之真义,最后方得以本经之宗义如实阐扬,令大众周知本经中所说「此经」者,实即第八识金刚心如来藏。然后依金刚心如来藏之清净自性、离世间相自性、离出世间相自性、离三界六道自性……等,一一铺陈敷演,得令已证金刚心之大众随闻入观,一一现前证实 佛之所说诚属真实语;亦令未证金刚心之大众欢喜信受,愿意尽形寿求证之,以期得入大乘见道位中,真成实义菩萨。以是缘故,应当讲授本经,如实显示本经之真实义。

又,《金刚经》属于破相显宗之经典,是故讲解本经时,除了显宗以外,亦应同时摧破各种邪见相,令今世后世一切真正学佛之人,读后快速远离各种外道常见、断见相,亦得同时远离各种佛门凡夫相。以是缘故,讲解本经时,必须于显示大乘自宗胜法时,同时破斥各种外道相及凡夫相,方能使闻此经典真实义者同获大利;由此显宗同时破相之故,永离无因唯缘论的缘起性空、一切法空邪见,则此一世实证大乘般若实智即有可能。

又,若能如实理解本经中之真实义,则能深入证实「宗、教不离」之正理,由是得以藉教验宗、藉宗通教,渐次成就宗通与说通之自利利他功德,非唯自通得以自利而已。从此以后即能为人解说宗门与教门非一非异之理,则人间有缘众生即得大利,不久即得因如是善知识之弘化而得实证大乘般若,是故应当讲授本经,并应于显宗之际同时破相,令末法时代佛门四众同得法利。

又因本经所说皆是直指金刚心之本来涅盘境界,然而未证金刚心之凡夫位菩萨,虽读而不能现观金刚心之本来解脱境界,于是不免臆想分别而产生偏差,终究无法如实理解本经中的 世尊意旨。为救此弊,乃出之以宗通之方式而为大众讲授,是故名之为《金刚经宗通》;即以各段经文中与中国禅宗互有关联之公案等,附于每一段经文解说之后说之,藉以引生读者未来见道而实证《金刚经》宗义之因缘,是故即以宗通方式而作讲授。复次,以《金刚经宗通》为名而讲授本经者,亦因鉴于明朝曾凤仪居士所讲《金刚经宗通》并不符实,显违佛门宗通之智慧,后人读之难免为其所误,以是缘故,亦应于经文中与其有关之处加以拈提,条分缕析而令佛门四众了知其错谬所在,不复以其错谬之宗通批注作为依止,后日参究真如本心时,庶能远离偏斜,则亲证本经宗旨即有可能,是故即采宗通方式讲授之。今者《金刚经宗通》之录音已整理成文字,并已略加润色,删除口语中重复之赘言,总共达到一百三十余万言;今已将之编辑成书,总有九册,仍以成本价流通之,以利当代学人;即以如是感言及缘起之说明,以为序言。

末学更在内文中,熏习到平实导师对于《金刚经》的教导:

金刚,表示法界中有一个法,祂是坚固而不可坏,所以没有任何一法可以毁坏祂,因此称为金刚。诸位看到 韦陀菩萨按着一根金刚杵,是这样威武的样子,祂的金刚杵是哪里来的?它是天然生成,不是打造出来的,而且三界中没有一物可以毁坏它,所以说它是无坚不摧的,这才是真正的神兵利器。以这样的神兵利器可以摧伏一切邪魔的任何武器,所以它就称为金刚杵──无坚不摧。依这个坚固不可坏,无坚不摧的道理来譬喻佛法中的金刚心──金刚之心,祂是不可能被毁坏的,因此这部经典就称为《金刚》之经。在一切法界中,你找不到有一个法可以毁坏这个第八识如来藏,所以称为金刚心。这个金刚心就叫作阿赖耶识,又名异熟识,到达佛地时改名为无垢识。

「般若」这个意思,它是函盖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的,世间法是指三界有情众生的身心,出世间法则是指三乘菩提的智慧,所以般若属于世出世间的智慧,不属于世间凡夫的智慧。由于证得这个金刚心如来藏,所以出生了实相智慧而有了实相般若;因此金刚心就是第一义谛的理体。

「波罗蜜」的意思就是「到达无生无死的彼岸」,是离开了生死而不在生死中。因为菩萨亲眼看见了、亲自触证了涅盘实际,不离生死的此岸而到达无生死的彼岸;可是自己五阴还在,五阴现前看见了无生死的彼岸,可以现前转依无生死的彼岸。

由于这个缘故,菩萨亲证及转依了这个金刚心,现前看见法界中的事实:原来自己本来就没有在生死中,却可以有五阴继续生死,但是自己的真实心、金刚心,从无始劫以来就没有出生过,也没有死亡过,这个没有生与死的无境界的境界就是涅盘。这种菩萨所证的涅盘,叫作本来自性清净涅盘。可是菩萨证这个涅盘时,菩萨的五阴世间还在,是以这个五阴世间证得五阴背后那个实相心──证得背后那个涅盘境界;所以证悟的当下住在如来藏的境界、如来藏的本来涅盘之中,那就已经是到达无生死的彼岸了。

因为这个金刚心从来无生亦无死,从来不生亦不灭;无生无死,不生不灭,所以叫作涅盘,而涅盘是菩萨的五阴现前就可以安住的,就这样安住下来,所以菩萨才能叫作实证波罗蜜──以五蕴到达不生不死的彼岸。可是到达无生死的彼岸以后,却无妨同时又在有五蕴生死的此岸继续与众生同事、利行;这样子兼具两边而住于中道时却又不取中间,如是住,如是而生其心。所以证悟的菩萨住在无生死的彼岸时,照样可以在五蕴生死的此岸利乐众生而无所阻碍;所以利乐众生时,在生死此岸中又不妨碍同时住在涅盘彼岸,这样才能叫作波罗蜜。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意思就是以金刚不坏法的智慧而达解脱生死的彼岸的一部经。所以这部经中要说的,显然就是要让你亲证实相心,以实相般若所依的金刚不坏心,来到达解脱生死的彼岸,这就是《金刚经》要为我们解说的王要义理。

拓展阅读:《金刚经》的人生智慧

在中国文化中,《金刚经》是一部非常有影响的大乘佛经。探讨的依旧是古圣先贤共同关心的——什么是成道?怎样才能得道?这一类的问题。《金刚经》中的文眼就是大家众所周知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既是道的根本现象,也是成道的钥匙,还可以说是人生的最高智慧。

至于悟道成道,我觉得那不是人群中大多数人所关心的,因为会觉得那些东西玄而又玄,脱离现实,缺乏实际意义。所以那只是少数人关心的事。但如果论及人生智慧,那么大家就会很关心,因为毕竟和我们的现实人生息息相关。人的一生,要面对种种复杂的生活问题需要解决,还要解脱现实中的烦恼……所以这个智慧就显得太重要了!而《金刚经》的智慧则可以给我们带来圆满幸福的人生。

《金刚经》里让我们把握的一个核心的方法就是“无住”。无住,就是不要停下来。这个停,不是正常做事情的那种安住,而是不恰当的停留下来的一种执着。是障碍和弊端产生的根源。过去民间有个寓言故事,我们从这个故事中能够看出“有住”的祸害:说有一个人在神仙的指引下、意外地找到了一座宝山,而神仙告诉他,挖够了你就走,不要等到天亮,一旦天亮了,这个宝山被太阳照射就会化为虚无,你的生命也会随之被消融。当时这个人答应得很痛快,神仙走了之后他就开始挖宝,越挖好东西越多,越挖心里越馋,越挖越放不下……贪婪让他废寝忘餐、忘记了时间……终于太阳出来了,他便葬身于宝山之中。

这个就是人生真实的写照。我们很多情况下就是这样不智慧地生存着。面对事业、感情、健康、财富……该收手时不收手,以至落得满盘皆输。经常有朋友和我探讨一个相关的问题:把握的标准(尺度)是什么啊?说实在话,我觉得这个尺度我们早就遗失了,因为我们的人心早已经被尘世中的种种污染给泯灭了!为了生存的竞争、为了利益的获得,有几个人还在想着客观与公正的问题?然而如果不能客观公正地看待把握问题,事情最后的结果就很可能适得其返。这个往往是人们当时所想不到的。

每个人都有一个完美的梦,希望在自己的人生里什么都好,不要有什么缺失和遗憾。完美的人生究竟是否可以实现?完美的概念是什么?我觉得完美并不是按照我们主观想象那种如施了魔法般想啥来啥的美梦,而是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有机结合而得到的丰富的硕果。应该说这种丰富意义的完美在人生中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但要点在于它会在自然运化的过程中逐一实现,但绝非完全按照你预定的时间和地点。比如,你很期望你的孩子成为人才,而他在该成才的时候情况很糟糕,于是你就很生气,做了许多不合适的事情,认为他不会成才了!推波助澜地影响了孩子的积极性,使他很可能因为你的埋怨和讥讽而堕落下去……

下面分几点去解读:

1、各有所好

或许是因为人类有逃避孤独的本能吧,生活中每个人都会喜欢上一些什么,有的人喜欢运动,有的人喜欢旅游,有的喜欢逛街,有的喜欢听音乐……林林总总,不一而足。我在闲暇喜欢读《金刚经》。每于临睡前受持诵读几句,想想其中的道理。虽然《金刚经》是佛为“最上乘者说”,但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慢慢的我这个凡夫俗子也开始觉得《金刚经》之中确实有大智慧了。

2、何谓《金刚经》

《金刚经》又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或《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意思就是以金刚般的智慧到达彼岸。 “金刚”是自然界中最坚硬的金属,能断万物,所向披靡。般若是梵语音译,意为大智慧; “波罗蜜”也是梵语音译,就是摆脱烦恼,到达彼岸。因此,《金刚经》经名的含义就是以金刚般无坚不摧的大智慧斩断人生的种种烦恼,到达清净的彼岸。

众所周知,《金刚经》一卷是《般若经》六百卷的精华所在。其思想深刻而文字简洁优美,对于中国文化影响极大。在浩如烟海的佛教经典中,金刚经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经典之一,以致于几千年后的我也有机会读到它。

3、如何得清静

《金刚经》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人生的大问题: “云何应往,云何降伏其心?”也就是滚滚红尘中的芸芸众生如何才能降服心中乱七八糟的想法?如何才能使得自己身心清静?这其实是所有的科学想要解决的人类的终极问题,是需要每一个人都好好想一想的。

我们之所以感到痛苦烦恼,是因为我们心中有太多的欲望。一旦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感到烦恼,自卑,痛苦。既使欲望暂时实现了,又生怕会失去或者又有了更大的欲望。因此,我们的身心永远在苦海中沉浮,永无出头之日。

在现实生活中,人是不可能达到完全没有欲望的,因此怎样驾驭自己的欲望,是一种大智慧,是提高自身生存质量的大智慧。

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要实现自己的心灵宁静,还需要靠自己的力量。其实佛学是人学,是心学,是关于人生智慧的哲学。人生在世,有许多疑问和困惑,会给人带来许多痛苦和烦恼,如何活得更快乐、更充实、更安心,在人自身能力感到无所企及的时候,往往会想要借助于神的启迪和保佑。但是佛教说人人心中都有一个佛,不需要求神拜佛,要求就求你自己——就是通过参悟,启发智慧,感悟生命,不断寻找更高层次的生存智慧和力量,开发、实现自己心中的潜能。这其实和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的主张是不谋而合的。

4、没有什么可以天长地久

《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佛认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如梦、如幻、如朝露、如镜花、如水月、如闪电、如水泡般虚无缥缈,瞬息即逝。平时我们看到的一切事物的形象,实际上都不是它们真正的形象,事物的真正形象是“无相”。也就是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动不居的,都是不断的生灭变化的。因此,对于世界上的一切都应该坦然面对,都不应该执着,这就是所谓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否则就是“着相”,即有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具体的讲,就是个人过多的考虑自己,从自己的需要出发,想得到文凭、知识,想得到亲情、友情、爱情,想得到财富、金钱、美人,想得到名誉、地位,想得到家庭、事业,想得到健康、长寿……。其实静下心来仔细想想,世间的一切有什么是永远的呢?云卷云舒,花开花谢,世事变幻如白云苍狗,文凭会贬值,知识会落后,爱情会枯萎,友情会破裂,财富会流失,美人会迟暮,名誉会消失,地位会跌落,家庭会崩溃,健康会恶化……没有什么可以是天长地久的。

5、无私奉献

“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提到布施,有人说我自己还不够用,或者说自己一无所有,没有什么好布施的。其实一句温暖的问候,一片诚挚的爱心,一个美丽的微笑,任何自己觉得可以利益他人的东西都可以用来布施,勿以善小而不为,当布施成为习惯,你会从别人的快乐中得到更大的快乐。

世界上懂得布施{奉献)的人是最富有的人,人们往往贪图别人给予自己,这其实是最贫穷的想法。一个人自呱呱落地,到小学、中学、大学,无时无刻不在接受别人的给予,究竟又有几个人想到自己给予了别人多少呢?日常生活中我们给予别人的一个微笑,一句悉心的问候,一句善意的劝告,一点力所及的帮助,都是可以给人以启迪和帮助的,有时甚至是让人终生难忘的。

而真心给予无私奉献是不容易的,有人给予是为了沽名吊誉,或是谋取钱财……。正如《聊斋志异》开宗明义第一篇《考城隍》上说的, “有心为善,虽善不赏”,真正的给予是不求回报的,这才是真正的布施,真正的奉献。

我觉得给予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奉献者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人!

6、心无所住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传说禅宗六祖慧能一闻此言,当下即便开悟。《金刚经》的“无住”精神,可以缓解现代人的压力感,使其保持澄明心性。当今时代是一个物欲涌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的时代,有些人不再谈论人生、理想、国家、社会,而是更多地谈论电影、股票、服饰、美食、足球、明星等等。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五光十色目不暇接的世界,享受现代物质文明是现代人应有的权利。但是,人切不可成为物质的奴隶,陷溺于拜金主义的狂潮,从而导致精神家园的失落。面对汹涌澎湃的物欲大潮,必须咬定青山不放松,以金刚般若大智慧斩断物欲,才能将生命提升到天心月圆的光明澄澈之境。

人除了物质生活,还要有充实的精神生活,精神上去充实才是真正的富贵,精神上的满足才是真正的幸福。现代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人都具有“庸人自扰”的本性:对于悠关自身之事作过多的无谓思考,是困扰自身的主要原因。更要命的是,人的这种“能力”不需要有事实依据,但凭想象就可以了。假使心起了烦恼,那么即使在社会上很有地位、财富,生活也是空虚的。如果心中颠倒梦想,高楼大厦无异于监狱,美味佳肴就是毒药。古人说:心安事无问,心定菜根香。假使心安定了,就算吃的是粗茶淡饭,住的是茅草小屋,心中也很安定、自在,远胜山珍海味高床大屋。

7、境由心生自由自在

假如我们的心充满了贪、嗔、痴、疑、慢,这个世界就会是战争、偷盗、强暴、抢劫、欺骗、淫乱;相反,如果我们心中充满了智慧、慈悲,我们生活的世界就会变成安定、和谐、友善的人间天堂。万法唯心,境由心造,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有什么样的世界。

现在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工作、学习压力的增加,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恶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饱受心理疾病之苦,如恐怖、焦虑、抑郁、无助、甚至精神分裂、人格变异等。但是现在我国的心理咨询工作才刚刚起步,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因此,这些困境还要靠自己去积极的化解。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或许可以从《金刚经》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金刚经》中的人生智慧为现代人解脱烦恼、增进幸福、提升生命意义提供了一条可行途径,具有一般心理学所无法比拟的效果。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