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接轨梦想 800

文章 2019-07-11 22:19:23 1个回答   ()人看过

有关地铁的发展与起源,同学们了解多少呢?下面是小编收集的800字的地铁接轨梦想作文,欢迎大家阅读!

地铁接轨梦想 800篇1:地铁里的电影梦想

世界上第一条地铁是英国人在1863年开通的,名叫伦敦大都会铁路,跑的是蒸汽机车。1890年英国人开通了钻挖式地铁,将伦敦市中心与南部地区连接了起来,到1906年又实现了电气化。当年的奥匈帝国于1896年将布达佩斯和整个欧洲大陆连接开通的地铁是欧洲的第二条地下大动脉,全长五公里11个站台,至今仍在使用中。巴黎地铁1900年开通,北京地铁1969年10月1日开通。有了地铁,就有了地铁电影。

我们看到了《地下铁》、《开往春天的地铁》、《地铁惊魂》、《地铁特工》等等这样一些在地铁里拍摄的电影,而吕克·贝松于1985年拍摄的《地下铁》则较为完整地利用地铁这一特殊交通管道构筑了一部商业电影的全部元素。这位1959年出生的法国小子,一降临人世,家乡就公映了戈达尔的《精疲力尽》,吕克·贝松后来的那一部《杀手莱昂》震惊了全球,至今仍是小资影迷的最爱。《地下铁》的主要构思来源于《歌剧红伶》中的地铁场景。影片开头的汽车追逐和地铁中的追杀使作品影像华美,但暴力与凶杀的过度又致使观众觉得异常空洞。其实最早利用地铁题材制作故事片的是法国导演路易于1960年拍摄的《扎齐在地铁中》,他是20世纪60年代左岸派电影的中坚分子,与他同属一个阵营的还有玛格丽特·杜拉斯、乔治·弗朗叙、阿仑·雷乃、格里耶、阿涅斯·瓦尔达等人,这些人不屑于新浪潮,他们强调自己玩的是作家电影,是意识流,是领先潮流的先锋电影,因此,路易在1960年拍摄《扎齐在地铁中》一片就不足为奇了。这部改编自法国小说家雷蒙·昆诺小说的电影无情节无叙事,颠覆了以往的所有电影语言,并且名叫扎齐的少年从头至尾就没进出过地铁,可是几乎所有的人都讲要去地铁干这干那,当年的票房也就可想而知了。不过路易不在乎。他的父母亲是法国糖业大亨,为儿子玩电影他们提供了天文数字般的金钱,路易对特吕弗这帮穷出身的导演也很关照,大力资助他们拍电影。路易19岁就读法国高等电影研究院,24岁就凭《沉默的世界》荣获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大奖,25岁已拍出天才之作《通往死刑台的电梯》,捧红法国一代女神让娜·莫罗,特吕弗完全拜倒在她的裙下,五年后与她合作了自己的代表作《朱尔与吉姆》。尤其令后人称道的是,路易在《扎齐在地铁中》留下的那句名言“欢乐就像咖啡中的方糖,或快或慢,最终都会淹没在苦水里。”这句话后来被美国的阿甘拿去引用,只不过咖啡变成了巧克力。

地铁是一个狭窄的空间,由于幽暗和不可知的地下,它往往成为电影中潜逃和脱身的首选。我们在很多电影中经常看到杀手、女人、毒贩、小偷、无家可归者以及游击队、抵抗者、流亡者隐匿在地铁里,最有名的莫过于法国导演特吕弗于1980年拍摄的《最后一班地铁》。该片获得十项恺撒大奖并在美国奥斯卡上获得十项荣誉。作为新浪潮电影流派的重要人物之一,特吕弗与戈达尔、夏布洛尔、侯麦、里弗特等人共同贡献了世界电影史上最亮丽的一道风景,他们栖身的电影图书馆和至今仍在影响世界的《电影手册》是世界电影的丰碑,特吕弗的《四百下》和《朱尔与吉姆》以及戈达尔的《精疲力尽》是所有电影人的指南,偏偏是特吕弗最先背离新浪潮投身于商业电影的怀抱,他计划拍一个剧院三部曲。第一部《日以继夜》,票房全线溃败,第二部就是通过描述20世纪40年代的戏剧界向大导演刘别谦致敬。影片所重现的占领时期的生活法国人不接受,认为极不真实,可是两大明星德纳芙和德帕迪约挽救了影片。特吕弗将片子做得辉煌华丽,叙事手段和剧本结构都模仿了好莱坞,比如开头的故事旁白和结尾的戏中戏,这一切都是新浪潮极力排斥的东西,特吕弗却全盘接受了。影片没有几个地铁镜头,地铁只是一个影像符号。由于拍摄了《最后一班地铁》,戈达尔至今不肯原谅特吕弗。当年戈达尔拍《精疲力尽》才30岁,特吕弗拍《四百下》也只27岁,到1984年特吕弗患癌症病逝时年仅52岁。《电影手册》曾经试图做一个纪念特吕弗的专辑,但遭到戈达尔的拒绝,他认为新浪潮年仅五岁就夭折特吕弗要承担主要责任。事实上《最后一班地铁》在法国的评价很低,布努艾尔说“除了戈达尔,我丝毫看不出新浪潮有什么新东西。”帕索里尼更是将特吕弗排斥在新浪潮之外,他说:“全世界的新电影中至少有一半是戈达尔式的电影,也就是说他们遵循效法着戈达尔提出的法则和标准。”

特吕弗因为《最后一班地铁》毁掉了自己,这是他没有想到的事情,他曾经有过的电影梦想随着一列驶进黑暗的地铁再也回不来了。

地铁接轨梦想 800篇2:

一直想在这个繁华落寞的季节里写点文字来祭奠我逝去的光阴或是青春,但每每一提笔,便对着苍白的纸发愣。不知是因为我的青春无事可叙还是执笔太久而产生倦意,不管怎样这两者都不是我想要的结果。我只希望借助一点点的灵感来将我对过去的眷恋和现在的把握,以及对未来的憧憬表达出来。换一个角度,其实文字是我伪装的坚强。对于这个太过显示的社会,并不是容得我们肆意地去说去做。就像眼睁睁的看着时光一瞬间白驹过隙,任岁月长河一去不回,我们除了倾叹仍旧是无能为力。这足以说明,在时间面前一切都太过渺小。所以当你被岁月的利剑刺伤时,文字是让你得以痊愈的最佳选择。

可是,自古以来,与文字做伴的人大多是悲哀的。李白说,古来圣贤皆寂寞,在我看来,写文字的人才最是寂寞。我曾问过三月,为什么要写这些忧伤的文字,三月说因为寂寞。我们都是一群寂寞的孩子,我们的忧伤却在彼此眼中展露。我们心甘情愿把自己的不喜欢、不快乐通过文字表达出来,任灵魂被来来往往的过客分析、解剖得淋漓尽致,却依旧乐此不疲的继续我们的喜好。

曾几何时,下过写长篇小说的决定,但由于经历太少缺乏真情实感,一系列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无法通过一只秃笔来表达,所以只好作罢,仅以短篇随笔安抚心灵。

对于日记这个无恶不赦的回忆记录者,我表示极大的愤怒和悲哀。过去的且让它过去,流逝的且让它流逝。生死就是生死,悲欢就是悲欢,无须参预,不必流连。看,岁月都离开了,我们还依依不舍什么?再回头,就真的找不到向前的路了。所以我不愿记录过去,不会记录过去。

偶尔写的一些文字只限于当时的内心感慨,所以结束时,我都会标上“过期作废“的字号来提醒读者或以此警告自己。我写的文字只供自己欣赏或别人阅读,并不奢求赚点小钱。我知道中国最最不缺乏的就是写文字的人,而比我造诣高深的大有人在。我只希望在年华的篇章上,留下一页繁华。

此时的我,才刚刚尝试到花季的滋味,和同龄少女一样,我心怀感激,充满向往。冥冥之中,我看到一条通向远方的道路,上面承载着五彩斑斓的梦。于是,我打理好行李,踏上站台,准备上路。

地铁接轨梦想 800篇3:

我坐过汽车、轮船,也坐过火车、飞机,就是没坐过地铁,这次有机会到上海,才真正让我了解了地铁,亲身体会到了地铁的方便、快捷和舒适。

一到上海,成千上万栋高楼就展现在我们的眼前,马路上车水马龙地奔驰着各式各样的汽车,让我不可思议地想着:这地下怎么造铁路呀?听说地铁还穿越黄浦江江底,这要多么深啊?还设想着“在地下的地铁和地铁车站肯定很挤又闷吧?”

带着一连串的疑问我跟着外公来到了地铁的入口处,这是一处单层没有转车的小站,设在马路旁边,沿着台阶约摸下行了二十余米,让我眼前一亮,原来在马路的深处是一座宽阔明亮的现代化的地铁站,空气流畅,一点都没有闷热感,远远优于地面上的公交车站。特别是来到人民广场站,更让我惊叹称奇。这里的地铁站要比足球场还要大,是地铁中心交换站之一,在地下几十米的深处还分成三层,上下通道安装了电动扶梯。每层除了通道外,周围还有阵列着琳琅满目商品的商店。外公告诉我:上海现有九条地铁,成环型分布在整座城市地下的四面八方,每条地铁设有交会换站的大站,不管去那里,不出车站就能换乘,方便极了。我不由得啧啧称赞设计地铁的科学家和建造地铁的工人叔叔们真伟大!(作文妈妈我想对你说)

我们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来到售票机前:先选择你现在是几号线,如果你要换乘的话就选择最后换乘是几号线,再选择你要到达的目的地站名,电脑就会显示出车票的金额。哦,当然还要选择车票的张数,最后把钱放进付钱口,就这样,零钱和票就会神奇地出现在另一个出口。嗨,虽然买票有点烦,但当你真正坐上地铁时,你才会感到一个字——爽。

来到无人检票机前,顺利地检完票,美妙的旅程开始了。我们在屏蔽门前等候,没等两分钟,随着一道刺眼的亮光射来,子弹头列车就呼啸着开过来了,转瞬间,地铁列车就平稳地停在了我们的面前。真快啊!我们都不约而同地这样赞叹道。等车停稳后,原本屏蔽着的门立刻打开了,里面的乘客从车的另一侧走了出去,我们也赶紧上了车。哇,车厢里面的环境真不错呀!既舒适又干净。我们找了座位坐了下来,随着有节奏的“嘟嘟”声和闪动着的红、黄灯,车门也缓慢地关上了,并在无声无息中出发了。我坐在漂亮舒适的座位上,边观察边享受地铁的快捷平稳,以及所带给人们的无限的惬意关于地铁的作文800字关于地铁的作文800字。地铁在地下穿行着,没有红绿灯,没有马路交叉口,更没有车辆阻塞,列车像箭一样直行无阻。虽然坐地铁无法看到上海美丽的街景,但我在设有空调、新闻显示屏的车箱里,仍然觉得特别的“爽”!外公还给我照了一张相留作纪念。当我还沉浸在无限的遐想中时,约摸还不到十分钟,列车已从市中心飞驰了半个上海城,穿越了黄浦江,到了目的地浦东的东方明珠站,真是神马给力呀!

第一次坐地铁,既惊奇,又使我大开了眼界,真够爽!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