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剧本研讨会的作用

文章 2019-07-11 22:30:04 1个回答   ()人看过

《谈谈剧本研讨会的作用》以参加“黄梅戏剧本研讨会”为基调,阐述了当今剧本存在的通病――剧本内容要与剧本题目相关,要表达出剧本的宗旨所在。

剧本,一剧之本。不拿出来众家研讨始终是一人之本。她不同于小说散文诗歌等,她的目的不在于发表,而是要最终能搬上舞台或荧频,要能得到众多观众的买单。

2013年我参加了“宿松春晚”选送节目的文艺创作座谈会,会上包括我在内,吴忌老师、刘小文老师都选送了节目,后观看“春晚”,一个也没选送上。2016年我又有幸参加了一年一度的已延续16年的“省黄梅戏基金会”举办的“安庆市黄梅戏剧院”承办的“黄梅戏新创剧本研讨会”。此两次县、市会,本人认为,无论从操作模式、参与层面、研讨效果大相径庭。

本人剧本创作时间不长,受县志办廖理南老师2009年县政协八届八次常委会提案《机遇、困惑、建议——关于黄梅戏故乡黄梅戏工作的调查》影响,斗胆写起了“剧本”。初创《调妻》是根据本人发表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像不像自己不知。再创《古渡风波(原名:义渡)》是根据本人发表在报、刊、网络,最后结集《松兹历史文化丛书》上的《宿松筑墩义渡与九姑郑氏》一文改编的。为了此剧本,不知像不像,因为没有这方面专业人士指导,我只好借助网络、论坛。网友都说好,说好就没有用,自已几斤几两自己知。最后一段时间,又修改,发文学网站。奇事!几个文学网站竟然登了,还有〔编者按〕,后来还评了精品。这还是不大放心,后通过文友介绍文友,宿松原黄梅戏剧团陈洁老师看了。他把我那剧本说得一无是处,我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后又修改、打印再送文友的文友宿松散文高手朱亚夫老师看,朱老师提出了他独到的见解,非常中听。后又添加、修改、打印竟然在2015年被《荥阳与郑氏》报以“佳作连载”刊登和《宿松文艺》超版面一次性刊出。

在此,网络文学能得精品,纸媒文学能刊出,使我对剧本创作有了感情,就又写了两个长篇历史剧本《田园宰相》和《节妇台》及其几个小剧本。写好之后正值参加2016年安庆市在岳西县举办的“黄梅戏剧本研讨会”,谨阅“会议日程及有关事项”,研讨的四个剧本都是名家的,轮到我去研讨还不如说去取经、去学习更确切。因为此会第三项要求“参会人员须提前审读剧本,研讨时可发表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因为这是在市里第一次,所以非常慎重,更非常珍惜。花了几天时间,通读了多遍的四个剧本,除《包公家事》因我写《节妇台》之故,对《包公家事》有七点需商確外,其它三个剧本基本没有多大毛病,是我写剧本的范文。

剧本研讨会分两天进行,第一天是研讨欧阳冰云的《豆腐宴》和邓新生的《女儿泉》。综合方文章、濮本信、王自诚、汪同元、陈中元、方云从、王秋贵、何成结、都咏梅等等专家,学者的点评:两个剧本都有一个通病——题目与内容都有点偏离,有迁强附会之嫌。剧名要与故事有直接的关联。《豆》剧:1、主线不明朗,是写清官汪志伊还是写侠女洪秀莲?2、清官得不到好报是何原因模糊。3、“密札数函”非常关键确没有重点突出。4。场次的设置,结尾的安排等。《女》剧:1、阻止此婚姻的到底是什么原因不清!世俗?钱财?懦弱?等。2、40——70岁的时间段太空白。3、“七大姑”“八大姨”是好心办好事?还是坏心办坏事?不明!有些所作所为夸张有点离谱。4、泉姑嫁乐哥心里应有应该的内心变化等。

第二天研讨的剧本是邵经厚的《包公家事》和江爱华的《文艺青年村支书》。《包》剧经秘书长王张平老师的引见我与作者作了友好的交谈,这交谈也不妨公布出来:1、梗概,包镱应为包繶,因包繶为包公长子,二十六岁染病身亡,其妻崔氏才二十岁,后包公与侍女孙氏所生的第二个儿子,包公取名包綖,视为兄弟,同带纟边旁,綖、是佩玉上的丝带,象征富贵,綖又与延同音,一语双关地表示延长包公的事业和血统。2、第一场第五页,“包拯初登仕途,仼建昌县令”这是民间故事的说法,据现考证,应是“首任天长县”。3、第二场第8页“红”上场后,“夫”应该先上场,主不坐主席,怎样陈设拜寿之人?“〔包繶上”拉下,“夫(唱)”拉上才合理。4、第9页,“十字绣”本人认为是现代语。历史剧用现代语,本人一向不取。宁可现代人说古话,不能古代人说现代话。5、第11页,“你孙氏二娘为什么事被你爹爹一纸休书打发回娘家的吗?”这话用在此对孙氏太不公平。“千里赴瑞州,不持一砚归”此过失在家人包兴。包兴:“老爷不收,他们便苦苦央求我代为收下,当你担任新的职务后再交给你”,包公夺过砚台,看也不看,便投入江中。孙氏是包公香火功德缔造人,包綖(包绶)的生母,不能这样玷污她。6、第12页第二行,“三年后离……”也就不成立了。7、第40页,“家训”是征对包公得病知道自己来日不多后,小儿子包綖又只有五岁,根据大宋对他的地位和当时大臣享有的政治待遇,他死后,儿子包綖肯定要受“荫补”继续做官,他于是拿起笔写下了自己最后说的几句话,这时包繶己死9年了。研讨会上专家们还综合存在:1、包公打错了儿媳崔氏最后赔礼,没有处罚包繶,观众不同意,这也不是包公本来性格。2、包公出名了,家教应是非常严的,儿子还明知故犯,不可思议。3、“家训”看了后不太过瘾。4、包繶如果安排是无意上当,才好交待观众等。《文》剧:1、整个戏似乎有点散,人物杨桃后面没有结果。2、防洪抗洪筑坝挖祖坟不合民情。3、根雕是毁林与政策背道而驰,剧本做不大。4、过继,这姓氏儿子过继到那姓氏不合民俗等。

看看,一个作者辛辛苦苦交的认为满意答卷,他们是花脱几多时间,修改再修改,琢磨再琢磨,还有的通过过其它方式请名师指导的答卷,一个我认为是四个非常不错的剧本,通过众多专家们的点评,那么多的问题都出来了,有待作者去更深入地去评判、布剧、定位、修改,这对作者是多好的事呀!通过这些作者的评判、布剧、定位、修改,那么离更完善的好剧的一剧之本也就不远了!

会上主持人反复强调,研讨会上研讨的剧本不是最好剧本,没有研讨的剧本也不是最差的剧本。所以剧本只是一个人的剧本,讨论过后,重新评判、布剧、定位、修改过后,才是大家的剧本。

最后,省基金会肖桂兰会长总结:写剧本是一个冷门,还有这么多同志来挤这个冷门,非常欣慰。这与党和政府支持黄梅戏剧本创作是分不开的,这与基金会一而继往十六年不断召开剧本研讨会分不开的。此会开的好,像治病,对症下药。写剧本要能跳出剧本的本身,反映当前的社会现实,自己要表达什么内客,达到什么目的,都要明确。写剧本要:1、要有话说方才说话。2、要说自己的话,不要说人家说过的话。3、什么时代说什么话。我认为这是写文章,特别是写剧本的经验之谈。

这就是剧本研讨会总结出的作用,写剧本的人,重视剧本的领导,思之!重之!

拓展阅读:剧本简介

剧本主要由台词和舞台指示组成。对话、独白、旁白都采用代言体,在戏曲、歌剧中则常用唱词来表现。剧本中的舞台指示是以剧作者的口气来写的叙述性的文字说明,包括对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的交代,对剧中人物的形象特征、形体动作及内心活动的描述,对场景、气氛的说明,以及对布景、灯光、音响效果等方面的要求。在戏剧发展史上,剧本的出现,大致在戏剧正式形成并成熟之际。古希腊悲剧从原始的酒神 祭礼发展为一种完整的表演艺术,就是以一批悲剧剧本的出现为根本标志的;中国的宋元戏文和杂剧剧本,是中国戏剧成熟的最确实的证据;印度和日本古典戏剧的成熟,也是以一批传世的剧本来标明的。但是,也有一些比较成熟的戏剧形态是没有剧本的,例如古代希腊、罗马的某些滑稽剧,意大利的初期即兴喜剧,日本歌舞伎中的一些口头剧目,中国唐代的歌舞小戏和滑稽短剧,以及现代的哑剧等等。

剧本的写作,最重要的是能够被舞台上搬演,戏剧文本不算是艺术的完成,只能说完成了一半,直到舞台演出之后(即“演出文本”)才是最终艺术的呈现。历代文人中,也有人创作过不适合舞台演出,甚至根本不能演出的剧本。这类的戏剧文本则称为案头戏(也叫书斋剧)。比较著名的如王尔德的《莎乐美》等。而好的剧本,能够具备适合阅读,也可能创造杰出舞台表演的双重价值。

一部可以在舞台上搬演的剧本原著,还是需要在每一次不同舞台、不同表演者的需求下,做适度的修改,以符合实际的需要,因此,舞台工作者会修改出一份不同于原著,有著详细注记、标出在剧本中某个段落应该如何演出的工作用的剧本,这样的剧本叫做“提词簿”或“演出本”、“台本”(promptbook)。此外,剧本是完整的演出脚本,有另外一种简单的舞台演出脚本只有简短的剧情大纲,实际的对白与演出,多靠演员在场上临场发挥,而这一种脚本则称为是“幕表”。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