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无处遁形

文章 2019-07-11 22:44:33 1个回答   ()人看过

《让“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无处遁形》提到的杨某人,生于国内,长在国内,出国数年竟然宛如满怀着深仇大恨、苦难深重似的对自己的祖国恶意中伤、肆意造谣。

最近,女留学生杨舒平在美国马里兰大学2017届学生毕业典礼上的一段演讲视频在网上引发热议。作为学生代表,她说:“当时在国内每天都要戴口罩出门,来了美国才呼吸到又甜又新鲜的空气,简直是一种奇特的奢华。”这段演讲在网络上引起热议,可以说是一片哗然。据资料显示,这位姑娘出国前生活在云南昆明,一个四季如春空气质量优良,和雾霾、口罩几乎绝缘的城市。

雾霾当然要治理,我们的政府、社会从未自护其短,如果学有所成能献计献策开出“药方”更是功莫大焉!但用虚假的论据去证明昨日之苦,以显示今日之乐就让人费解乃至不耻了!我们不惮以最坏的恶意去揣测,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闹剧,毕竟春城昆明的气候如何,她应该心知肚明,在那里新鲜的空气绝对不是奢侈品。

网上也有不同声音,认为大国风度应该允许真心的批评,我们应该包容不同意见。果真如此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屈子投江文山赴难,所谓爱之深责之切!但如果用谎言颠倒是非,以投机取巧的卑劣之心,打着高大上的爱国旗号去谋个人之私利,而且还要占据道德的制高点俯视芸芸众生,这样的人实在无法让人宽容!

杨舒平的表演使我想起了一个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作为鲁迅研究专家,北大教授钱理群的警告振聋发聩,他虽着眼于批判大学教育,但其文化社会意义却远远超出了教育范畴,就像阿Q、孔乙己一样直指国民劣根性。

事实上,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并非我们这个时代的专利,从古到今,他们一直活跃在历史的舞台上,“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朋,眼看他楼塌了”。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据古文字学家考证,孔子时代君子的原意是贵族子弟,而小人则是平头百姓。贵族理政治国当然要道义为先,而老百姓在乎的是柴米油盐,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仓廪实而知礼节,只有解决了温饱才能追求更高层次的境界。从某种意义上说,利己也并非一无是处。西方经济学把利己作为经济学中的根本,亚当•斯密甚至在《国富论》指出,利己是积累财富,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提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推崇三过家门而不入的道德完人。但道德偶像毕竟是阳春白雪,下里巴人更在乎自身的欲望满足实际的利益需求,我们的祖先小心的利用道德、制度等各种杠杆寻找着利己和利他的平衡点。道学家们虽然高呼存天理灭人欲,但也并没有因此将个人的小算盘砸得粉碎。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出现却彻底打破了这种平衡,在利己之前加上精致二字,就已经不再是简单追求个人的小利小惠了,他们对社会的危害远不是公共汽车不为老人让座买票加塞儿等道德瑕疵可比的。

首先,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多是智商情商双高的有才能之人,但他们却蔑视规则,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吴起为了成为鲁国的将军实现带兵打仗的理想,可以毫不顾忌人伦之情,残忍的杀死自己的结发妻子,只因为妻子是齐国人,杀了她就可以换取鲁国的信任。纵然吴起才华横溢文武双全,但杀妻求将的卑劣行径却始终让人不耻,鲁国任用他为将之后不久就疏远了他。虽然吴起后来建功立业名闻天下,但不择手段的个性也让他树敌过多,最终被楚国贵族用箭射死。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