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教育最喜欢的故事

文章 2019-07-11 23:39:43 1个回答   ()人看过

导语:《爱的教育》的书名使我思考,在这广阔的世界里,在这纷纭的爱里,爱究竟是什么?或者说什么是爱?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爱的教育最喜欢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爱的教育最喜欢的故事(1)

“激励,赏识,参与,期待。”八个字,激励着每一个学生上进,赏识每一个学生的才华,让每一个学生参与,期待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这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写的《爱的教育》中的一句话,也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这句话是说,老师期待每一个学生的表现,发现并赏识他们的才华,在学生遇到挫折和困难时老师免不了要去激励鼓励他们。这句话写得很好,他写出了每一个学生的心声,他们希望老师成为这样,因为只有这样的老师,才会让学生更加的自信,发现自己的才能,并去发掘他。

爱像空气,每天都环绕在我们的身边,但是爱总是很容易让我们忽略。“爱”可能是父母的一句嘘寒问暖,可能是你学习时的一杯热水,也可能是父母的一句早点睡,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爱是非常简单的东西,或许是一句话,或许是……我们每天都沉浸在爱之中,但是很多人都无法感觉得到,爱是平淡的,很多人把爱看成了理所当然,记住,那不是别人义务替你做的,如果你确确实实把那看成是一份爱,那就会很美好,很美好了。

这本书吸引我的地方不是他的文学价值有多高,而是作者用他那平凡而细腻的笔,描绘了一种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这本书,始终以一个“爱”字贯穿全文,这种爱正是我们大家要学习的。

《爱的教育》一书中描绘了一群快乐,可爱的少年,他们的身份各不同,有出生富裕家庭的孩子,也有出生贫穷家庭的孩子,但是,他们却互相尊重,互相爱护,因为这些少年身上都有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祖国深深的爱,对朋友之间真挚的情。

书里面没有赞美的语言,也没有细腻的文字,都是孩子和父母、老师的真实情感,却让人感受到了那种无私的爱,执着的爱,庄严的爱,纯真的爱,在这平凡的爱背后是美好的情感和心灵,大至祖国、社会、民族的爱,小至家庭、朋友之间的爱。

我与主人公一起体验着爱与被爱的快乐,在沉浸中突然想到了教育中常用的一句话,“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没有爱的学校,不过是一片戈壁沙漠”。

爱的教育最喜欢的故事(2)

如果一个人在儿童时期,不能从父母那里得到应得的爱,那么他们的性格就得不到健康的发展。每个父母都要为子女的“性格”负责,因为你对他们的影响将伴随他们一生。如果你希望子女具有健全成熟的性格,那么在孩子面前,你就不应该是一个情绪化的人。如果你希望孩子善良、正直、有爱心,那么,在孩子面前,你也应该表现这些品质。有很多的父母并不称职,因为他们在爱的名义下,做着非爱的事情。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就是父母,从他出生那一刻起,父母就开始了教育的课程。这门课程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出一个健全的人。而这只能在有节制的爱的指导下进行,也就是说,适当的严厉还是必要的。你要隐藏起自己的一部分爱,把爱全表现出来或者过分溺爱,结果一定会教坏孩子。你要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又是绝对禁止的,但这一切都要在爱和耐心的指导下进行,教训和训斥的口吻只会使孩子失去主见。而这要求为人父母者首先要做一个合格的人,一个有理性的人。

对孩子的教育光有爱心还远远不够,还要有方法和智慧,如果你希望他具有哪些品质,那么你就应当有意识的在孩子面前表现这种品质,把你的日常生活变成教育他的课堂。但要切忌刻意和勉强,否则宁可什么都不做。如果孩子发现你虚伪,那将是一件最坏的事情。

要平等的对待孩子,孩子也确实是和你平等的,你只不过比他多活了一些时间,更多一些人生阅历而已。也不要以为你是他的父母,他就必须服从你,听从你的支配。孩子不是你的臣民,不是你的下属,他没有服从你的义务,他只是你的一个未经世事缺乏经验的朋友,需要你的建议和指导,但并不一定必须走你为他指的路。

许多父母在孩子面前兼具两种身份:君主和臣民。在发号施令时是君主,在溺爱时是臣民,唯孩子之命是从。两者都不符合理性,你在孩子面前的正确身份应当是良师益友,怀有爱心,但又要警惕,不要让过分的爱迷失理性。在孩子可爱时,要爱的有理智,在孩子长大,有了自我意识,并表现叛逆时,要爱的无私。也就是在孩子变得不那么可爱时,仍要无条件的爱他。但事实上,许多父母爱孩子都是有条件的,当孩子顺从他们的意愿时,他们有爱,当孩子违逆他们时,他们就往往由爱生恨了。但他们仍觉得这恨是出于爱,是为孩子们好,是恨铁不成钢。父母们往往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他们眼中的“钢”只是他们想要的,孩子并不一定想要,他们的意识并不能代替孩子的意识。

父母并不是永远正确的人,也不可能永远正确。合格的父母应当时刻反省自己。他们最常见的错误是把孩子当成自己不良情绪的发泄物,孩子完全无错或只因为一点小事,就肆意的斥责,甚至谩骂和贬低。因为孩子是弱者,毫无反抗能力,便任由他们伤害了。其次,是对孩子惩罚过当,即使他们犯了错误,应当受到惩罚,但我们往往把一个小错误升级为一个大惩罚。再次,孩子并没有做错,只是做了不合他们意的事,而父母们却当做一个错误来惩戒。还有,孩子的无心之错,他们只是贪玩,兴之所至,并没有认识到那是一件不该做的事,而父母们却当做一种“故意”,来施加惩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天下没有做错事的孩子,只有做错事的大人。因为孩子一切行为只是源于天性,而大人确有明确目的性,但大人们却很少反省自己,特别是在孩子面前很少反省。就是有时明显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也因为对方是孩子,自己是大人,而宽容了自己。如此,勇于向孩子承认错误,真诚的向孩子道歉,就成了每个父母必修的课程,因为在孩子面前承认错误,比在孩子面前证明自己正确,更能加速他们的成熟。

也许,没有人肯承认自己对孩子的爱中有自私的成分,但事实是,几乎所有的父母对孩子的爱中,都包含着自私,自私的人性在这里同样有效,只不过表现的更为隐蔽。当一个人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对孩子的心愿和期望,而不是孩子自己真实的想法和真正愿望时,那么,这父母就是自私的;当一个人只想着自己作为父母所做的一切,而不顾念孩子的感受时,那这父母也是自私的。父母承担着对孩子的教育,如果一个人不能从父母那里得到宽广无私的爱,那他就不会在别的地方得到了。而我们的父母们在爱面前,却总是一个能力低下者,要么给孩子的爱很少,要么爱的感性有余,而理性不足。而且,又往往失于偏颇,甚至偏激,把孩子弄狭隘了。

爱的教育最喜欢的故事(3)

那是去年冬天的一个上午,天阴沉沉、灰蒙蒙的,似乎有一场大雪即将来临。第一节课的上课铃一响,校园里就安静下来,随后传来朗朗的读书声。

此时,我正做在办公室认真地批改作业。突然,我班的数学老师走进来,气呼呼地说:这个张中华,到现在还没到校。到底怎么回事,你打电话问问情况。一提起张中华,我的气也不打一处来,特别是这几天的表现更是不尽人意。前天,我检查作业,他支支吾吾地说语文书找不到了,可能是忘在家里了。我警告他说:今天回家找找,明天必须带来,上课没有书怎么学习?他点了点头。昨天,我再次检查作业,他直截了当地说:老师,我没有语文书,没法做作业。没做作业,还装模作样找理由,我真想当场教训他一顿。但我心里明白,那样做只能事与愿违,虽然有种直觉告诉我,中华是把书故意藏起来充当不做作业的理由,可又没有证据,也不好发脾气,只有寻找适当的机会,让他认识到错误并改正错误,早日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万万没有想到,今天他竟敢不到校,简直太没有纪律性了。我立即翻开通讯薄,快速地查找其家长的联系电话。电话号码是找到了,但已为空号,与其家长无法联系,又担心中华的安全,只好亲自去他家里问问情况。

我戴好帽子,围上头巾,整理好厚厚的手套,骑上自行车向中华家奔去。尽管全副武装,凛冽的寒风还是穿破头巾,刺痛着脸,挠疼着脖子。我已经顾不上这些,一心只想赶快到达目的地,了解真实情况。

终于来到中华家门口,只见她的妈妈正在打扫卫生,好像什么事也没有。中华没在家?已经上学去了?学校怎么没有?现在到底在哪里?我心中的疑团越来越大,越来越多,各种猜想一股脑儿都冒出来了。我下来车子,就迫不及待地问:中华在家吗?他妈妈歉意而又无可奈何地说:今天一早我出去办事,回来晚一点。做好饭喊中华吃饭上学,他说太晚了,不去上学。说完就又蒙头大睡。中华的姐姐也在场,她说:中华可倔强了,他自己不想做的事谁说也白搭。听了他们的叙述,有一股凉意从心底升腾:是自责,是遗憾,还是教育的败笔?一时我没有更好的理由来安慰自己,便勉强地笑笑,极力语气平和地对中华妈妈说:噢,这又不是故意迟到,晚一会儿到校没关系。这时已有几个邻居围过来,好奇地探问发生了什么事。毕竟是逃学,张扬出去对中华的名声不好,自然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于是我说:中华妈妈,赶紧让中华起床,吃过饭上学去。说完,我转身骑上自行车就回学校。

一路上我都在想:凭中华的性格,今天上午他会来上学吗?在学校怎么就没发现他是这样的孩子?是什么原因让他成为这样的孩子?这么想着,中华的形象又浮现在我的脑海中:由于这几天不做作业,几乎天天受到批评的他,虽然耷拉着脑袋不说话,那眼神分明透露出不服气。用什么方法才能让他认识到错误?用什么方法才能让他承认错误?用什么方法才能驯服这个脱缰的野马似的孩子?各种思绪,各种揣摩,各种苦恼,交织着、翻滚着、奔涌着、推搡着我走进学校。

我依然批改作业,却心神不宁,一直在想中华的事。下课铃响过,数学老师走进办公室,我急切地问:中华来上课了吗?数学老师高兴地说:来了。这节课听得很认真!直到那时,我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下来。

当天下午第一节是语文课,我一走进教室,中华就拿着作业本让我检查他的作业。工工整整的字迹映入眼帘,美观大方的字体令人惊喜。我向他投去赞赏的目光,并亲切地说:这次作业完成得很好,以后就应该这样完成作业。他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同时喜悦也溢满脸庞。虽然没有言语,但我感觉出他心里一定美滋滋的。我又向他的课桌望去,只见语文书正静静地躺在那里,如同面前的孩子懂事、听话。接下来的几天,中华表现出以前所没有的学习热情: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按时完成作业,特别关心班级的事情......这些变化我看在眼里,喜在心上。没想到我的一次关爱,让一个性格倔强的孩子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作为老师,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欣慰的呢?半年多过去了,中华正像雨后春笋,沐浴雨露,吮吸甘霖,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我知道,最真最挚的爱他已懂的,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

教育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要老师用爱呵护孩子、关心孩子、教育孩子,孩子定会在感恩中快乐、健康、茁壮地成长。

爱的教育最喜欢的故事(4)

暑假里我看了很多书,其中有一本我最喜欢的书叫《爱的教育》,这本书是亚米契斯写的,主人公叫安利柯,他是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学校里,他有可爱、善良的同学,他还有亲切、宽厚的老师;在家里,他有关心、爱护他的父母和姐姐。安利柯用笔记录了一个学年里学校和家里发生的一件件虽然平凡、细微但有趣感人的故事。

这本书让我很感动,也让我想起了我在学校里的点点滴滴。

记得刚去学校时,我非常不愿意回答问题,老师为了鼓励我们,不仅把我们回答问题的次数认真记录下来,并且根据回答次数的多少给予奖励,在学校里老师鼓励着我,同学们也鼓励着我,让我觉得回答问题是件快乐的事,因为经常回答问题,我得到了一颗棒棒糖,那是我吃过的最甜的棒棒糖,糖是老师自己花钱奖励我们的,我感受到了老师无私的爱!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活动“露一手’,这是个让同学们展示特长的活动,老师的讲台变成了我们展示自我的舞台,同学们表演着各种各样的节目,有跳舞的;有唱歌的;还有说相声的,都非常有趣。轮到我时,我也勇敢的上去了,我把我画的漫画展示给大家,可是刚上台我就脸红了,没有心思再说话了,就赶紧下台了,不过,这次让我体验了一次上台的感觉,而且老师还把我画的画贴在了教室前面的墙上,我把和妈妈一起做的面点也拿到班里露一手,大家都说好吃,老师还让我送给了办公室里的其他老师吃,经过这些事,我变得大胆自信了。

学校的生活给了我很多很多乐趣,瞧!我的学校生活和安利柯的比一比的话也很不错吧!我想感谢老师给了我知识,也感谢同学们和学校给了我快乐!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