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陷者的鲜花》阅读答案

文章 2019-07-11 23:52:11 1个回答   ()人看过

现代文阅读,命题者常常从文章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方面出题对考生进行考查。因此,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明确它们的修辞作用(相关知识点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对理解和鉴赏文章很有帮助。

缺陷者的鲜花

秦牧

有一件事情是许多人都知道的,被人称誉为乐圣的贝多芬,到了晚年耳朵完全聋了,他指挥着交响乐队在演奏,自己却没有听到什么。听众向他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他也不知道。到了同伴向他示意的时候,他才猛醒地向听众致谢。匈牙利著名的音乐家李斯特曾经在贝多芬面前演奏钢琴,李斯特接受了这位长者的命题,奏出了一串串美妙的乐音,但是贝多芬却一点也听不见,他只是从李斯特的表情和手指动作理解到他的造诣,并据此吻贺他罢了。

然而,就是这么一位生理上存在如此严重缺陷、几乎完全听不到任何普通音响的人,却陆续写下了大量美妙的乐章。他为的不是自己的耳朵,他为的是广大群众的耳朵!

像这样的历史逸事,今天我们追想起来仍是很感动的。在一个音乐大厅里面,美妙的乐音四溢,所有的人都沉浸在甜蜜的艺术欣赏中,然而那个以全部生命活力舞动着他的仙笛般的指挥棒的音乐家,自己却一点声音也没有听到。

但是这位不幸的音乐大师,我想,他所感受到的另一种幸福,恐怕又是当时那音乐大厅里许许多多的人所没法体验到的。

这样的事情,我们现在不是也时常可以见到吗?

年前,有一个外国的芭蕾舞团到中国来演出。那音乐指挥,是一位眼睛瞎了的七十岁的老者。有一次演出时我刚好坐在第一排,看到这位老艺术家被人搀扶着走上指挥席,全神贯注地摆动着指挥棒的情景。想到他原可以在家颐养天年,却不愿休息,行程万里到国外来参加演奏活动,而当舞台上那些美妙的舞蹈在演出时,他却一点也没有见到。我的视线不能专注于舞台上那群美丽如花的正在舞蹈着的姑娘们,而是集中于这位穿着庄严的礼服的老音乐家身上,特别是他强劲有力的双臂上。一时,我想起了盲诗人荷马,聋音乐家贝多芬这一类人物,想起了中国的“生无所息”的崇高的格言,想起了“英勇无畏”这一类珍贵的词句。

就在我们身旁,不是也有好些这样的人物吗!这些年来,我们听到有多少残废者、缺陷者在学习和创造上攀登了怎样的高峰呵!有些人,半身瘫痪了却成为扫盲能手;有些人,身体残废了却发展成为艺术家、翻译家。在广州,就有一位盲艺人,在他的晚年更加闪耀着生命的光辉;不久以前他还经常登台演戏。还有一位从事“微细雕刻”的象牙工艺师,他能够在一粒“象牙米”上刻十八罗汉,在一粒“象牙芝麻”上刻上岳飞的《满江红》,这位艺匠是瞎了一只眼睛的,你如果以为他是由于从事微细雕刻而瞎了一目,那就大错特错了;他是在青年时代右眼失明之后才从事这种微细雕刻的研究。他原来仅存的一只眼睛,竞比常人不知道高明多少倍地发挥起作用来了。

这些缺陷者、残废者捧出来的艺术花束往往是格外鲜艳的,他们的汗水,化成花朵上晶莹的露珠了。

这使我想起逆流洄游的勇敢的鲑鱼,以及那搏击长空的豪迈的山鹰!

把阻力化成动力,使坏事尽可能变成好事,这些缺陷者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不正是些雄辩的例证吗?

如果说一个个寻常的人振作起精神、激发起毅力来尚且可以创造如此的奇迹,那么为最先进的思想所完全武装起来的人,这样的人所组成的集体,这样的集体所领导的国家,将能够克服多少的困难,创造多少的奇迹呢?

让我们赞美能够征服缺陷的大勇者!

让我们从历史上某些缺陷者所栽培出来的瑰丽的艺术鲜花中,更好地领略“‘勇敢’‘劳动”“创造”这些词儿的芬芳!

《缺陷者的鲜花》阅读答案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4分)

A.文章开篇讲述了贝多芬这位音乐大师勇于面对人生缺陷的事例,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对他身残志坚的深深同情与惋惜之情。

B.作者之所以认为“这些缺陷者、残废者捧出来的艺术花束往往是格外鲜艳的”,是因为他们是征服缺陷的大勇者,他们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汗水。

C.文章使用了较多形象化的比喻,画线处“捧出来的艺术花束”比喻的是他们创作的艺术作品,“晶莹的露珠”比喻的是他们的成功。

D.“有多少残废者、缺陷者在学习和创造上攀登了怎样的高峰呵!”究其缘由,则在于他们把阻力化成动力,使坏事尽可能变成好事。

E.本文着重叙写了一些缺陷者、残疾者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述说间不时来几句议论画龙点睛,使情和理水乳交融,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AC(A.“深深同情与惋惜”不对,应该是赞美与敬仰之情;C.比喻的意思概括有误,“捧出来的艺术花束”比喻的是他们在艺术创作上取得的卓越成就,“晶莹的露珠”比喻的是他们成功后的闪光点。“花”比喻的是成功,而“花上晶莹的露珠”应该理解为成功带来的喜悦、幸福、光荣等。)

17.“他所感受到的另一种幸福,恐怕又是当时那音乐大厅里许许多多的人所没法体验到的。”请分析这“另一种幸福”指的是什么?(4分)

答:(1)以极大的勇气战胜不幸命运的喜悦;(2)付出比常人更艰辛的劳动,创造了人间奇迹的满足;(3)作为“残缺者”能给别人带来快乐的欣慰。(由“他为的不是自己的耳朵,他为的是广大群众的耳朵”推知)。(第二条必答,2分;第一条和第三条容易被忽视,答对1条给2分。意思对即可)

18.观照全篇内容,请简要概括文章先后叙写了哪些材料,并分析这样行文有什么作用。(6分)

答:以贝多芬的事例开篇,从人们熟知的名人事迹写起,再写到自己亲眼所见和自己所了解的在艺术上取得卓越成就的缺陷者、残疾者事迹,读来既让人感到亲切,又使事情蕴含的道理具有普遍意义。作者敏锐的目光所投向的恰恰是人们司空见惯却并未引起注意的事物,作者精深的思想所揭示的也恰恰是人们已经知道却并未加以琢磨的道理,这一道理通过这一件件具体的事例展现出来,就使读者特别受到启发和教育(4分)。最后由“缺陷者、残疾者”推及到常人,推及到“为最先进的思想所完全武装起来的人”,犹如层层剥笋般步步深入,道理异常清楚,能给读者心灵震撼(2分)。(考查的是思路分析,这是一篇情理相得益彰的优秀散文,设题有一定难度。先后写了什么,有何作用,大意对即可)

19.文章结尾写道:“让我们从历史上某些缺陷者所栽培出来的瑰丽的艺术鲜花中,更好地领略‘勇敢’‘劳动’‘创造’这些词儿的芬芳!”结合全文内容,你对此最深切的感悟是什么?请联系实际加以阐述。(6分)

答:【提示】感悟必须紧扣三个关键词:“勇敢”“劳动”“创造”,如:要有超凡的毅力和斗志勇敢面对各种困难,要用超出常人的付出和努力书写人生的辉煌篇章等。人生的道路上真正能做到这样,就可以说“领略‘勇敢’‘劳动’‘创造’这些词儿的芬芳”,这是文章的启发和教育意义所在。(观点明确,2分;阐述4分)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