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等人

文章 2019-07-11 23:52:41 1个回答   ()人看过

《上等人》用佛家的理论来佐证平等的观点,来阐释什么才是上等人。或许我们都需要深思一下。

去旧同事家做客,说起他的孩子,一脸的骄傲。孩子是班里的尖子生,考上重点大学,现在准备读研究生,未来的打算还要读博士生呢!

他说,其实孩子小学时读书成绩不怎么样,在班里居中下,真正好起来的,是到了初中二年级才开始的。高中时成绩就起飞了。

我说,那也厉害呀,再问他,你是怎么教孩子的?有什么秘笈?传教传教!他说,没有什么秘笈,就是在孩子读中学时,看他整天没有上进心,一副盐油不进的样子,就把他带到又脏又臭的屠宰场去,问孩子说,你长大了想在这些地方干活吗?在这里干活的人,都是没有读好书没有文化做苦力的人。你不好好读书,没有文化,将来,就是在这种地方干活的人了。

孩子看到脏兮兮臭烘烘五马分尸的猪头猪肠猪血水,打了个寒颤,摇头说,长大后不想在这些地方干活。接着他又对孩子说,那你还敢不用功读书了吗?孩子说,不敢。

孩子回去后像变了个人,变得很有动力,直到现在,功课都是杠杠的。

有个在政府部门工作的公务员朋友,她读书的时候成绩都名列前茅,后来顺利考上理想大学,并获得体面的工作和生活,直到现在。她认为她的孩子应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应该比自己更优秀,自打孩子出生以来,就寄予极高的期望,谁知道,孩子就不是读书的那块料,每次考试成绩单发下来,她的自尊心就会受到很大的打击,然后就气急败坏地对孩子说,你现在不好好读书,长大后,只能做农民工卖苦力,做没有出息的下等人!

无奈,无论大人怎么用激将法,孩子就是“死性不改”,成绩依然不上不下,只是,自卑感越来越重了。

这种“激将法”,相信很多家长父母都对自己的孩子动用过,看似很励志,很感人。也许,有的人很受用,收效不错;也许,有的人受到的帮助不大,反而副作用更大。有作用的,就觉得自己庆幸,认为自己教育有方;没起到作用的,也认为已尽心尽力,无怨无悔了。

这种“激将法”,我也叫“羞辱法”,或叫“下重药”。秦汉时期的韩信年轻时,因为家境贫穷落魄被逼“胯下辱”,后因“辱”得志,很有出息,做了大将军,淮阴侯。

“下重药”“羞辱法”这种教育方法,常常被家长当妙药良方重用。但我认为,此“药方”不可乱用,要慎用。其实,想深一层,此方使人难免有忧心忡忡,隐隐作痛之感。

教育,就是人学,是挖掘和唤醒人本性中一切美和好的东西,其实也是美学,是以一颗灵魂唤醒另一颗灵魂的高尚工程。孔子说,善教无类。真正的教育是平等的,是没有高低尊卑之分的。而我们现在,常常以一颗灵魂贬低另一颗灵魂,来获得成功的动力,都是因为功利心在作祟。

在我们道统社会里,早已把教育分为上中下,三六九,优胜劣汰了。我们的价值观里,形成了高低尊卑等级之分。

记得我有位年轻顾客,刚刚武警学院毕业,参加工作不到两年,就说已经厌倦了生活。我问他,为什么?他说,不喜欢这种工作。我说,武警,那可是人人都羡慕崇拜,很多人挤破脑袋想进去都进不了的高尚职业啊!你不喜欢这种职业喜欢什么职业?你不喜欢为什么还要读武警学院呢?他说,武警学院填志愿是我妈给我填报的,而我自己喜欢的是做厨师。我说为什么?他说,因为我喜欢吃,我就喜欢吃,我想尝遍中国以及全世界美食,就这么简单。

他说父母听到他要做厨师气坏了,因为他们都是中学教师,让教师的儿子做厨师,太没出息了,于是自作主张 越俎代庖帮孩子填报了志愿。

他还说,他大学的一位女同学,非常喜欢服装设计,想读服装设计专业,因为她太爱美了,并且痴迷各种不同风情有民族特色的服装,可她父母硬是要她当老师。最后她还是进了师范大学,硬着头皮去做一名老师。

说到这里,我就想,一个人如果获得很高的学历和渊博的知识,有了最权威体面的工作职业,如果他从来没有被花开花落感动过,从来感受不到日出和日落的奇迹和凄美,或在苦难深重面前无动于衷,甚至没有被妈妈的味道感动过,没有属于自己的生命乐趣,那还算得上高大上吗?

在我们社会观念里,习惯了给学生分上中下三六九,给职业分高低上下尊卑。常常对待不同身份的人以不同的等级对待。佛教里说的分别心就是这个意思。

记得女儿读小学时,有一次接她放学,半路遇到她的同班同学,我说你还不赶快上去跟人家打招呼,想不到她鬼祟祟地说,他是坏学生,老师说过,不要跟坏学生玩,要跟优秀的人玩,自己才优秀,跟落后的人玩自己也会落后。

我顿时愕然,无语。孩子这么小就已被分成所谓的等级了。

所以,我敢说,没有人会同意清洁工比医生高尚,也没有人会同意医生、工程师不如农民工。

但我常常想,譬如医生和清洁工,做医生每天要面对血肉模糊不堪入眼的病人,做清洁工每天也要面对脏乱臭不堪入眼的垃圾。没有医生我们的病人被病痛肆虐,没有清洁工我们被垃圾病毒肆虐,同样都辛苦,同样对我们的生活都重要,可我们对待两种不同的职业为什么会有偏见,偏偏认为医生就是高尚的,清洁工就是低贱的呢?

我们都崇拜“高大上,白富美”,崇尚体面光鲜的生活,看似没有什么不对;一个人付出的努力越多,获得的也越多,也是合理的。但细想来,一个人就不应有分别心。一味追求高大上,贬低矮矬穷,丑化低卑下,整天功利性地比较,不能有平等心,容易使人不择手段,容易使人嫌人贫穷憎人富,也容易使人狗眼看人低,使人走向恶俗,使社会风气败坏。这不是我们理想健康的生活环境。

一味追求高大上,如此,即使你考上清华,也不见得会有好的心态,不见得真正高尚,也不见得是上等人。拥有体面高大上生活的人不一定就是上等人。佛经里说,任何阶级的百姓,只要能够谨言慎行,身口意三业清净,舍弃一切执迷,努力开展自己的智慧,自利利人,这样的人便有资格被称至高无上的人。

佛说,世间万物,众生平等。佛的眼里,黄金和石头是同等级的。国王和贫民是同样尊贵的。花和草是同等价值的。人的生命和动物的生命是同样宝贵的。

在佛教的观念中,一切有生命的物种在本性上是相同的,没有高下贵贱之分。《长阿含经》明确指出:“尔时无有男女、尊卑、上下,亦无异名,众共生世故名众生。”

众生能够平等,而偏偏我们人与人之间却有那么多的不平等。

我认为,平等观尊贵,平等才是上等人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没有尊卑贵贱,没有分别心的人最高贵,是上等人。

一个农民工,经过自身的奋斗和努力,获得知识和财富,过上了光鲜富贵的生活,我们则称其为上等人;但,假如一个名牌大学毕业出来的社会精英,或者社会企业家,因为某种原因获得某种觉悟,而返璞归真放弃现有的名声财富,归隐田园山野,此时,恐怕再没有会称之为上等人了。

现在,我常常会对孩子说,你喜欢什么,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都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按照自己的方向去走。你书读得好,就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校;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自己喜欢的人和自己喜欢的生活。不过,如果你将来过得不好,那是因为你过去的努力不够,你不要后悔,更不要埋怨别人。你今天的生活,都是过去选择的结果。

以自己的方式活出的自我,完成自我,完成生命的价值,就是最尊贵最有价值的上等人。

拓展阅读:怎样写作杂文?

①大处着眼,小处落墨。杂文是说理的。理是对事物本质、规律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它具有普遍性。理的普遍性越强,杂文内容就愈有深度。这就是大处着眼。因此要大处着眼,就要站在全局的高度,站在党的方针政策的高度,居高临下地抓住那些现实生活中突出的、人们关心的、有震动性的问题。选题的方向和范围确定之后,就需要选择突破口。杂文敏锐、短小的特点,决定了它的突破口宜小,宜具体,这就是“小处落墨”。小处落墨,就是选择一些极细微平常的小事,引伸开去,联想生发,阐发出大的道理。

②精炼形象,规划虚实。杂文的形象是说理的形象,为了说好杂文的理,就要精炼形象。要精炼形象一是要精选形象因素,二是要巧妙地组合形象,三是要鲜明生动地勾画形象。规划虚实,是就杂文的说理而言的,寓于形象之中的理,谓之虚;用抽象语言陈述的理,叫实。杂文写作,何时虚出,何时“实”出应巧妙安排。

③融铸感情,泼辣犀利。杂文总要表现出强烈的喜恶爱憎、褒贬扬抑,这就要融铸感情,融铸感情要抓住三个环节:融情于形象,融情于事理,直接抒情。泼辣犀利。是杂文的风格,这是它的战斗性所在。要做到泼辣犀利,需抓好两上环节:语言简短有力,恰当运用讽剌。

杂文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篇幅短小,形式灵活。杂感、随笔、短评、札记、书信、日记、编后、序跋、演讲等,都可以成为一篇好的杂文。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