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与妆饰 -论女性美

文章 2019-07-12 00:14:10 1个回答   ()人看过

《天然与妆饰 ——论女性美》文脉清晰,叙说流畅,语言生动自然的随笔,读来颇具共鸣。

夏季想必是女性们钟爱的季节吧,为何如此说呢?大致有二,一来此时市面上各色诱人的时鲜水果出现了,令偏爱水果的女人们大快朵颐的同时还能够保持身材。再者也是最重要的,估摸是这个时候,应该是女人们展现女性美的最佳季节。夏天,女人们的装束是极富挑拔的,“挑拔”的焦点自然在于肉体部分呈露的太多,露腿、露肩、甚或是露背,女人们在充分展示女性美的同时也吸引着男人的眼球、刺激着他们的感观。

由夏季中的女人,联想到女人的爱妆饰和她们的爱美之情。

女子好打扮妆饰,我以为和女性审美观念的特别发达是分不开的。你看,从衣裙到鞋帽,再到一切美容饰发薰体的什么粉哪、膏霜哪、香水哪,真的是千变万化,种类无穷。胡乱的猜测一下,若作一调研,大学女生宿舍的桌上,化妆品与学用品孰多?估计前者会是后者的数倍。爱美乃女人之天性,对于女人的爱妆饰,人们当然不能有所非难。只是觉得刻意的艳妆,刻意的花样翻新,也终会有审美疲劳的那一刻。在我看来,那穿着艳服奇装,化妆得妖艳绝伦、香气袭人,像“一枝花”般的,那只是外表的美,人工的美。健康的身体,良好教育带来的高雅气质,饱满的精神那才是内在的、天然的美。

现在一些女性醉心于世所艳称的曲线美、骨感美,既戒肉食,又减饭量,每天所担虑的,是身体如何能更加瘦削,腰肢又如何能更加苗条。甚至是瞎听宣传,说什么熬夜能瘦身,弄得自己精神不振,跟害了病一样。殊不知,自己已爱美爱到中了毒。真是自找苦头吃,本来美的也变丑了,本来丑的变得更丑了。中国几千年来警诫女子的词有很多,其中一个关于美的词,“东施效颦”,想必大家都知道它背后的故事。想必东施原来也不算太丑吧,可是她却刻意地学西施发愁皱眉的样子,结果变得更难看了。

个人以为所有女子的天赋里都会有一种“女性美”的素质存在,即使是长相一般的女子,倘若在修养整洁上稍微讲究点,这女子的天然美自然就会显现出来。女人的美也不仅仅只是面容与身材的好坏,记得同一办公室的女同事相问,男人看女人首先看的是容貌与身段吧?我回了句:脸蛋身材有的时候不及那能“说话”的眉毛和会“送媚”的眼睛。说到这又不禁会想起那些阿拉伯女子的街头装束来,她们不仅穿着掩饰身材的黑色长袍,更要带上那面纱,彻彻底底地遮掩起她们的美来。

众所周知,韩国的整容业十分发达。据学者调查,韩国人有着“根深蒂固的外貌至上主义倾向”。大多数韩国人认为“外貌与就业面试结果有关”,相信“外貌影响人际关系”。20%的韩国女性都曾做过至少一项整形。在韩国首都首尔,一条名为狎鸥亭的大街上有几百家整容医院和整容诊所,很多人都把这里称为“整容一条街”。整容业发达到如此,是不是有点近乎疯狂。于整容,我总觉得技术再发达,那也是在人的脸上进行外科手术,总会留下什么后遗症吧,反正对于此爱美之举动,我是不敢为之的。我们也会于新闻中听到女性整容失败,造成残疾,甚至是丢了性命的事。由此可证,爱美的代价有时候也是无法承受的。

我觉得女人还是尽量保全一份“天然美”的存在,程度上纵使有若干差别,那也比人工制造出的丑好的多。用人工的地方,也尽量保存原有的一份天然美即可。爱美的女士也许并不赞成我的见解,那就徒当作笑料吧。

拓展阅读:杂文是什么

一个人写杂文多年,如果突然被问“杂文是什么”,他可能会一时语塞。但如果给他时间认真思考,他多半还是能说出一二三来的,最起码熟能生巧,习以为常,既见过猪跑,也吃过猪肉,岂能不知猪为何物?

杂文“教科书”谈杂文的概念,大多会说杂文是“文艺性政论”。这个说法之所以得到普遍认同,是因为它很好地概括了杂文最重要的本质特征――文艺与论说的结合。杂文首先是文学、文艺,要有形象思维和直观感受,最好还有人物的音容笑貌,有生动的故事情节,能摄人心魄,引人入胜。但杂文又不只是文学、文艺,它还要有逻辑思维和理性评判,有议论和分析,有评说和引申,最好能直面残酷的现实,指点江山,挥斥方遒,富于启迪,发人深省。“文艺性”重在以情动人,“政论”重在以理服人,两者的激情碰撞与有机结合,好比年轻貌美的女子爱上成熟睿智的学者,又好比异质优秀基因的“杂交”,必能生出神奇美妙的果实。

鲁迅在《且介亭杂文》序言中说:“现在是多么迫切的时候,作者的任务,是在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杂文正是“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这决定了它具有鲜明的战斗性――战斗性既表现为严厉的驳斥、激烈的反抗、主动的进攻和机智的伏击,也表现为不脱离生活,不回避矛盾,论题有明确的针对性,矛头有具体的指向性,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即便是谈古,目的更是论今,表面说的是外国的月亮,实际忧的是中国的土地。总之要活在当下,切中时弊,要言之有物,关乎痛痒,即便不再有“敌我”的观念,但始终不放松“攻守”的警惕。

“文艺性政论”说的是杂文的文体,“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说的是杂文的内容,鲁迅有一个概念叫“花边文学”,说的则是杂文的体量。报刊版面为编排美观会在短文外面加一个花边的框,副刊版面的花边一般加在杂文外面,故杂文被称为“花边文学”。杂文要短小精悍,一般是千字文,论证应简明扼要,文字应简洁有力,力求一针见血、一刀毙命,这是由杂文的政论性、战斗性决定的。你要文艺、形象地论政,要机敏、灵活地战斗,就不能故弄玄虚掉书袋,不能哼哼哈哈谈天气,不能东拉西扯言不及义,不能磨磨唧唧隔靴搔痒。否则你的空话、废话还没说一半,你就要被人“攻首”,被人废了“手足”,你的“花边文学”就要变成“花圈文学”了。

以上一二三论及“杂文是什么”,其中也涉及“杂文不是什么”,如杂文不能只是文艺,不能只是政论,不能故弄玄虚掉书袋,不能东拉西扯言不及义等。很多时候,了解“杂文不是什么”,其实比了解“杂文是什么”更难得,也更有必要。

比如杂文可以风趣幽默、亲切随意,但应避免轻浮油滑、散漫放涎。现在流行见了女性叫“美女”,写字楼里的年轻女白领是“美女”,扫大街的半百女工也是“美女”。这样的称呼没有恶意,无伤大雅,有时还能拉近与对方的距离,而“美女”不管到底美不美,一般也不至于有多大反感。轻松一点儿的杂文,可以是这个尺度,但如果你过于“重口味”,叫了“美女”还不过瘾,非得凑到人家脑袋边上,嬉皮笑脸地可劲儿大叫“大妹子儿”、“老妹儿”、“幺妹儿”、“小妞”,你就违背了生活的常理常情,突破了杂文的基本尺度,等着警察来教你怎样称呼人吧。

杂文之“杂”,意味着自由无羁,不拘一格,比如杂文可以写成网络段子,可以写成微博微信,有的网络段子尖锐辛辣,有的含蓄沉稳意味深长,堪称典型的“新媒体杂文”。然而也有不少网络段子尖酸刻薄轻佻下流,有的段子写手胡诌恶搞拿肉麻当有趣,有的完全沦为充满恶意和兽性快感的人身攻击,这样的段子就不能算是杂文,杂文也不能写成这种毫无意义的段子。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