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信的故事范文精选

文章 2019-07-12 00:57:13 1个回答   ()人看过

作为一位写手,每当自己的作品投向报刊,特别是网站后,最关心的无外乎两件事:一是会不会发表,发表了,会被网站评上什么级别;二是读者有什么样的反映,尤其是第一读者——网站编辑及其按语(编者按)。

就目前情况来说,纸质传媒刊登作品后,与读者的沟通程度和效果远远不及网站,因为网络快速、便捷等强大功能是其他传统传媒所无法比拟的,在网络上,读者可以随心所欲点击阅读自己所关注的文章,并且可以马上发表自己对作品的看法。反过来,作者亦可及时与读者形成互动交流。

除个别网站外,多数文学网站在刊发文章时,网编们会为作品加上编者按,这是为方便读者阅读的需要。我以为发表作品的作者与网编这个特殊读者的沟通,是第一层次的沟通;其次,网编的个人喜好,往往会左右部分读者的选择和该作品的点击率。因此,网编及其按语的重要性就可想而知了。

在我看来,网编写按语的态度好坏不一,质量也参差不一。当然,个人对作品看法不同是可以理解的,我想说的是网编是否具有认真负责的态度。

做网编时间不长的我,从一开始,就抱着认真的态度,小心翼翼地拟写每一篇编者按,即便如此,还是怕词不达意,损害网站,特别是作者的利益,也怕被读者贻笑大方,有如履薄冰的感觉。

刚接触文学网站不久,我就发现,在我发表的文章中,有的按语写得非常精彩,寥寥数言,直指文章之中心和要害,褒、贬有据,读之令人受益匪浅。

但也有词不达意的按语,甚至可以说是错漏频出,敷衍了事。当时看了按语后,心想这编辑水平真的不咋的。

站在写手的角度,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假如你是投稿者,人家在根本没有融入你的作品情况下,曲解了你的作品,随便来上一、两句“点评”,你会怎么想?

在这里,我举一个例子。前两天,我写了一个短篇《一封信的故事》,约2800字,先后在各网站发表。先自我说明一下这个短篇的构思及优缺点。

本篇取自一个真实的故事,所有故事情节可以说是真实场景的再现,包括聚会和那封信的前因后果。

故事设定了主角尹良军以及主要配角江山,情节也较为单一,但这基本上是故事本身所决定的。故事以一次聚会作为场景和平台展开,以主角尹良军的一句话来设定“悬念”,由配角江山的“小包袱”掀起两次小高潮。写作的时候,有意半露不露地留下了一些“空白”,比如:尹良军没有跟妻子说明与兰姑娘通信的的事,其实就是怕引起不必要的误会,而正是这个“谨慎”,导致夫妻二人后来的“干架”。加上江山转交那封信的“不慎重”,才产生了一个又一个“高潮”。此处,我故意未作交代,就是让读者阅读后自己去体味。我想,只要认真阅读过,应该能不难体味到吧。

从小说的结构看,可以说是一气呵成。所谓不连贯,也是根据现场特点安排的,因为要使小说具有真实性,我认为必须插入一些“辅料”,比如其他人的插话等。在此就不多做解释了。是为“优点”。

本篇缺点在于:尽管作品只需交代那封信的来龙去脉即可,但自我感觉内容、情节上还是简单了些,有的地方遣词造句欠周到等。

而此篇在各大网站发表了,我认为几乎没有一位网编能真正评点出小说的含义、优缺点,没有抓住要害(红袖添香网站除外,因为他们只把评级关——本篇为B级,不做点评,不过该网站在短篇栏目第一时间推荐该篇,让我稍感欣慰),也没真正融入到故事之中,有的点评甚至有曲解。我并不在意指出作品的缺点,但是曲解作品的原来意图,就让我感到很无奈,也很遗憾了。

这件事,发生在我做网编以后,所以,它使我更加认识到编者按语的重要性。好的按语,可以加深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沟通、交流,而想当然的、曲解的点评却会引起作者以及读者的不满,甚至“吓跑”作者。

我并不想指责哪位编辑,只是想以这件事来告诫自己,既然做就要认真做好,而无论是写作和做网编。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