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产力是人类新文明转化的力量

文章 2019-07-12 01:08:39 1个回答   ()人看过

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过程中,文化自信的表达和传递至关重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文化生产力是人类新文明转化的力量,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可浏览(www.ruiwen.com/wenxue)。

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复杂难题和严峻挑战。自然—人—社会(关系)的链条不断发生缺损,导致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以及人与自身关系的失衡、紧张甚至冲突。如何走出“物质时代”的困境?人们从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多方面寻求途径。

导致“物质时代”困境与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走出困境与危机也必然需要多种途径。但经济第一、物质至上、单纯追求经济无限增长的“物质主义”的膨胀,是造成当下人类文明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人类要转向的“新文明”,应该是由“物本位”向“人本位”的转换,其具体内容是由满足“物质需求”到满足“精神需求”的转变,是人类文明由“物质时代”向“精神时代”转换。这一转换的内容和要求,决定了作为创造和生产精神文化产品的现实力量——文化生产力,必然在这次文明转化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新文明转化的一种直接现实力量。

文化生产力是创造和生产精神文化产品的能力,是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的现实力量。作为经济与文化高度融合的产物,文化生产力具有物质属性(客观现实性)与精神属性(意识形态性)的双重特征,是物质性与精神性的统一。它具有一切生产力所具有的客观性,但其本质特征是精神性或意识形态性。文化生产力的根本价值或终极价值,在于创造和生产丰富而健康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文化生产力是一种通过物质力量来释放和发挥精神力量的一种生产力形态。当然,只有在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下,文化生产才能真正做到生产健康的精神食粮,在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中,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提升人的文化品位、塑造人的灵魂。

以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来理解,人类文明的内核应是人自身的发展状况和生存状态。人类文明进步的本质在于人的存在状态优化与人的发展状态提升。人类文明发展的实质,是人类自身如何摆脱初始的野蛮状态走向文明状态,并不断推动文明向更高层次演化的过程。从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二分法”出发,可以把人类文明理解为“物质时代”和“精神时代”。“物质时代”就是马克思所讲的“史前时期”,迄今为止人类依然处于“物质时代”。真正的“精神时代”是共产主义社会。尽管这一时代离我们还比较遥远,但人类每前进一步都是向它的迈进。“物质时代”是以物质生产力为主的时代,是一个以物为本的时代,基本物质生活资料的谋求是压倒一切的活动。“精神时代”则是以追求精神充实、情感体验、自由个性的时代。在物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人类社会将告别物质的绝对匮乏,摆脱“物质的纠缠”,超越“物的困扰”,人类一切生产活动都将充满人文关怀,人的生存方式将呈现出“生产性”和“生活性”高度结合的特点,将由“生存”转为“优存”,由“谋生”走向“乐生”。真正的“精神时代”就是共产主义,是奠定在物质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前提和基础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社会公有、生活资料按需分配。社会全体成员的基本物质生活资料无须以强制劳动为代价获取,人便在一定意义上最终脱离了动物界,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的人的生存条件。

当代人类在反思人类生存困境及其根源时,更多地注重哲学观念或思维方式指导上的失误(如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科学技术发展的片面性以及社会制度的不合理性等,却忽视了导致人类困境的最直接、最现实的根源——人类实践活动自身的问题。文化生产力为解决人类文明的危机与困惑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和新途径。这看似一种偶然与巧合,而实则人类文明发展之必然。正如马克思在谈到资本主义产生阶级对抗的同时也创造了解决对抗的条件时曾说的那样:“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

新文明的转化不能自然而然实现,而是需要诸多条件作为保障。其基本条件可以归结为物质条件、主体条件、制度条件。一是物质条件。社会物质生产的高度发展是最基本的条件。虽然“物质主义”导致了人类的困境,但我们从不否认物质生产对人类文明的基础和决定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指出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列宁强调“要成为有文化的人,就要有相当发达的物质生产资料的生产,要有相当的物质基础”。二是主体条件。新文明的实现,既是人们通过社会生产自觉干预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也是人们内在精神素质不断提高的必然结果。生产和消费都是由人类进行的,人是生产和消费的主体。生产主体与消费主体自身的状况如何,不仅直接影响着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及其结果,也直接影响到人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及其结果。精神文化生产的特殊性对于生产主体和消费主体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塑造文明的文化生产主体与文化消费主体,使文化生产力能够持续健康的发展,成为人类新文明转换的主体保障。三是制度条件。对文化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制度因素的分析,可以避免那种离开生产关系和社会历史条件抽象研究文化生产力的偏颇。对文明转换的考察不能离开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制度。事实已经证明,即使具备了高度发展的物质生产力这一基础条件,人类也并不能自然而然地走出自身面临的困境。因此,要实现文明的转化,还需要先进的社会制度作为保障。社会主义制度,是迄今为止人类文明发展的最先进制度。社会主义通过大力发展物质生产和文化生产,为人的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为人类走向新文明开辟了广阔道路。(作者为2015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入选作品《文化生产力与人类文明的跃迁》的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李春华)

拓展知识:从小角度表达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一词,在习xx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后受到广泛关注,引起深入讨论。8月8日新华时评指出,“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精神引领”,这道出了我们文化自信的灵魂。

文化听起来或许会有点抽象,但绝不是虚无。它听起来或许有点宏大,但绝不空洞。优秀中华文化,与每一个中国人息息相关。因此,我们今天谈文化自信,并非空口喊“我们文化很自信”,而是要求每一个中国人都自信起来,从小角度、细微处表达自信、创造自信。

奥运会赛场上,同胞们把五星红旗等中国元素贴在脸上,手举小红旗为奥运健儿加油鼓劲,这从小角度表达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在国际旅游景点,大方地向国际游客介绍“我是中国人”,也是小角度的文化自信;网站、自媒体平台上,分享我们祖先的智慧,分享生活的喜悦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愿望,也是小角度的文化自信。

从小角度表达文化自信,需要以学习心态去读懂中华文明。众所周知,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不断流的文明,古埃及、巴比伦、马其顿、罗马帝国都先后灭亡,只有中国通过不断进化依然生存。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可是现实中,一些人一说到中国,就会想到“愚昧”“落后”,明显缺乏自信,这是无知的结果。因此,平时认真研读中国历史文化,多“走读中国”,最大程度地吸收中华历史文化的精华,方可自豪自信。

从小角度表达文化自信,需要从劳动者角度去挖掘、创造文化。中华文明之所以不断流,重要原因之一是不断进化。我们祖先不满足于在竹片上写字,于是发明了造纸术;不甘于在大洋中迷路,于是发明了指南针……新中国以来,我们不甘贫穷落后,于是有了发展奇迹、有了多个世界前沿技术。历史车轮行至今天,我们如何以劳动者角度去发明创造,以中国人的智慧去续写中华文明史?这需要我们在脚踏前人足迹、吸收世界优秀文化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文明成果,为我们的文化自信续写传奇。

从小角度表达文化自信,需要从消费者角度去品鉴文化。时至今日,小部分人心目中还有“国外月亮比中国圆”思维,于是总觉得国外作家写的书更有看头,国外电影、电视作品比国产电影更好看,甚至把从国外带回的普通商品当艺术品。对洋文化的热衷,很容易造成对中华文化的漠视和偏见。其实,无论传统棋琴书画等艺术,还是雕刻、陶瓷、青铜等传统工艺,以及今日声势渐大的国产电影、舞蹈等,都值得我们作为消费者好好去品鉴,为之掏腰包。我们更多从消费者角度去支持本土艺术文化作品,相关产业才能做大做强,我们的文化自信才能更有底气。(凌保康)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