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家风家训上大学

文章 2019-07-12 02:11:32 1个回答   ()人看过

导语:社会是家庭的集合体,家庭犹如人体上的细胞,只有细胞健康了,社会才能强壮。而“细胞”的健康与否又取决于其所属家庭的家风、家训的质地优良与否。

春节期间,央视推出《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系列报道。

节目中,有富家子弟回答,家风就是“不啃老不坑爹”;

有香港影星说,家风就是“退一步海阔天空,国比家大”;

有小孩说,家风就是“爸爸每周打我一次”;还有小夫妻回答,家风就是“老公挣钱老婆花”;

更有网友给出“神回答”:“我家风很大”……

调查得到的回答千奇百怪、五花八门,让人感慨良多。

所以今天,我们也想给大家抛出这个问题,你家的家风是什么?

我们追问家风家训,就是回过头来寻找自己家庭的主流价值观。

也许你当场不能给出回答,但回头会思考;

也许你看到了其他小伙伴们的故事,也会去总结一下自己的家风。

希望我们的这次提问,可以让你反思:我有没有让父母失望?是不是无愧于我的家风?

在这个新学期到来之际,希望大家不带过多的行李,不带相互攀比的苹果N件套,

而是带着你们的家风家训前来报道吧。

家风就是……

也许,你对“家风”这个词既熟悉又陌生,仿佛只存在于一些影视剧中,每每提及总有一种恍如隔世之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长期以来形成的能影响家庭成员精神、品德及行为的一种传统风尚和德行传承。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的家训,不管是一个词、一句话,还是几句格言,也都承载着一段关于家庭的记忆。

中国有记载的家训始于距今3000多年的周公《诫伯禽书》,之后的《颜氏家训》《朱子家训》《曾国藩家训》更是为世人所知。家训的初衷是端正门风,因其情真意切,容易让人有所触动。《曾国藩家书》字里行间督促晚辈“勤、俭、谦”;摘编了傅雷夫妇写给孩子的180多封书信的《傅雷家书》,将中国知识分子的家教心得展现得淋漓尽致。钱学森赴美求学,父亲钱均夫在临别之际掏出一张纸,上书:人,生当有品,如哲、如仁、如义、如智、如忠、如悌、如教。钱学森说,这一留言让他受用终生。无论时光如何推移,诸如“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等名句,它们早已不是某个家族规范族人的守则,而成为一种潜在的、无形的综合力量,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滋润着每个家庭。

口述史中的家风家训

2015年5月,汉口学院近现代史老师朱曼给大一学生布置了一项作业,要求学生们通过跟长辈交流,了解自己家的历史,完成“我家的近现代口述史”报告。谈起布置这个作业的初衷,朱曼老师说:“之前我年过八旬的父亲住院,我照顾他的时候,他给我讲了很多平时没怎么提过的往事。长辈真实地讲述个人史可以有效地展现历史的细节,父亲的经历也使我更近距离地认识了中国近代历史。”也因此,朱曼老师希望同学们通过了解自己家庭经历过的风霜雪雨,从中找到自己的根。

在探访家史的过程中,不少同学才发现自己的家人也曾经是谱写历史的那一份子,也对家人口中常念的几句“老掉牙”的家训有了新的感受。张文君爷爷的故事让她感受到抗日战争的残酷和老百姓的不易,让她明白了“生命是生活之基,生活是生命之本”这句话真正的意义所在。邹子豪曾对爷爷的“吝啬”非常不解,直到听完爷爷一家因为穷只能眼睁睁看着叔公病死在家里的故事后,才知道“节约”二字对爷爷来说有多重要。黄金丽了解了她的爷爷由于时代原因没上成学,但在艰苦环境中坚持终身学习的故事后,那种努力的精神更是让她有了继承爷爷的梦想继续奋进的动力。完成作业后,同学们纷纷表示,“真不知道我们的祖辈竟有那么多丰富多彩的故事,也从中体会到了历史与个人命运微妙的关系。”

但凡了解一些自己家史的同学都知道,长辈们几乎都是“苦”过来的。他们经历过生命受到威胁的年代,经历过没饭吃饿肚子的穷日子,也经历过什么都得“计划”的特殊时期。也因此,许多家庭的家训虽然不那么“成文”,却会在长辈们的许多生活习惯中透露出来。他们也正是用这种言传身教的方式感染、影响着晚辈们,甚至有时候连我们都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下践行着家风和家训的教导。扬州大学王春元的奶奶为了家操劳了一辈子,让现在的她深知“走满天下端着碗,喜勤不喜懒”,并养成了勤劳的习惯。浙江工商大学钱珊珊的大姑几十年如一日坚守着医生岗位,让她明白了工作的背后还有比钱更重要的东西。随着改革开放的一步步深入,许多家庭还逐渐形成了有着鲜明时代特色的家风家训。比如江苏职业建筑学院王冠文从父亲身上学到了“钱是挣来的,不是攒来的”这样的金钱观,又比如西北师范大学陈子明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但不管经历过什么样的风霜,处于什么样的时期,长辈们这种以小见大、以身作则的示范,都是传承家风家训最好最有效的方式。

为什么要重提家风

某国际小学招生,面试与家长面谈,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家的家训是什么?”为的就是考察每个家庭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学生成长以及性格养成的影响。往小了说,从中可窥孩子们是否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往大了说,其汇聚而成的城市精神、民族精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可以汇成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正能量。

有人说,如今古风不复,家庭单元日趋缩小,父母也不再像文人墨客那样满口文章,再谈家风家训已不合时宜。话听上去有一点道理,实则本末倒置。家风家训,只关乎德行,无关乎其它。北大教授张颐武说过,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中诗礼传家的内涵会随时代变化,但核心价值不改。比如历代家训都谆谆告诫后人要厉行节俭, “始于俭,卒于奢,自然之理也”“治家舍节俭,则无所经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之类的治家格言,随处可见。这些表面看好像不属于社会公德范畴,其实节约资源、爱护生态正是社会公德的表现,对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节约资源和生态文明都有积极的意义。

正因为弘扬好的传统家教可进一步潜移默化传达社会规范,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中特别指出,要“大力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总书记在羊年新春也发表了“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的重要讲话。这些基本要求和内容,也都可以从传统家训文化中得到呼应和借鉴。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