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抱怨生活,把苦日子过成诗

文章 2019-07-12 02:14:35 1个回答   ()人看过

《不抱怨生活,把苦日子过成诗》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切实在用心在感悟,在聆听李娟的内心世界,让我们对李娟的作品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在一个微信公众号里偶然读到李娟的两篇文章,一篇是《外婆信佛》,一篇是《全世界都知道我丢了》。我被她对外婆和妈妈的那种令人惊叹的白描的手法、奇妙的构思和叙事能力深深的感动了。看到篇尾的介绍,知道了她的文章是出自她的一本书《走夜路请放声歌唱》。我便在网上搜索,看到,她已出了好几本书,其中《九篇雪》与《阿勒泰的角落》和《我的阿勒泰》是受到多位名人推荐最多的几本书。淘得三本并一口气读完。边读边有一种想哭的感觉。说不清为什么,也许是她文字里记录的那些许多苦涩难忘的细节,是如此的平和,温暖,还也许是她在文字里表现的那份纯真与朴素让我也不由自主的跟着朴素起来,让我如此感动。那些明亮、绵密的文字之后,是怎样寂寞、无声的内心,是何等汹涌的世界?

也许是阅读习惯不同,有些散文名家的文章我读起来很艰难,不喜欢听那些所谓名家高高在上说教,他们的语言可能很真诚,但总觉得不够入我心。所以,有些名家的书我常常是翻翻就放下了。而李娟的书,我一拿起来就很难放下。床头上摆着一本,餐桌上有一本,厕所的洗衣机上还有一本,交差着看,从没厌倦。有的故事看过一遍,翻到时又看了一遍,觉得还是那样耐读。

直到2013年出版《阿勒泰的角落》《我的阿勒泰》,李娟仍生活在偏远寂静的阿克哈拉村,四面茫茫荒野,天地洁白。

她在新版自序中说“还有读者对我的生活近况好奇。五年前我从阿勒泰地委宣传部辞职后,一直生活非常动荡,直到去年才安定下来。去年春天,我把我的家从书所说的‘阿克哈拉牧业村’迁到阿勒泰市郊农村。如今家里有三亩地,种了喂牛的饲料和玉米、葵花。养着四头牛、一群鸡鸭,以及三条狗。去年一直在修房子,蛮辛苦的,如今新生活刚刚理顺。同时也在城里买了楼房。”

童年和少女时代的李娟,就辗转在遥远的阿勒泰山区,跟着母亲做裁缝、卖小百货,与哈萨克牧民一起转场。游牧生活是真正意义上的逐水草而居,搬家次数最多的人家,一年之中平均4天搬一次家。从南往北千余里,反复穿梭,依从大自然的规律生存。

就是这样的在阿勒泰中艰辛而苦难的生活,确在李娟的笔下,流淌出温暖而平和的文字,温暖着喜欢她文字的无数个读者。

李娟是一个在逆境中不悲观,不低落,无论遇到什么事都淡然与从容的女子。

她在《九篇雪》一书中这样轻松流畅的写那些草原上艰苦生活的过程,足以让人“嗤”的笑出声来,“有一天,我从睡梦中醒来,感觉那个清晨比以往任何一天都要寒冷,光线也格外明亮。起床一看,原来昨晚我们睡的房子塌了。”由于她、外婆、和妈妈三个女人跟着牧民转场要不停的搭帐篷,没有男人,帐篷自然搭不结实,所以她们的房子总是破。下雨天就更麻烦了,“我们在房子里上上下下拉满了挡雨接水用的塑料布和床单;顶棚铺着大大小小的撕开的塑料袋子,压着泥块和粗壮的树干,绷着铁丝,房子周围系着各种各样的绳子,吊着石头,以便扯住容易被风掀开的蓬布;到处是补丁,满处是接水用的瓶瓶罐罐……”她们总是要冒着大雨去用各式各样的泥块压那些被风掀起的帐篷,当她抱着一大块沉甸甸的潮湿的泥土,往帐篷上盖时说:"--看这上面还有株草莓……"她们都笑了。当然看到这儿我也跟着笑了。她写挑水的难度不亚于搭帐篷,“双手害怕似的紧紧抱着前面那截扁担,桶不是这边高就是那边低,脚步踉跄不稳……”冬天拉井盖会把手冻在上面,拉下一层皮来渗出血。看到这儿,我眼里噙泪,心里充满了疼惜。而李娟,这个阿勒泰长大的女孩儿,并没有因为生活的不容易而悲哀,而依然爱着那里,依然幻想着弹奏着那首与天窗有关的歌,她告诉妈妈:“这美丽的沼泽上还是有我们那么多美好的梦想,永远也不要放弃生活。”她把草原当成她的花园,一次次无边际的走着,把那些苦日子慢慢地走成了诗。穷苦本身没有任何浪漫可言,她也没有粉饰它,但看她的书我总是想到那句话;“生活不只有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一定不是很搭,但就是有这句话总在我眼前晃啊晃。

李娟写人物,从不写人的阴暗与负面,她用明亮而爽直的笔触描写牧民们的纯真与自然的回归。

她在《阿勒泰的角落》里写那些纯朴的牧民,“在喀吾图,一个浅浅写在薄纸上的名字就能紧紧缚住一个人。”因为这里的牧民都不会赖账,但有一个人的名字已经在纸上停留好几年了,有一天李娟给一个进商店买东西的人看这个名字试着问一下认不认得这个人,没想到这个人正是签名字的人,当场就承认了,并在当晚还了二十元钱,在接下来的八个月里分四次还完了剩下的六十元钱。李娟说,看来这个人真的很穷,没有半点埋怨和嘲讽,都是懂得和理解!

她还写那些喝酒人,“经常在大半夜,一出门,就给门口堵着的东西绊了一跤。低头一看,又一个醉趴下的,不知在冰天雪地里倒了多久了,于是赶紧把他拖进屋子,扔到火炉边摞着,让他自己醒过来好回家。可气的是,这种人醒了以后,往往第一件事就要酒喝,根本不为自己刚刚捡回来一条命来而稍有后怕。”这样的琐事被李娟描写下来很是耐人寻味,有趣确不觉得繁复。

李娟的书里,每篇文字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她的心真是太纯净了。她写在草原荒野里睡觉,在河边洗衣服,在树林里乱走,都有着真空般的灵性。“清醒了以后,才会有力气。有了力气才能回家。否则的话那点力量只够用来睡觉的,只够用来做一些事后怎么也记不起来的梦。没办法,整天只知道睡觉,睡觉,睡得一天到晚浑身发软,踩缝纫机都踩不动了。每踩两下,就停下来唉声叹气一番。那时,他们就知道我又想溜了。”“山区的河总是水流很急,衣服掉下去可不好办。要不就眼睁睁看着它被冲走,要不,就追!——我跳下河就追,跳下河才发现河里根本就追不成,虽然水位不过只及膝盖上三四寸,但要跑动起来是万万不能的。”她在追衣服时鞋子又被水冲掉了,只好又去追鞋子。被碎玻璃扎着脚心还俏皮的骂了一句“可恨的酒鬼”!我太喜欢她的这种性格了,艰苦的日子里,她没有颓废,没有让自己随波逐流,而是在渺无人烟的草原深处,让枯燥的日子过得有色彩。她说“我站在柳树林外,看河从树林里流出来,觉得它是从一个长长的故事里流出来的”她是一个在真实的生活里饱含着诗的精神的女子。

我最喜欢她写她的妈妈和外婆,九十多岁的外婆,跟着她们一起生活在转场的日子里,但在她的笔下,妈妈和外婆同是那么可爱。妈妈和外婆同样喜欢出去玩。妈妈想出去玩外婆跟着,“我”出去玩外婆也跟着,但外婆走得太慢了,让外婆看店,外婆把店里的东西乱卖,“有一次,她把二十块钱的胶卷两块五毛钱就卖出去了。”“谁知她老人家还振振有词:那么丁点大的小盒子,哪值得到那么多钱?你们不要乱卖东西!”后来又为自己开脱“再怎么说我还是收了两块五,总比一分不要白送给他强嘛……”她写妈妈也是同样的俏皮劲,她和妈妈争夺战谁先出去玩,“每次迟一步让我占了先机的话,妈妈就开始使劲的怂恿外婆搞破坏了。”让人觉得这一家子无处不在欢乐,在这个住得艰苦吃得简单的日常生活里,这些欢乐是多么重要啊!在她所描写的任何一处荒原里,遇到每次困境,从没有大悲,也没有大喜,就算荒原上夜晚零度以下的温度里,大风把自己家帐篷的塑料屋顶刮跑,也不见她写过呼天抢地的样子。

李娟在她的几本书里所写的是她所经历的青少年时期生活,这些鲜为人知的阿勒泰牧业人生活景象,在她的笔下,一个个鲜活的牧民,一片片碧绿和雪白的牧场,在读者的眼前逐一展开,她所记录的并非猎奇的“异域风景”,而是凡俗的日常,充满了天真、奇特,以及同情心。她的心里从来都是善良的理解和懂得,她没见过父亲,她试图去找他,父亲却不肯见。李娟说,每个人有对幸福的选择,父亲没选择她而已。不埋怨的性格,造就了现在的她所希望的样子,用文字记录生活。她用文字,把远方带到了我们眼前。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