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人生(杂文)

文章 2019-07-12 02:31:51 1个回答   ()人看过

《漫话人生》从宗教的、神话的、哲学的几个方面谈人生包括人类的起源,人生的意义以及生存与生活的区别,引用了诸多经典,包括《圣经》里的伊甸园传说,中国神话里的女娲造人、盘古开天等诸多古老的、宗教的传说,从而又从科学的进化论的角度来探究人生。

神是人的想象,人是神的创造;可以说,是人创造了上帝,上帝创造了人。世界上许多事就是这样悖论。人来到世上非常偶然,人生活在偶然中,偶然性就是一切,就是生活本身。当人感到茫然无助,又找不到答案时,想起神是很自然的事。

《圣经·创世纪》说,上帝耶和华在创造世界后感到孤单,便依照自己的样子创造了亚当,后来又用亚当的一根肋骨创造了夏娃——这便是人类的祖先。上帝在东方的伊甸为亚当和夏娃造了一个园。那里地上撒满金银珠宝,栽满奇花异草;河水淙淙,滋润大地,极其美丽富庶,是名符其实的幸福乐园。园里有好多树,其中一棵是生命之树,一棵是分别善恶之树。树上的果子可以随意吃,唯独分别善恶树的果实是绝对不能动的。可亚当夏娃经不住蛇的诱惑,违背了上帝旨意,吃了分别善恶的果子。这还了得?吃了禁果,眼睛亮了,头脑开窍了,能够辨别是非,变得不安分了,这给未来世界埋下了不安宁的种子;在上帝看来,这无异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亚当、夏娃因而受到严厉惩罚,被赶出了伊甸园。就这样,他俩为偷吃伊甸园的禁果付出了永生的代价,也给后人带来痛苦——这便是人类的原罪。

人是肉体和灵魂的合体。灵魂本是高尚不朽的,但因为人有沉重的肉体限制了人的上升,注定高尚不了。人的悲哀就在于人高尚的灵魂被肉身羁绊着,得不到救赎。

有人说,人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尼采说“人在夹缝中行走”,就像一根绳索,悬于神性与兽性之间。

但“人有自由意志,成人成兽全靠自己。”人不甘于沉沦,为改变自己的命运一直在奋斗着。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一部天使与魔鬼交织的历史,是天使战胜魔鬼的历史。

中国神话传说女娲化育万物,制造了人。第一种说法是,女娲抟黄土造人。这和《圣经》的说法基本一致,耶和华造人也是用黄土,只是他用泥巴捏出亚当后,在他鼻孔里吹了一口气,才成了有灵魂的活人。女娲造人没有按照自己的形象,因为她人面蛇身,还没脱掉兽形;但是她把人“立”了起来,使人的脸不再和屁股处于同一高度,将人和动物彻底区别开来。可惜女娲造人没有一直坚持手工制作,结果一偷懒人便有了等级:女娲亲手捏出来的人是富贵的;用粗绳子甩出来的人是贫贱的,这就注定了后世的不幸。

女娲造人的第二种说法是兄妹结为夫妻而生子。兄是伏羲,也是人面蛇身。在出土的汉画石和唐帛画中,就有女娲、伏羲交尾的形象。这种说法更接近科学,其背后是人类早期血亲婚姻的历史。

中国神话中还有盘古开天辟地之说。传说盘古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盘古把创世、造人一起解决;黎民百姓是他身上的虫子变化而成的。

从人类学角度讲,人由动物进化而来。从远古时的猴、猿、类人猿,成为直立行走、制造工具、使用工具的现代人,经历了漫长的进化过程,最后由“动物”变成“人物”,这确实不易。可人忘记自己曾经是动物,反过来虐杀它们,因而在动物界的口碑很差。据说,动物们曾在非洲密林召开世界动物代表大会,它们异口同声地说,世界上那个叫做“人”的动物最坏。但不管怎么说,人在进化的过程中,多数人的精神交流还是美好的、道德的,这使得人性强于兽性,所以受到上帝的特别眷顾,也最有资格被上帝拯救。

费尔巴哈认为,人不是天生的人,而是人、文化、历史的产物;所以他说“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当然不仅仅是粮食,还有文化、历史等精神食粮。这样人和动物才有了本质区别。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格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道理就在这里。

问题又来了,不少人自以为万物之灵可以征服世界,主宰世界,便趾高气扬,不可一世,一心想征服大自然。可“人们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生命的悖论永不可解,在这个世界上,会永远存在我们用科学根本无法解释的事物和现象。我们只有敬畏自然,惊叹造物主的神奇。也正是这个原因,世界上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哲学家如牛顿、爱因斯坦、笛卡儿、罗素等,他们同时又是虔诚的宗教徒,他们对自然界不可理解的现象从不追根问底。别忘了,大自然不需要人类,人类却需要大自然。法国哲学家霍尔巴赫说,“人是自然产物,存在于自然之中,服从自然的法则不能超越自然。”人是自然界中的一员,要安分守己,不能狂妄。

帕斯卡尔说得好,人不过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人的思想让人类知道自己的脆弱,也让人类赢得了尊严。问题在于,别只记得自己会思想,忘记了自己是一根芦苇;无论人的思想多么伟大,它仍然是一根芦苇,一根弱不禁风的芦苇。帕斯卡尔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如果没有带着思想去生活,那么,他只能是活着,而不是生活,更不可能有富有意义的人生。思想不仅仅是我们简单生活的需要,更是我们简单生存的需要,是我们全部尊严与道德之所系。人活在世上,生存是第一位的,是前提,但不是全部。生存并不等于生活;生存是手段,生活才是目的。

综上所述,你会发现,宗教造人,神话造人,哲学也造人。人这种动物确实复杂:人是褪掉羽毛的两条腿的动物,人有思想,人会想象,人有羞耻感,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等等。

对于人,哲学家还有许多说法:亚里士多德说人是“政治的动物”,卡西尔说人是“符号的动物”。尼采的说法最多,什么人是“最勇敢的的动物”、“作着判断的动物”、“最残酷的动物”、“有病的动物”,而最有本质意义的一句是“人是尚未定型动物。”他没有一成不变的本质,他可以改变自己,塑造自己,超越自己,创造自己。所以人的一生要不断地上下求索、不断地做出抉择;人生之难,难就难在选择。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是“痛苦的创造物”,其灵魂要承受炼狱般煎熬,不经磨练难以体会、难以想象一个纠结的灵魂所遭受的折磨。所以,叔本华把此岸世界看作是魔鬼的作品,它把众生带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为看着他们受难而取乐的。这就是人为什么总觉得生活在苦难中,生活不容易。然而,这种不懈选择和寻求的执着正是人的伟大之处。人生痛苦,终归值得。

有人会说,早知道世道艰难、生活艰难,我来到世上受这个罪干什么。这你说了不算。人最大的无奈是没有人问你是否愿意就出生了。海德格尔说:“人是被抛入这个世界的”。只要你有了生命,还来不及问一声为什么,命运的鞭子就催你上路了。人来到世上就是这等宿命。萨特说,“人生就像是被抛上了一列飞速运转的列车,对于他来自何处,还是驶向何处,人们一无所知。人唯一所能做的就是在存在中自由选择,并独立地对自身及整个世界担负起责任。”

日本芥川龙之介的小说《河童》有这样一个情节:说河童这个种族的婴儿出生前,他的父母要问他是否愿意降生人间,如果回答不愿意他的生命就自动消失。可惜人类不都这么幸运。人从降生那一刻起,就注定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你只能面对别无选择。

问题在于,人们常常思虑过多,明明活在现在,却总是念念不忘过去,又忧心忡忡着未来,凭空添了许多烦恼。人一落地,向死而生,人不能永远活在世上;除了灵魂和精神,宇宙中的所有生命都将化为尘埃。“人生在世,不过是过路的旅客。”就像希腊神话中狮身人面怪兽斯芬克斯的谜底那样,人的一生是一个从四条腿走路、到两条腿走路、再到三条腿走路的过程;人生的全部意义就在这过程中。单纯地活在当下,做好现在的梦,而不必想得太多太远;不必想那尘埃落定、盖棺定论后的事,把幸福寄托于来世和上帝。

把一切看得淡些。该舍得的舍得,该放下的放下。生命平庸、理想崇高本身没有错,但还是现实一点好,不要跟自己较劲儿。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方可长久。能认清生活真面目,活出大境界固然很好;倘若不能,顺其自然活得自由自在也不错。能在命运面前知难而进,知其不可而为之,固然很好;倘若不能,做个知其不可而不为的聪明人也不错。吃斋念佛难以悟道,吃肉喝汤照样成佛。正所谓“不执着于一物,不执着于一念。”许多事物悄悄地在你的视线之外进行,而且悄悄地安排好了的。天生万物,天养万物,一切无须你操心。

要不失时机地欣赏路边的风景,耽误了就是浪费生命。人的有限生命本来就是用来消费的,把生命浪费在美好事物上,才不枉活此生。

那么,把时光定格在此刻吧。活在当下,像荷尔德林所赞美的那样,永远诗意地栖居;努力,不管成功与否,至少“我”向往美丽,享受了努力的过程。

附言:“人生”是一个很严肃的话题,我用“漫话”的方式来写是为了随便一些;但用意远不至此。你想,从古至今,有许多名人、哲人以“人生”为话题,写了无数文章,可有几人说清楚了?人生况味究竟何在,实乃千古之谜,无论智愚,又有谁参透了?林语堂先生说:“宇宙是无知,生命是笑话,是无意义的;但是要靠自己的选择,造出生命的意义。”这是不错的。我想,人生只要不甘心“听天由命”,就应该靠自己去选择、去创造。比较起来,我的文章有些海阔天空,因为我实在“讲不出任何既新鲜又正确的东西了”。

[漫话人生(杂文)]相关文章: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